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华人寻根服务师李行远:寻根的力量能医治心灵创伤

2015年07月23日 15:4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字号:

  中新社上海7月23日电 题:华人寻根服务师李行远:寻根的力量能医治心灵创伤

  中新社记者 邹瑞玥

  简单的衣着,70多岁的李行远坐到中新社记者面前,行色匆匆却依然神采奕奕。在上海图书馆查完家谱,她就要坐飞机去台湾,然后赶回加拿大。这位专为海外华人提供寻根服务的加拿大籍华人,就像她的名字一样,自从投身寻根服务,20多年来就一直且行且寻,走在为华人寻根的道路上。

  1998年,李行远进入全球最大的家谱中心——美国犹他州盐湖城家谱图书馆工作。2000年,96岁高龄的文老先生坐着轮椅找到图书馆,希望替太太完成寻根溯源的心愿。孙老太太当时得了重病,儿子也不会说中文,而文老先生能提供的资料只有太太祖籍寿县,外加一个辈份字。李行远凭着惊人的毅力,硬是从三十多卷的寿县孙氏族谱中,找到了孙老太太父亲的名字。这是李行远的第一个成功案例,也开创了盐湖城家谱图书馆的先河。

  有人成功找到家谱的消息在华人圈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人找到李行远。因为幼时受过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有比较完备的历史地理和文献学知识,并能利用互联网和西方档案,李行远至今仍是极少数能为海外华人准确寻得完整谱系的家谱专家。

  她自己则认为,耐心和静心是这一切的根基。“近年来由于社会生活的转型,许多人迷失在物质的追求上,更需要一种能定位的核心力量,认识‘自己是谁’。”李行远说,世事无常,她相信寻根的过程也能医治心灵的创伤。

  要确定一个人的谱籍,除了姓氏和祖籍,往往还要有家族的堂号、始祖、字辈。但李行远接待的大多是第二、第三代甚至第四代的华侨,有些已不会说写中文,只能提供片纸只字的家族信息,这些都为寻根带来很大的难度。李行远介绍,海外华侨在异乡去世后,大部分仍会留下遗言,要孩子把自己的故土、名字都刻在墓碑上,这些证明了自己“究竟是谁”,也成为他们的后人寻根时可靠的资料。

  比起寻根的艰难,让李行远感受最深的还是华人强烈的寻根渴望。最近正做的一个案例便是她已经跟进十多年、为祖籍广东的梁氏兄妹寻找完整家谱。这对兄妹是第四代华侨,曾祖父在天使岛经历过排华法案。虽然困难重重,但他们依然孜孜不倦地寻找家谱。

  “老一辈华人对家谱的系念是种在血液里的。也有年轻一辈人想寻根,特别是海外的华裔,早年祖辈外出谋生的血泪史,有时连姓氏都无法留存。但这些失语的一代对寻根问祖的渴望最强烈。”她认为,对中国人来说,家有着无尽意义。不仅有哲学、伦理与宗教内涵,更能找到中国人困境求生的壮阔精神史。不了解家对于中国人的意义,就不会懂得中华民族为什么在经历无数苦难之后,仍然生生不息。

  “全球化浪潮让很多人如同蒲公英,被吹到世界各个角落生长,这加大了人们探索自己是谁、来自哪里的欲望。”李行远介绍,在西方,人们通过绘制家谱树(familytree),记录家族成员的相互关系,经常被用于医学、系谱学和社会工作中。与中国传统的家谱迁丝图不同,家族树是把祖先设置在底部,后裔就是枝干,随着后代不断繁衍就会枝繁叶茂。可以看出,与中国思想重视传承不同,西方更重视思想和个性的发展。国外家谱档案的范围也比较广泛,出生记录、死亡记录、籍贯和移民记录、财产记录等登记资料均可作为家谱档案来利用,但是一般上溯到五代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而对中国人来说,找到真正的族谱,就可以找到几千年以来家族的迁徙和发展史。

  2009年,李行远协助美国公共广播公司(PBS)拍摄的追溯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家族的纪录片播出后,在海外掀起极大反响。据宁波天一阁所藏的《马氏宗谱》记载,马氏最后六代人的排行先后是:德—永—昌—孝—友—秉,生活在宁波一带。李行远根据马家祖先的迁徙历史,完整地描绘出马友友的祖先自高桥—盐城—咸祥的迁徙历程。

  十多年来,李行远的足迹遍布中国各地,发现很多地方依然古风遗存,传承有序。有的乡村虽没有很深厚的教育背景,却有着严格的祭祖礼仪和活动。“看到这些就会深刻地理解,我们中国人的祖先是活在子孙的日常生活之中。”(完)

【编辑:王海波】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