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静是缅甸归国华侨,早年从军。他是红军长征的开路先锋、走路最多的人之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苏静心细如发,智勇双全,以一当十万,还曾参与北平和平谈判,为北平的和平解放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荣获过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而作为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授衔的开国中将,他却从未直接领兵打仗,是开国将领中少有的知识分子。
国难当头 毅然回国抗日
苏静原名苏孝顺,1910年12月12日出生在福建省海澄县(今龙海市)的一个农民家庭。生活虽然清贫,但他的家人却坚信“男儿要立足于世,非有文化不可”,于是一家人咬紧牙关供苏静上学。苏静在位于漳州的省立第八中学读书时,第一次接触到社会主义思想。之后,苏静考入位于漳州的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并结识了共产党人,逐渐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在学校里组织学生运动,成为漳州当地进步学生组织骨干之一,也因此遭到国民党当局追捕。为避难,苏静随父亲下南洋谋生,到缅甸一所华侨办的华文学校教书。
1931年9月,“九一八”事变发生,苏静满怀义愤回到祖国,投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之中,并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4月,中央红军东路军挥师闽南。苏静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回到家乡海澄县,组建一支游击队,担任政委。之后便同进驻海澄县的红三军第十九团、红四军第二十八军团取得联系,接受红军布置的宣传和筹款等任务,随后苏静被调入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领导的宣传队任队长。
万里长征 开路先锋中的先锋
1934年5月,红一方面军进行整编,苏静从通信科调到作战科当参谋,不久又调到侦察科当参谋。苏静在侦察科的职责是负责绘制军团的行军路线图和誊稿等工作。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走上了长征路。苏静所在的红一军团一路成为全军的开路先锋,而苏静则是先锋中的先锋。
苏静在长征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为整个军团探路。部队行军打仗每到一地,别人都住下休息了,他却要马上出发,带上几名侦察员朝下一站沿路侦察。别人走了一遍的长征路,他要先侦察走个来回,再跟着走一趟,走的距离是别人的3倍。
漫漫长征路,大部分时间是行走在高山大川中,到处潜伏着危险,毒蛇猛兽随处可见,甚至会受到土匪民团的袭击骚扰。侦察回来,苏静要立即把行军路线上的地形地貌、道路桥梁等清晰、规范地画在图上。
为确保长征的胜利,毛泽东主席亲自到红一军团指挥部队北上。每天晚上,苏静把侦察员们搜集来的情报分析汇总,根据新的情报连夜绘制新的行军路线图。第二天天没亮,苏静就会带上最新的行军路线图向毛主席报告当天的行军路线,为红军尽快到达目的地做出了重要贡献。
长征途中,苏静为中央红军绘制的路线图达数百张之多,现在仍有数张完好无损地保存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成了宝贵的史料。聂荣臻元帅在回忆录中说:“红军过草地,苏静同志在前面开路是有功的。”
中央红军长征结束后,1936年1月,苏静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屡建奇功 以一人当十万兵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随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红一军团改编成国民革命军八路军第一一五师,许多将领都要降一两级以上使用,而苏静却被提升为侦察科科长。
9月23日,八路军命令第一一五师向平型关、灵丘间出动。作为第一一五师的侦查科科长,苏静四处收集情报,赴平型关进行全面勘察,以帮助制定作战计划。9月25日苏静随部参加了平型关伏击战,获得大捷。这是全面抗战以来取得的第一场胜仗,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
1938年3月2日,时任一一五师师长的林彪率部向敌后运动,突然中弹落马。苏静受命调查整个枪击事件。经过冷静的实事求是的分析,他得出结论,这是一次误伤事件。原来那天林彪披了件在平型关战斗中缴获的日军呢子大衣,国民党的一个哨兵误认为是日军的军官,就打了一枪。外敌当前,这一调查结果避免了两党不必要的误会。
之后苏静随一一五师出征鲁西、进军鲁南、战沂蒙山,血战日军,瓦解伪军,在极困难的情况下冷静侦察敌情,分析情报,他的侦查与情报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胜利。1946年蒋介石撕毁国共双方达成的《停战协定》,解放战争爆发。
1948年秋,中国共产党为解放东北发起了辽沈战役。锦州之战成为辽沈战役的关键,但锦州久攻不克。苏静通过敏锐的观察,向时任东北野战军司令的林彪建议采取“坑道近迫作业攻城”的战术,被林彪采用,拿下锦州城,增长东北野战军的攻坚经验。苏静为林彪出谋划策,取得一次次战役的胜利,林彪曾称赞道“一个苏静等于十万兵”。
在平津战役期间,时任东北野战军司令部作战处长的苏静,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傅作义关于和平解放北平的3次谈判。苏静穿梭于两军火线之间,他是第一个只身进入北平城的人民解放军代表。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古城和206万市民免遭战火的涂炭。
参加开国大典 被授予中将军衔
1949年10月1日,作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苏静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1950年4月,苏静任第四野战军暨中南军区副参谋长兼人民武装部部长。1952年1月,苏静任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务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苏静一生谨慎,淡泊名利,文而有节。苏静参加革命后,长期在林彪手下工作,和林彪的关系当然也不一般。解放后,苏静家离林彪家只有一条街之隔,然而苏静到林彪家只去过两次,也都是工作原因。
林彪在“九一三事件”中摔死后,苏静成为理所当然的审查对象。周恩来总理亲自就苏林关系向苏静问话,苏静回答道自己去过林彪家两次,家人都没有去过林彪家,周恩来总理认为情况属实。但江青罗列了苏静的一大堆资料送到毛泽东主席那里。一向寡言少语的他反而在声讨他的群众大会上索性高声喊道:“我与林彪的关系最密切。”苏静此时的声明无异是引火烧身。但苏静的言行,更让人感到他人品的伟大。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感叹地说:“过去我们对苏静同志也不了解,现在一查倒成了好事,我们对苏静同志了解得更清楚了。”
1973年,四野战将韩先楚调任兰州军区司令员,他指名要当时在国务院任职的苏静和他搭档,出任军区政委,周恩来总理坚决不放。1984年3月,苏静退出领导岗位。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7年11月28日,苏静病逝于解放军309医院,享年87岁。
(福建侨报 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