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归侨侨眷

追忆潮籍华侨画家陈天啸 捐赠画款支持抗日(图)

2014年11月13日 11:05   来源:潮州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陈天啸(1898—1978)(《潮州日报》/郑振强 摄)
陈天啸(1898—1978)(《潮州日报》/郑振强 摄)
中国侨网墨荷(国画) 陈天啸作(1961年)(《潮州日报》/郑振强 摄)
墨荷(国画) 陈天啸作(1961年)(《潮州日报》/郑振强 摄)

  

  潮籍华侨画家陈天啸之子陈树荣先生从青岛寄来他父亲前出版的大型八开《陈天啸作品集》,让我可更全面赏读品味这位出身于潮州一个世代木匠家庭、当代名噪一时的爱国华侨画家传世的书画艺术。

  画集由曾与陈天啸共事的当代著名画家刘海粟题写书名,前面收集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吴作人及著名画家赖少其,沈柔坚,钱君陶,林墉,琴伯来,溥儒,钝根等的题词,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中国美术全集》编委会主任邵宇为画集撰写了前言。

  陈天啸作品画风严谨而蕴含灵气,酣畅淋漓,画艺与寓意融为一体,清高情怀,感人至深。画家笔下的墨荷、梅花、兰竹、瓜果,山水、人物,花影扶疏,生动传神。而那鸟虫家禽,飞鸣宿食,千姿百态 ,栩栩如生。陈天啸的梅花和墨荷是他艺术中最精彩的部分。他笔下的梅花各呈风姿,舒卷自如,用笔刚劲,或美其秀逸繁花万玉,或撷其冷艳花影横斜,或颂其苍劲铁骨蜿蜒。其构图有的简淡疏旷,有的密不容针,而界乎两者间则俯仰顾盼有致。作品无论在笔墨技巧、置陈布势及意境的营造,都显示了画家精湛的传统功力和多方面的涵养。

  《红梅》、《墨梅》、《清气梅花图》等都是画梅的精品。《墨梅》立轴,画面枝柯斜曲,千蕊万朵,或盛开或含苞待放;密而不乱,繁而有致,满幅清香袭人,爽目清怀。另一画梅作品,作者在画面上题曰,“纵有此香无此格”,作品揭示了梅花骨傲风雪,殷殷报春,刚毅高洁的内涵,寓意深达,长人正气。在艺术表现上,画家运笔、落墨纵横捭阖,陈天啸国画艺术的特点,第一是真,不惟其形,而以神似,提炼形象的内在美;二是美,无论用笔、用墨、用色,清新淡雅,潇洒秀逸,曲折刚柔组成动和静的节奏和韵味;三是情,立意新颖,情境交融,在自然中透出生趣;四是理,挥翰纵横,入古出新,有源而不为源限,有法而不为法囿。

  

  画家陈天啸,号野鹤,1898年生于广东潮安县庵埠镇茂龙乡,1978年故于山东青岛市,享年80岁。陈天啸从小酷爱丹青,天赋甚高,力学不倦,除学书画外,还师从家乡文学专家林幼梅攻读古典诗词,学有所成。青年时代就名闻桑梓,时人称其诗、书、画、琴四绝。上世纪20年代初至香港,任天真石印局画师。26岁时赴上海,寄居10余年艰苦磨砺。而立之年即被著名国画大师刘海粟为校长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聘任为国画系教授及兼任上海东吴大学文学、美术教师。先生以精湛的书画艺术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赢得学生的拥戴,桃李满天下。当代潮汕著名画家刘昌潮等一批名家都曾在上海美专学习过,师承其门下。

  他曾先后在温州、上海、南京等地举办个人画展,获得了热烈的反响。1935年他辞去上海美专教授之职,远渡重洋,漂泊旅居东南亚各地及欧洲各国,曾在印尼、新加坡、泰国、缅甸以及意大利、法国、瑞士等欧亚十一国举办个人画展达100余次。所到之处,受到各地观众,特别是广大华侨的热烈欢迎,为祖国为潮汕争得了荣誉。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每次举办画展时,先生必在展览厅演奏古琴,宣传民族传统艺术,抒发思乡爱国情怀。

  据1937年广州一家报纸报导,陈天啸在南洋诸国办画展之后,许多华侨依依不舍地送别说:“陈先生来开画展之后,我们的脸子也光荣些,因为有陈先生的画展,那便证明中国人文化程度的高率。”1936年陈天啸在意大利罗马举办画展,对弘扬中华文化起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当时的一家意大利报纸曾发表评论说,两年以前(约1935年),日本以帝国的名义,经一年的筹备,在罗马开了一个画展。画展宣言称,中国自宋南渡以后,已经没有了艺术,因为艺术已经跑到日本来发展了,怎知看过陈君的画展以后,才知艺术还在中国,我国(指意大利)以后,说到“艺术”这两个字,我们不能不予中国以最大的注意。

  陈天啸不仅画艺高超,而且人品高尚,充满赤子情怀。他对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也十分关心。抗日战争时期,他在海内外举办画展,所售画款大部分收入都捐赠由宋庆龄、何香凝所主办的中华全国妇女抗日后援会等抗日救国组织以及难民,而自己则两袖清风,人品画品可见于斯矣。

  据1944年《申报》报道他捐款数达十六多万银元。先生回国在上海开“国难展览会”时,林森、于右任、蔡元培等政府要人、社会贤达多有题词推崇赞赏。林森题词:“爱国精神”,于右任题词:“艺术救国”,蔡元培题词:“国难方殷,全民负责,各尽所能,得寸得尺,孰云艺术,无补时艰,觥觥义举,矜式时贤”。王震先生题词:“天啸先生精画理,笔墨古秀,国难期间画展所得之资,移助东北难胞,令人钦佩”。叶恭绰先生题词:“邦家之光”。陈天啸在香港期间,何香凝曾与他合作国画,何老太画虎,陈天啸补画山水。据其子女回忆陈天啸在新加坡、菲律宾等地旅居时间较长,1945年回国后,陈嘉庚等侨领曾给他写过信,寄过东西,对这位可敬的华侨艺术家表达怀念之情。

  

  上世纪30至40年代,陈天啸先生的国画艺术就饮誉海内外,直至50年代初,他在花鸟画方面仍保持一流水平,著有《国画存津》一册,《天啸之画》一册,《放庐艺刊》二册。第一届、第二届全国国画展,他画的《梅花》曾两次获得一等奖。据陈天啸之子陈树荣在回忆他父亲的文章中介绍,于第二届全国国画展期间,周恩来总理参观画展。陪同的何香凝向周总理详细介绍陈天啸在抗日期间“艺术救国”的事迹。

  对此,周总理说:“一个画家能在抗日时期,如此关爱民族兴亡的精神,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和贡献,陈老是爱国的,对抗日是有贡献的。”当时随行参观的地质部何长工部长听到周总理的话,要秘书转告陈天啸并邀请他至地质部作“艺术救国”的报告。后来,在何部长的关照下,陈天啸一家在北京落户。1958年至1964年,陈天啸在京生活近六年期间,经常与老友叶恭绰、章士钊、徐以粟、陈半丁、琴伯来等促膝谈心,切磋艺事。并应邀参加中央文史馆每月四次的诗酒会。在京其间,何香凝多次邀其家访叙旧。其时,先生与国外艺界老友书信来往不断。在这种无忧无虑,心情舒畅的生活环境中,陈天啸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

  但后来陈天啸处境坎坷,1957年他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从此在画坛上匿迹三十年。“文革”期间又遭劫难,被强迁至山东惠民固源沾化生产大队劳动改造。1978年陈天啸终因久久含冤积劳成疾而病故。后来,陈天啸的儿子陈树荣从青岛赶到北京,把在“文革”期间冒着危险、连夜转移至农村的陈天啸的一批遗作送至北京,上访国务院侨办,找到中国侨联前主席张国基,这位当年陈天啸在东南亚开赈灾画展时,一直跟踪报道的中国记者张国基,得知陈天啸的遭遇,万分惋惜不止。

  他对陈天啸之子说,“政府决不会忘记你父亲爱国精神的。”经张老的奔走,一年后陈天啸才从农村返回青岛。国务院侨办有关负责同志决定为先生恢复其艺术声誉并出版画册。《华声报》总编辑周倜、著名画家邵宇等著文纪念,邵宇在《艺德永存》一文中高度评价了陈天啸的艺术造诣说,“数年前,得见陈天啸先生的艺术不觉为之一惊。其画风画品,堪称高在九重之上,始信“画品即人品,其画如其人也。”并赞扬他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

  陈天啸先生家乡的人们对这位著名潮籍归侨画家在艺术上的成就和爱国情怀给予高度的评价,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1990年10月在潮州市博物馆、汕头画院和画家的家乡庵埠镇举办了“著名归侨画家陈天啸遗作展”。《华声报》周倜等领导专程从北京至潮州市参加画展开幕式。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吴作人为画展题签,97岁的全国侨联名誉主席张国基老人为画展题词:“艺苑珠玑”,广东省政协主席吴南生题词:“笔留岭海,情满九洲”,著名画家钱君陶、赖少其、林墉和先生当年的学生刘昌潮、王兰若等也分别为画展题词。

  2008年8月,深圳举办了陈天啸遗作展并出版《陈天啸作品集》大型八开画册。2009年,陈天啸遗作在上海展出。人们盛赞这位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保持一流水平画家的艺术,崇敬画家的爱国情怀以及高尚人品和画品的统一。正如邵宇在先生遗作展前言中所说:“天啸先生后来回国定居,虽历经坎坷,但海外赤子一片爱国兴邦之心始终不渝。时至今日,祖国已进入欣欣向荣之四化建设时期,先生当可告慰苍天,先生曾留下之宝贵遗产与高尚品德,已成为光照后人之楷模。”(郑振强)

【责任编辑:王海波】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归侨侨眷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