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归侨侨眷

河南项城侨联委员马刚的梦想:让孝德扎根学生心田

2014年11月26日 16:06   来源:中国侨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项城11月26日电 (王秋兰)在河南项城市官会镇香港昌福学校,传来孩子们爽朗的笑声,三五成群的学生们嬉戏追逐,每一位学生露出了幸福而又快乐的笑容,在这里,无论高年级还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都能熟练的诵读出《弟子规》、《论语》,当每一位学生见到老师或者长辈时,都很有礼貌的问好且行90度鞠躬礼。很难令人置信,这竟然是一所以留守儿童和孤残贫儿童为主的农村学校。

  这所学校的创办人是河南项城市侨联委员马刚,12年来,他资助了500多名贫困儿童和近60名孤儿。一批又一批孩子走出校门踏入社会,现在身为校长的他仍然到处打零工补贴学校的开支和贫困孤儿的生活,泥瓦匠、搬运工、爬脚手架、包工头…。这些不同角色仍然在他身上不断转换,但无论多累,多么困难,马刚从未有任何一句怨言,被网友们亲切的称为“最美农民工校长”。

  在对学校的管理过程中,马刚逐渐意识到,对这些留守儿童和孤残贫学生的教育,远远停留在吃饱穿暖这个简单的环节当中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些孩子打造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马刚有了大胆的想法,那就是把国学中的孝德文化植入每一位学生体内,去让他们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然而现在,《弟子规》已经成为昌福学校的一门必修课,马刚要求低年级的学生要会诵读《弟子规》、高年级的学生要会诵读《论语》,在每周每班安排一到两节的课程,让每一位留守儿童和孤残贫儿童像其他普通学校的学生一样去接受国学教育,了解孝徳文化。

  马刚说:“越是一个偏僻的地方,越是农村留守儿童和孤残贫儿童,我觉得他们越需要接受国学教育,并希望这种教育能糅合进他们的思想和学业中去,无论他们将来能不能考上大学,那么至少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提到国学,谈到孝道,想起自己的母亲马刚就感到非常愧疚,尤其是在他母亲离开前的一天,为了补贴学校开支和贫困孤儿的生活,一直忙于打零工的他都无法陪在其母亲身边。“即便我是这么坚强,每次提起我母亲都会流泪。我希望在我身上经历过的事情不要在其他孩子身上发生,一定要把国学糅合到他们课程中来,这样他们才能终生受益,才不会留下遗憾。”

  “我们学校的留守儿童比较多,然而,这些孩子半个月一般都见不到自己父母,缺少与父母的交流和沟通。”“另外一部分就是孤残贫儿童,这些孩子很自卑,通过国学教育的学习,他们会认为祖国就是他们的母亲,所有的长辈都像母亲一样去关心他、爱护他。他们便会对社会充满了感恩,心中装满了爱心,那么无论他们将来走到哪里,都去影响着一批人去传递正能量。”

  无论哪个方面,只要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一定先要做到,包括马刚本人都在实实在在的去做,为此,马刚在学校里成立了孝基金。“发完工资的第一时间老师会捐出一部分,到一学期结束的时候,我本人再掏出一部分钱去奖励他们。今年,我要把教师们的父母请过来,规规矩矩坐在我们学校的礼堂里,去开展一个“迎新年、跪父母”的一个的会议。如果老师在这方面真正意义上做好了,那么学生也一定会做的更好。”

  昌福学校的每一位孩子都变得快乐而又坚强,不仅每个学生会诵读《弟子规》《论语》,而且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昌服学校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不少学生从这所学校走向成功,国际散打比赛中获得80公斤级冠军的申玉强,在河南卫视汉字英雄全国大赛中成功晋级的六年级学生刘军杰等等,这是让马刚最欣慰的地方。所以即使再困难,再累,马刚在这条路上也会常抓不懈的走下去。

  两年前,马刚的事迹被多家媒体陆续曝光,曾经有一些爱心人士向学校捐钱,但都被他一一拒绝了,因为马刚不希望社会上用一种奇特的眼光来看待他,所以他选择了坚持。

  “如果有一天我年龄大了、走不动了,我希望有人能够将国学这一民族基因继续糅合进孩子的精神和血液里,让孝德文化在学生们的心中扎根发芽,当他们走出学校大门的时候,能将人间大爱继续传递下去,从而去影响更多的人,这就是我今生最大的梦想”马刚说。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归侨侨眷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