黄乃裳1849年出生于福州闽清县六都湖峰(今坂东镇湖头村),是中国近代华侨领袖、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他参与了“公车上书”“百日维新”和辛亥革命;创办了福建最早的新型现代学堂——书院, 走出了福建近代新教育的道路;还带领乡亲在南洋成功开辟了“新福州”。如今,每年的3月16日,马来西亚的福州十邑乡亲都会在古晋、美里、诗巫、民都鲁等地轮流举办盛大的纪念活动,缅怀“港主”黄乃裳带领先贤开拓垦场的丰功伟绩。
花甲之年高擎革命大旗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黄乃裳的三弟,担任“致远”舰副管带的黄乃模与管带(舰长)邓世昌壮烈殉国。面对腐败无能的清廷,曾经习八股、研儒学、中举人的黄乃裳萌生寻求变革时政的思想。于是,他多次向朝廷上书陈政,时常与谭嗣同、林旭等戊戌六君子聚在一起,探寻救国救民的方案,积极参与变法。
“百日维新”失败后,变法期间上书的200余人被究办,黄乃裳名列第11位。他回到福建,后举家远涉重洋往新加坡,躲避清廷的追捕。
在新加坡期间,黄乃裳结识了孙中山,认识到“非革命不足以救亡拯毙”。1906年6月,黄乃裳加入同盟会,成为华侨中最早的同盟会员之一。
此后黄乃裳在国内外宣传革命,抨击康有为、梁启超等保皇派。1907年,他参与策划并鼓励自己的学生参加潮州黄冈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福建革命党人也积极准备武装起义,黄乃裳受命编练炸弹队。11月初,他参加讨论起义部署的秘密会议,决定于12日举行起义。由于情况有变,起义提前到8日举行。当晚夜里11点,300多人在黄乃裳家中集合,准备进城战斗,但需要选一名旗手在前面擎旗。黄乃裳说:“旗手不用选了,我今年63岁了,剩下的日子不多了,就让我给大家当一回旗手吧!”于是,黄乃裳高擎着由林觉民等黄花岗烈士遗孀精心绣制的18星红方大旗,直奔城内战斗地点。9日凌晨,战斗在于山打响,最终光复了福州城。
由于在辛亥革命中表现积极,1911年新成立的福建军政府任命黄乃裳为交通部长兼筹饷局专员。黄乃裳不辱使命,上任后,凭个人影响力很快就获得陈嘉庚等南洋华侨的捐款70余万元。他还在福建华侨商会上筹募到上百万元捐款,解决了福建军政府面临的财政困境,稳定了时局。
1920年,孙中山在广州组建新的革命政府,特意致电黄乃裳,邀请他出任革命政府高级顾问。此时的黄乃裳已72岁高龄,他不顾年迈体弱,欣然赴广州受命。次年因病重辞职回闽清休养,1924年9月22日在闽清县城逝世,享年76岁。
开办福州最早的近代书院
在黄乃裳看来,当时的中国封闭落后,开办学校是开启民智的最直接方法,能够让人们开眼看世界。1874年起,他与友人一起先后开办了培元、福音和英华书院。在英华书院开始创办的时候,黄乃裳主张在校学生同时学习中英文两种语言,他的这一主张遭到许多人的反对,英美传教士百般阻挠,黄乃裳力排众议,坚定办学理念。英华等校当时不仅在福建,就是在全国范围内,也是最早成立的一批新学堂。
此外,黄乃裳还在福州创立了简易师范学堂,亲自为闽清培养师资。短短1年的时间,黄乃裳就在闽清办起了30多所学校,教师几乎都来自于简易师范。
黄乃裳在致力教育的普及与发展的同时,还注重务实办学。1910年,62岁的黄乃裳被推选为福州基督教青年会会长。接任会长后,他便联络各界人士募集资金修建福州青年会会所。1916年,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为8156.4平方米的福州基督教青年会会所在台江苍霞洲建成,这也曾是福州近代最早、最大、最高的一座综合大楼。1906年就成立的福州基督教青年会书院从此有了固定的校舍。
黄乃裳善于吸收“学以致用”的思想,极力主张办实业职业学堂并亲自任教讲学。自1912年6月始,书院就有了高级普通科毕业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理想、尚实业的国家建设人才。
带领十邑乡亲 诗巫垦场开发“新福州”
1898年,为躲避清廷的追捕,从北京回到闽清的黄乃裳看到大批乡人走投无路,萌生了一个想法,“往南洋群岛,觅一地旷人稀之处”,“为桑梓穷无聊赖之同胞辟一生活路径, 不至槁饿而死”。
1899年秋天,黄乃裳举家登上“格兰诺”号,到达新加坡后,他到马来亚、苏门答腊、荷属东印度群岛等地勘察,最终选中了诗巫。
1900年,黄乃裳与当时的沙捞越王签订垦约,垦约规定:“待吾农人与英人一例,所垦之地有九百九十九年之权利;吾农有往来自由、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设立公司商业自由、购买枪械自由、航业自由诸权利;无纳丁税、无服公役、无当兵义务;凡违反民事在五元以下罚金之件,港主有自治之权。将其地改名为新福州,由王家通告各国邮政,以便通信诸条”。孙中山誉此条约为当时中国对外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
黄乃裳一面筹办公司,一面又数度回国,到福州十邑闽侯、闽清、古田、永泰、屏南、福清等地,招募以农民为主,也包括手工业工人、商人、医生、牧师等各种人才共计1118人,组成垦殖团体,分3批到诗巫。
从此以后,黄乃裳与垦民们“食与共席、睡与同榻、凡平生所未尝之苦楚,无弗尽尝”。当时诗巫瘟疫流行、气候恶劣,垦民们不服水土,病者死者相继发生,但在黄乃裳的鼓励与教导下,终于战胜自然,摆脱了困境。垦区初期只种些番薯、杂粮、蔬菜之类,后来成功引种橡胶,垦区经济飞跃发展,成为南洋群岛橡胶主要产地。
黄乃裳为“新福州”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被诗巫华侨华人尊称为“港主”,他们不仅为其建了纪念楼,还立了黄乃裳像,并将一条街道命名为“黄乃裳路”。现在的诗巫从当年的蛮荒之地发展为砂拉越州的经济文化中心,黄乃裳当年的垦辟之功不可埋没。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在其所著的《南侨回忆录》中曾引用刘杏林的诗歌赞许黄乃裳:“父老争传港主黄,携民去国渡重洋。中原当日成危局,南岛因时辟垦场。衣食住行劳擘画,抚存管教费商量。歌功颂德为公喜,侨史流芳有乃裳。”(福建侨报 陆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