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在中意“两点一线”生活 胡兰波做文化传播的使者

2016年12月02日 10:35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胡兰波。(王昊 摄)
胡兰波。(王昊 摄)

  胡兰波位于北京的家里,墙上挂着意大利风景油画,家具则是中国风,餐桌上铺着精美的手工绣花桌布。遇到有亲朋好友来,中餐和意餐都不在话下的胡兰波通常会选择在家里招待。

  许多人说胡兰波的家很漂亮,其实并不是因为她收藏了多少名贵物品,而是因为意大利精致的手工艺品和中国风的家具很巧妙、和谐地搭配在一起。

  胡兰波的生活状态也是中意两种文化的糅合,在意大利和中国间过着 “两点一线”生活的她,一直坚持做一名中意文化传播使者。

  因粉丝而改变的文艺女青年

  胡兰波曾是一个十足的文艺女青年。写作、阅读、演话剧,只要是和文艺沾边的事,她都喜欢。

  五岁随父母从哈尔滨到北京,在外交官家庭中长大, 胡兰波从中学开始学习法语,考上北大后选择法国文学专业。留法时,她参演的话剧《寻觅中原》在法国阿维尼雍戏剧节获得很大成功。

  大学毕业后,胡兰波留学法国,就此开始了在中国和欧洲之间穿梭不息的文化人生。30岁时,胡兰波获得博朗舍基金会的志愿基金,这是一项给予优秀青年的奖励,由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亲自颁奖。

  2000年,随意大利籍丈夫定居罗马10年后,她成为了一家当地华文报社的记者,并开设专栏报道意大利华侨的生活,这让她接触到许多不为人知的华侨华人的故事。旅居意大利的中国人大多来自浙江,为了养家糊口,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来到意大利。创业的不易、融入的困难,引起胡兰波的关注。

  一段时间后,胡兰波的专栏受到了许多华人读者的追捧,她开始在侨界小有名气,并拥有了一批粉丝。而她自己后来的生活,也因粉丝而改变。

  在华文报社工作不到一年,胡兰波就辞职了。一天,她接到一个陌生电话,一个声音听上去很年轻的女孩问胡兰波,为什么在报纸上看不到她的文章了?

  女孩提出想和胡兰波见面,她答应了。胡兰波至今记得,她们约在了中国城地铁出口见面。一见面,女孩紧紧抱住胡兰波,半天没松手。

  女孩叫刘丽,28岁。她说自己并没有身份,每天的工作就是摆地摊,家人都在国内,感觉很孤单,而胡兰波的文章让她觉得自己的家人就在身边。

  “如果不是你的文章,我很难在这里坚持下来。” 女孩对胡兰波说。看不到她的文章,让她感觉生活少了很多东西。她流着泪说,希望胡兰波能够继续在报社写下去。

  胡兰波之前从来没想过,她的文章会成为一些生活艰难、精神孤独的意大利华侨的精神支柱。她对刘丽说:“我答应你,有一天你会在某个地方再看到我的文章。”

  2001年,胡兰波创办了中文杂志《生活》(现名《世界中国》),她依然用笔记录意大利华侨的生活。一些文章被《人民日报》转载,在意大利侨界产生很大反响。

  “中国人不死吗?”

  《世界中国》的编辑部位于罗马加富尔街,向东南方向步行大约500米就是斗兽场。胡兰波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张旧报纸,那是她在法国土伦大学求学时,《尼斯晨报》对她进行的一次采访。当时,胡兰波是这所学校的第一位中国留学生,在当地人的眼里,她就像“大熊猫,稀有而珍贵”。

  移居意大利之后,胡兰波才发现,外国人对中国产生的误解,超乎她的想象。

  2006年,胡兰波在罗马看到了一本畅销书,作者是意大利人,她被这样的开头震惊:“那不勒斯的码头,一辆吊车正在装船,从中国的集装箱里掉出十几具中国尸体,有男人、女人和孩子,这些尸体正要被运回中国。”

  胡兰波把这段话念给先生听,没想到他平静地说:“电视里一个米兰的法医说,‘米兰30年都没有过中国人的死亡记录’,你不觉得奇怪吗?”

  这本书中还解释了意大利为何从来没有过中国葬礼:“他们的尸体不是被埋在工厂的院子里,就是在中餐馆里被做成了美味佳肴。”

  很多年前,在法国留学的胡兰波就听说过“中国人不死”的传说,说中国人倒卖死人的居留证。多年过去,这样的说法仍旧流行。于是,胡兰波决定做一期杂志,主题就是谈中国人的“落叶归根”文化,标题为《中国人不死吗?》。

  胡兰波从历史传统角度出发,向意大利人解释中国人为何信奉“入土为安”。她将上帝和女娲作比较,告诉读者,在中国的传说中,女娲是造人的神。人出生后,靠吃土里生长的粮食长大。到了农耕文明时代,中国人讲究自家的田地是安身之处,古时战死的英雄要“马革裹尸”,即使客死他乡,亲人们也要把尸体带回家乡安葬。这是几千年留下的传统。现在,华侨老人依然希望回到家乡养老,而那些在他乡故去的人的骨灰也要运回中国,落叶归根。

  胡兰波将这样的历史演变讲给意大利人,帮助意大利人理解这样的中国文化。

  后来,胡兰波还在意大利国家三台和共和国报视频电视的采访中解释中国人“入土为安”的文化习俗。

  2009年和2012年,胡兰波用意大利语撰写的《通向罗马之路》和《蓝花瓣》两本书先后出版,在意大利有了很好的销售成绩,各大主流报社都刊发了书评。胡兰波说:“我就是想通过自己的文字向意大利人解释中国文化。”

  到了退休的年纪,却还像是个前线记者

  2007年,米兰发生警察与华侨的冲突,胡兰波在当月的《世界中国》杂志中撰写了一篇关于中国人难于融入意大利社会的文章,封面用了一张京剧脸谱和威尼斯脸谱。在意大利生活的时间越长,她越是发现中国人融入意大利社会很不容易,意大利社会对中国人也有很多误解。她用脸谱表达:“我们都戴着面具生活,看不清对方真实的样子。”

  正是在这一年,胡兰波将《生活》变成中意双语杂志《世界中国》,她希望杂志的读者不仅是中国华侨,同时也有意大利人,这样华人就多了一份话语权。同年,胡兰波获得罗马市政府颁发的外国移民新闻优秀奖,她成为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中国人。

  “我始终认为人们离开了文化滋润,物质再丰富也不会幸福。”胡兰波说,“我们从中国移民到意大利,如果对当地文化一点不了解,我们可以活着,可以工作,但不一定是好的生活。”

  《生活》创刊时,整个团队只有3个人。创刊不到半年后,第一位合伙人离开了。两年后,由于杂志无法盈利,第二位合伙人也离开了。自此,杂志的负责人只有胡兰波一个人,既当老板,也做编辑。尽管后来团队有所扩大,但她依旧事事亲力亲为,把全部精力放在编辑部。

  胡兰波也曾经历过困顿,并觉得孤独。在她看来,《世界中国》能坚持下来,除了当初那份初心还保留着以外,还因为她注入了太多的情感。在意大利语中,“杂志”是一个阴性词,所以,胡兰波一直觉得,这本已经15岁的杂志就像自己的“女儿”,正步入花季的年纪。她希望“女儿”能够健康成长。

  在欧洲市场没有华文杂志的情况下,胡兰波坚持把杂志做了下来,“走不下去,大不了就不干了”。

  胡兰波说:“在意大利,70多岁的老人还在一线做记者是很正常的事。只要自己喜欢,就觉得有意义。”胡兰波也以这样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人生,“虽然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但感觉还像是个前线记者。”

  用胡兰波母亲的话说,“如果留在国内,今天她可能已经混到了司局级干部的职位”。但是,胡兰波对自己的选择很满意,“不后悔选择出国与做杂志”。如今,《世界中国》杂志已经成为意大利政府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2014年9月,意大利政府为表彰胡兰波为中意文化交流做出的突出贡献,意大利总统授予她“意大利之星”骑士勋章,这也是意大利华侨首次得到这项荣誉。2015年11月,在广州举办的国际华人文化论坛上,胡兰波获得“世界华人文明互鉴经典案例”奖项,表彰她多年坚持出版杂志。

  获得骑士勋章,也让作为媒体同行的先生颇感“嫉妒”,调侃地称自己在意大利媒体圈混了大半辈子,都没获过什么奖,反而让一个中国人把这么高的荣誉给拿走了。“她当骑士,我就当骑士的马吧!”他说。

  认识贵族,更要了解贵族精神

  “爱折腾”,胡兰波这样来形容自己一路走来尝试种种新鲜事物的状态。

  对于自己年轻时“折腾”出的一些小成就,她感觉挺满意。但今年已经57岁的胡兰波觉得,这个岁数不需要再尝试了,“不能再‘折腾’了”。

  不过,胡兰波并没有闲下来,她还是想再“折腾”一件事。2014年,胡兰波来到位于意大利中西部的托斯卡纳进行访问。当地的贡地家族是一个意大利的贵族家庭,其葡萄酒产业传承到今天,已有将近600年的历史。

  到访的那天,贡地家的侯爵夫人接待了胡兰波,而侯爵和儿子都外出采葡萄了。这让胡兰波颇感意外,“这样大的一个家族,采葡萄的活还要自己亲自去干。”

  历经百年、千年的历史传承,凭借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和坚持维系下来弥足珍贵的贵族文化。作为资深的文化传播人,胡兰波意识到,她应该把意大利文化的精髓、具有传承意义的东西带到中国,将这些家族企业背后的故事讲给中国人听。“中国人这些年在关注‘贵’的时候,需要更加关注贵族的传承精神。了解这些,能够帮助我们,不论是做生意还是生活。”胡兰波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胡兰波打算明年在中国开几家名为“意大利故事”的意大利中心,将文化与产品相结合。她相信意大利文化与中国文化相融合,一定会帮助两个国家进步。

  意大利驻华大使白达宁这样评价:“她的作品以一个中国人的角度去发现意大利,很多读者都是通过她的眼睛和情感,对意大利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胡兰波的与众不同,就在于她在字里行间流露着她对她的祖国和文化的骄傲,对自我人生价值的肯定,她用她的文字向意大利人示意着,要对生活在他们周围的华人给予更多的尊重。”(牛楚云)

【编辑:齐倩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