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民俗学家柯杨:守望西北50余年 将花儿带向世界

2017年05月19日 16:4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图为柯杨先生。 兰州大学供图
图为柯杨先生。 兰州大学供图

  原题:民俗学家柯杨:守望西北50余年 将“花儿”带向世界

  中新网兰州5月18日电 (记者 丁思)“热爱者、探索者、守望者”,甘肃民俗学家柯杨先生2014年回顾自己从事民俗教学与文化事业的50年,曾这样自我评价道。

  2017年5月16日15时41分,中国民俗学会原副会长、兰州大学原中文系系主任柯杨教授因病在兰州逝世,享年82岁。

  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王登渤追忆起恩师柯杨,学生时代的画面顿时涌上心头。他说,柯先生父亲是甘肃一代名医,但先生却选择了一条专门去研究民间文学这种带有“下巴里人”的、充满田野泥土气息的一门学问,守望西北民俗文化50余年,是甘肃民间文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尤其是对于“花儿”的研究,毫无疑问是开山鼻祖。

  柯杨生于1935年9月18日,甘肃宁县人。1958年7月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直至1996年退休,先后任兰州大学中文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长期从事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的教学与研究。曾任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顾问等社会职务。

  “儒家、乐观的先生与田间地头的民俗文化打了一辈子交道,推动了中国非遗保护的进展,可谓参与和见证中国非遗的发展之路。”王登渤说,中国非遗保护最早是由冯骥才先生领衔发起,他邀请了全国知名民俗学专家加入,柯杨先生也受邀参与,正是有了他们的努力,才使得非遗的概念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这是中国民间组织的力量,推动了国家文化工程的发展。

  而流行于西北地区的“花儿”更是柯杨先生结下“缘分”。“花儿”是广泛流行于中国青海、甘肃、宁夏、新疆、西藏等西部省区的民歌,唱词浩繁,文学艺术价值很高,被誉为“西北之魂”。

  为此,甘肃境内“花儿”流传地区都成为了柯杨研究的“根据地”,即以莲花山、松鸣岩、二郎山三大花儿会场为中心的十几个县。在50多年里,柯杨带着学生深入这些地区的各个乡镇、山村,对花儿歌手、花儿会和文化生态环境的变化进行反复调研,并陪同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多次的专题考察。

  “我们住在农民家,与民间歌手和艺人交朋友,倾听他们的歌唱,感受他们的日常生活,了解他们的家世,探寻他们口头诗歌创作的奥秘,经历了由表层到深层、由感性到理性的漫长认知过程,真正实现了由‘粗识’到‘真知’的思想飞跃”,柯杨在2014年记录下这段与“花儿”的经历,他写道,“下定决心掘深井,不见清水不停歇”的劲头,对有志于民俗研究的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2002年,柯杨先生出版了《诗与歌的狂欢节———花儿与花儿会之民俗学研究》,2004年8月该书荣获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颁发的第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2006年5月20日,花儿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与此同时,柯杨还多次访问美、韩、荷、德、意、法等国,出席过多次国际学术会议,为中国民间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将“花儿”带向了国际。

  王登渤说,柯杨先生是甘肃民间文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是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创始人之一。对于“花儿”的研究是开山鼻祖,并真正把它作为一门学问,作为一项事业来去投入毕生精力来做,柯先生是倾尽全力。

  而在生活中的先生,豁达、乐观是外界对他的印象。兰大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所长庆振轩追忆先生道,先生一生也受到很多挫折,但我们见到的永远是一个乐观、充满朝气、具备风采的他,绝对不会因为任何一件事件将他打垮,这份胸怀和乐观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境界,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古稀已过续长征,虽退难休另有情。常效书生能报国,不停奉献度余生。”柯杨曾用这首诗表达自己对所热爱的民俗学事业的心愿。(完)

【责任编辑:罗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