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我的留学我做主 赴英留学择校的“面子工程”要少些

2017年06月16日 14:18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结束。之后,有一部分中国学生将留学作为升学备选。高考后留学,如何选择学校和专业,考验中国留学学生及其家长的智慧。

  对于中国学生而言,高考之外还有另一种求学选择——留学去名校,留学也因此变成一个集学位、就业、身份认同于一体的“形象工程”。

  英国华威大学前任中国首席代表郑文强曾说过,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英国大学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叫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另一类叫“其他”(或者非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这个概括很风趣,内涵也很丰富。

  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还有被历史尘封的巴黎大学、博洛尼亚大学等,都经历近千年的岁月传承,像手持斧凿的匠人,从中世纪前夜就开始千锤万击地打磨。那个时候,全世界范围里,大学堪称凤毛麟角。即使在今天,英国的大学总数也不过130多所,迎合了人们匮乏感的心理需求,于是教育中的“名牌”渐渐诞生。

  对名校,很多中国人都有认同感,而这种认同催生出就读名校或者让孩子就读国外名校的诱惑。同时,名校的示范效应,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

  我在诺森比亚大学的英国同事杰米曾对我说:“你听一听英国历届首相的演讲,你会发现,他们的口音都一样。为什么?他们都是英国贵族学校(名校)出来的。”毫无疑问,英国社会精英阶层有意或者无意的暗示,如口音,搭建了全世界很多人希望留学去国外名校的憧憬。

  然而,品牌固然重要,但还需要深入到肌理,看看是否符合自己的真正需求。其实,去海外学习的出发点往往是专业,专业越好,吸引力越大,对自己的提升也越大。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没有选择斯坦福大学,而是选择了艺术设计专业有特色的里德学院(Reed College),里德学院在全美并不算是排名很高的大学,却丰富了乔布斯的创新理念。同样,把乔布斯的理念化作实实在在的产品(平板电脑、苹果手机等)的大设计师乔纳森·艾维(Jonathan Ive),当年没有去名校,而是选择了工业设计方面很有影响力的英国诺森比亚大学(Northumbria University)。

  因此,对自己的兴趣点和专业方向非常清楚的学生,应该选择专业实力凸显的留学院校。这些学校尽管综合排名不一定靠前,但学到真东西是最关键的。

  以英国为例,英国学生往往兴趣第一,除了天性外,可能还有一层没有捅破的窗户纸——招聘原则。英国雇主并不讲“学术门第”,面试时更看重的还是所学专业、曾经的工作履历与应聘岗位的匹配度,另外应聘者面试时的表现是最重要的砝码。这样一来,英国学生选择学校的“面子工程”要少些。

  在国内,求职的时候,雇主可能会参考学校的牌子,而且国内很多雇主对英国教育体制、英国大学了解较少,甚至从未听说过应聘者所在的英国大学。为此,如果把这个现实情况也考虑进去,就可能背离学生的专业学习目的,而一味追求名牌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国外大学如英国大学的排名体系大多数是商业机构、媒体运作的结果。只有一个排行榜是英国大学官方认可的,即研究卓越框架(REF),最新一期排名是2014年年底出台的,取代了先前实行多年的科研评估机制(RAE)排名。

  从字面上也能大体看出来,无论是研究卓越框架还是科研评估机制,都是学术水平的评审和比较,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等4个区域的教育基金会和机构联合评估,每6—7年发布一次结果,有别于商业机构做出的排名。即使是研究卓越框架排名,它的切入点只是大学的学术和研究水准,所以在榜单前30位出现的英国高校大部分是罗素集团成员。

  在英国,从办学性质看,大体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种大学。研究卓越框架 2014年榜单排名前50位学校,大体可以认为是研究型或偏研究型大学,按照我个人观点,排名前30—50位的学校,应用课程的比重在增加。

  排名50位以后的大学,应用型特征越来越明显,特别是1992年以后成立的英国大学,大体可以算作应用型大学。应用型特征增加后,在研究卓越框架2014年的排名上,自然会相对靠后,因此,应用型大学的真正实力无法在这个榜单上体现。而很多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比如商科、设计、艺术、应用物理、金融数学等,在应用型大学里“后发优势”更明显。因此,单纯地以研究卓越框架或某一排名系统作为参照,未免有失公允。

  对于想留学的中国学生及家庭而言,留学确实不是简单地学习,但无论如何,真才实学才是最具吸引力的形象。为此,理性把握国外大学排名,其实是在国际教育领域破除“迷信”、消除“神化”的自我选择过程。归根结底,我的留学还是应该我来做主。

  (作者赵刚,系英国教育及文化专家、英国诺森比亚大学中国区总监、畅销书作家)

【责任编辑:齐倩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