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日媒:日企中国员工爱金钱喜出头 有理没理大嗓门

2015年07月03日 15:54   来源:环球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日本《周刊现代》杂志近日对在日企的中国员工进行了调查。“工作挺轻松的。你要是坚持己见,别人最终都会改听你”。该杂志称,回答本刊问题的中国员工如是笑言。然而事实上,日本员工可是对他们伤透了脑筋。

  1.活儿倒是能干得了… …

  日本三菱东京日联金融集团的中层员工是这样说的。要是对手下的中国员工说“等你有空了帮我去复印个资料吧”,他会立即允诺“好,知道了”。可是等多久都不见他能把复印件拿来。要是追问“还没复印呢?我急着用”。他又会满口应承“好,好”。结果一个小时都“好”不了。实在没耐心了催一句“快点啊!”他就会有理有据地说“不是说有空了再去吗。我正忙着呢”。

  要是换了日本人,大家都知道“等你有空了”完全是句客套话,只要是上级安排的任务,不用说,都会优先做。可是他们却对这种微妙之处不懂,也懒得懂。要是不精确到“必须五分钟之内干好”他们就不知道去干。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最新调查,现在在日本工作的中国人约有30万人。最近也有非单纯劳动的中国人才前往日本一流企业工作。然而面对这个群体,他们的日本同事都有共同的苦恼:“活儿倒是能干得了,可总有点不舒服… …”恐怕果然是因为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吧。这次,让我们一起来看些一流企业的真实例子!

  2.我不差

  富士通的老员工在叹气。要是跟中国部下说“客户的报名申请有什么意愿,你去询问下吧”,他会反过来要求我“我是技术职啊,这不该是营销部的本职工作吗?给我个理由先”。就算好歹劝动了,可是就凭这种心理,最后完工的产品实在跟客户要求相差甚远。毕竟老客户了,他们觉得不说太详细我们也该懂惯例。但在他们看来这就是客户的说明不详。“你说到了我自然会好好做到。这事儿不赖我”。

  某大型证券公司的张洋先生(30多岁,此处及后面皆化名)也有些缺乏眼力劲。让上司无奈。某天张先生和上司在和客户商谈。到了中午,客户把自己备好的便当拿出来给大家吃。当然并不是便利店的精美便当,而是便当店卖的盒饭。他的上司说,或许是中国十分重视进食,不吃冷食。所以不但小张不为所动,还出了会议室去外面吃饭。与其说客户生气了,倒不如说他们是苦笑。

  对于他们的这种行为,熟悉中国文化的记录文学家河添惠子是这样解释的。“日本以相互理解、相互关照为美德,而中国文化却是以自我主义为上。他们不是相互体察,而是在激烈的碰撞中逐渐将价值观摸清融合的。这就是中国人”。

  3.有理没理,音量第一

  中国人把自己看得比公司重要。所以他们最重视的东西,是面子。在和中国职员共事的时候要是不注意这一点,会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松下集团的老总对下属李秀英就是这样无奈。

  “自认为挺注意考虑文化差异了,可一不小心还是办了错事。——那次我当着所有职员的面儿,训斥了李秀英”。

  不管犯了什么滔天大错,不管对方是多尊贵的上司,要是被伤了自尊,中国人绝对不能忍。李秀英揭竿而起!“她特别激动,就用汉语反驳我。除了偶尔听出来叫了我名字,其他的一概不知所云。不过那声音实在是大,回荡在整个部里,大家都扭过头看我们。不仅如此,李还向我的上司越级投诉我以不当缘由伤人。结果上司也被她的气场压倒,要求我好好跟小李相处。估计如果我上司不听她的,她还会接着往上告御状吧”。

  大声说话是中国人的一大特征,而另一点和日本人迥异的则是“不以说谎为耻”的价值观。

  “我,满分。”2015年刚入职广告代理店的陈玉丽此言一出,语惊四座。她的同批同僚是这么说的。“我们公司在入职培训时候会给新人入职考试。客户群体在哪儿,各部门业绩如何等等。这就是当做入职前的预备知识,让我们稍微了解下。所以分数跟人事考核并不挂钩,大家考试时都没有包袱。可是,就小陈不同”。考试完毕会有人事部的前辈职员公布答案,然后自己判分。可对答案时,他无意看到了小陈的行为,惊得说不出话。

  “小陈做错了几道题。不过很快用橡皮擦掉,改好了再给自己划上圈(日本用画圈表示正确)。人事部的问,有没有得满分的?她毫不迟疑举了手,脸上写满春风得意。一位坐在附近的同事也目击了原原本本的一切,我和他不由得面面相觑”。

  前面提到的河添女士认为,虽然这种行为让日本人不解,但在中国却是司空见惯的事。“对于一己优先的中国人而言,搞点花招也都是心平气和不以为意。就好像他们连‘耻’文化都没有似的。与其拿好坏善恶作为准则,他们更信奉的是成王败寇。声音也好态度也罢,强者为王。这就是中国社会的习惯”。

  4.爱金钱、喜出头

  正因为是在这样的文化教育中成长的,所以他们对公司的忠诚度也不高。即便是工作环节获得的情报信息,也会有“谁搜到的就是谁的”这种据为己有的意识。接着,他们还会把这样的信息带回中国用,毫不迟疑。

  在三井物产工作的刘敏(30多岁)就是这样一个人。刘敏外语流利,在海外市场大展身手。然而过了三十岁,她的举止就变得有些奇怪了。上司这样描述:

  “为了中国,这件事不能做”成了她的口头禅。以前她总是认真埋头工作,可现在开着开着会突然就会插几句类似的话。不仅如此,用心收集大量数据之后,就开始准备回中国了。整个公司都开始怀疑她是不是间谍。

  中国生存理念中,实际上对“个性”的重视高于“人和”。在一家大型人才派遣公司新人招聘部工作的宋志令就颇为自恋,甚至同期的女职员们都自愧不如。

  “虽然她是动力部的,但是编程能力很强,能自己制作游戏。在中国的SNS社交网络是红人,对任何人、甚至见第一面的人都会说一遍‘我有近万粉丝!’说实话,这种毫无节制的自我展现欲让长期共事的人深感招架不住。前几天和她一同上卫生间时,她居然一脸认真地问‘其实,你也是很喜欢我的吧!?’天雷滚滚,无言以对。”

  他们还有别的办法来展示自己的特别——业绩和公司评价。也就是金钱和出风头。比如在日本生命保险公司工作的周伟。他工作拼命,业绩很好,几乎总是在全公司前三。但是这种过于热情、只拿业绩说话的劲头也招致了周围的反感,比如:他从不参加公司员工的聚会。即便前辈邀请,他也会以“那种会,去了又能对我工作业绩有什么帮助”为由拒绝。最近拒绝理由也越发粗糙,“我家煮上米了”、“我要去修自行车”等等,一味吐槽“聚会无用”。

  5.提问尖锐

  而另一方面,对上司的态度又和对同事的态度迥然不同。“上司一招呼,马上就来聚会了。上司一走,小周也就跟着走了。有时候上司要是给他颁发了年终奖,或者讲讲中元节文化,他能高兴疯。一直以来他都会很用心地给上司送礼物”。对于很喜欢他人好评的中国人而言,跳槽也是家常便饭。一旦发现了条件更好的公司,二话不说立马拍屁股走人。

  “在我们家干到一定程度以后突然辞职的中国员工,真是络绎不绝。一问才知道已经有了更好的去处,就不来上班了。不止如此,还把新公司的雇佣协议书给我们看,说如果你们能给出更好的条件,我就回来”。在东京海上日动火灾保险公司工作的前职员,对中国人的这一言行记忆犹新。

  “真可怜”,一位已经到了退休年纪的女职员,开口闭口就是这句话。后来才知道意思是“从来没能跳槽的可怜大叔”。在中国,很多人三年一跳槽,甚至如果觉得不适合,一个月就辞了的人也是不绝如缕。

  这位女职员也曾在退休前的联谊会上连珠炮般尖锐地问话。“你年薪是怎么涨上来的?”“哪个大学毕业呀?”“多少岁结婚的呀?”问得乐此不疲。极为私人的问题,甚至是男性间的交流项目,她也能毫无芥蒂地加入进来。只是如此举动不仅让人惊讶,也让人心情不爽。

  《周刊现代》杂志总结称,总而言之,中国人似乎不知道要入乡随俗。要想和中国员工打好交道,就必须牢记,不能像对待日本人一样要求他们。

【编辑:王海波】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