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侨华人

朱伟明:早年离乡游列国 晚归故里传客学

2017年08月02日 09:46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89岁老人朱伟明。何森垚 摄
89岁老人朱伟明。何森垚 摄

  “目前,我就想把博物馆里收集来的物品都捐赠出去,一是要把客家的历史放在更大的平台,二是要在这里盖一间家庭式养老院,给平远孤寡老人一个住的地方。”站在自建的“怀乡屋”里“耕读传家”的牌匾下,朱伟明四处比划着,展示着他未来的计划。

  眼前的朱伟明,银发老年斑,额头上浅浅的“沟壑”,非但没有淹没他的激情和幽默,反而增添了几分儒雅,背略佝偻但坚持挺拔的身姿让他看起来精神百倍。“岁月留给我的是丰富的阅历,我不惧怕老和死,顺应自然。”这位89岁的老人,说起话来依旧中气十足。

  18岁时阔别故土远赴台湾,35岁从飞行员岗位上退役后辗转越南、巴西、玻利维亚、意大利等国,先后开过饭店,做过“飞行的士”,涉足过石材生意,半生异国他乡吃尽苦头。1985年,再次回到家乡的他决定迁回故土,建立“怀乡屋”,从世界各地收集即将消失的客家民俗物品,建成了一座“家庭客家博物馆”。

  南方日报记者 张柳青

  建博物馆

  串起客家千年记忆

  “怀乡屋”建在平远县东石镇双石村石磜下,朱家祖屋的旧址上。7月24月,这座“家庭客家博物馆吸引了一批新的客人,来自华南农业大学的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所长倪根金教授一行慕名前来,为筹建中的华农大农业博物馆增加馆藏。

  走进大门,一行人被眼前独特的家居风格感染,带着“好奇”的眼神四处观望。面对大门正前方,“耕读传家”的牌匾首先引入眼帘。在通往会客大厅小路两旁,绿色的盆栽植物展现着勃勃生机。龙骨车、斗笠、牌匾、字画等悬挂在四周墙壁上,又散发着古色古香的韵味。墙角、门旁,四处摆放着书柜,历史、文学类的书籍井然有序地排放在书柜里。靠墙的暖风机上贴着一张纸条,上面书写着“家有此物,寒亦稍安”。

  “怀乡屋”的家装风格显示着主人的品味,细节彰显着主人的生活态度。

  跟随朱伟明老人的步伐来到“怀乡屋”二楼,这是他安置10年来收集来的客家民俗物品所在地,外人喜欢称之为“家庭博物馆”。家庭博物馆共5间房,每间房内摆放的物品种类不同。从楼梯间往阳台深处走,第一间房内摆放着传统建筑用具,第二间房为农用具,三房为传统家庭用具,四房、五房内则摆放了各种各样即将消失的生产生活用具。

  “我从2006年产生了收藏客家民俗文化物品的想法,这10年来为了收集这些用品,我跑了10万公里”。在他看来,随着现代化文明的进程,原生态的客家文物将越来越少,他立志要把“怀乡屋”办成民间客家民俗文物博物馆。几年来,他变卖了深圳的房产作为收藏专项资金,并广交收藏界朋友,足迹遍布江西、福建、广西、香港以及泰国等地,只要有客家人居住的地方,他都要去“淘”。

  如今,他已收集了1000多件物品,许多是当今社会已难觅踪迹的物品。朱伟明不仅一一进行分类,并且对每件农具都进行了标注说明。农业用具展示室里,一个用竹篾编成的帽子吸引了众人驻足,帽子上的标注说明显示,这个物品叫“凉帽壳”,是采收蜜蜂的工具之一。将野蜂蜂王赶至壳内,其他蜜蜂便会陆续聚集到壳内簇拥着蜂王,收蜂人便可将凉帽壳提回家。

  “这个物品我们还是第一次见。”倪根金教授说,他们这趟“寻宝”之路收获颇丰。“我们在他这发现了许多珍贵,难以寻找,甚至都没见过的农具。”

  “我年龄大了,就希望寻找到对客家民俗物品感兴趣的组织和个人能继承这些物品。”朱伟明说,他收集民俗文化物品,是为了更了解客家文化,更了解祖先们的生活习俗,他希望有人能将这份工作继续下去。

  周游数国

  涉猎各种行业人生阅历丰富

  “什么都可以改变,唯独家谱不可改变”,朱伟明谈起归来愿望时,引用了莎士比亚的名言。2003年,他在故乡平远县东石镇的老祖屋旁盖起了“怀乡屋”,从此定居于此,结束了长期漂泊海外的生活,安享家乡的清风明月与乡间温情。清明节,他率兄弟、儿孙立于母亲坟前,潸然泪下,愿在有生之年守住孤单的母亲。

  “什么样的年龄做什么样的事。”这句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朱伟明老人一生中的行为指南。先后辗转越南、老挝、巴西、玻利维亚、葡萄牙、意大利等国,朱伟明曾开飞机、开餐馆、卖珠宝、销石材……除了能讲流利的普通话、客家话、广东话外,还精通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年轻时候的他,敢想敢冲,向往自由随性的生活。

  朱伟明的父亲朱浩怀在1938年至1943年间,曾在平远、蕉岭两县当县长,其母亲名叫爱新觉罗·蔚宣(汉名何蔚宣),生于亲王府,为满州镶红旗。1949年,朱伟明随父亲到台湾。1965年,36岁的朱伟明从飞行员退役后,开过民航货机,后赴越南开客机。在越南任客机长时,他每天空中飞行八九个小时,用超过规定3倍的空中工作时间,多次转移越南乘客。

  “开民航挣钱多,为了给孩子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条件而努力工作。孩子们逐渐长大后,丰富人生阅历则成为我的首要选择。”1975年,不顾家人的反对,朱伟明毅然辞去了民航的工作,远赴玻利维亚开了一家中餐馆。此后,他又先后辗转老挝、巴西、玻利维亚、葡萄牙、意大利等国,并获得了这些国家的居留权,而且十年一转行。游历世界期间,他曾在玻利维亚做过总统厨师、亚马逊钓猎俱乐部经理,在南美洲经营珠宝,经销意大利石材。

  1985年,朱伟明的父亲朱浩怀在加拿大温哥华因病去世,临终时他与朱伟明说想要回到家乡。料理完父亲的后事,朱伟明抱着父亲的灵位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平远。20岁离开后第一次回到家乡,家乡人的热情,让朱伟明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他心中便产生了回乡定居的想法。

  直到2003年,已年过7旬的朱伟明在劳务旧址上盖起了“怀乡屋”,他从此在平远有了落脚的地方。时常约上世界各地的朋友来到他的“怀乡屋”,感受客家风情。“我为什么取名为‘怀乡屋’,一是因为这里就是我的家乡,二是提醒我的子孙要懂得怀念家乡,懂得爱国爱家。”

  秉烛而学

  致力两岸客属文化交流

  “怀乡屋”会客大厅门帘旁有一把躺椅,躺椅边的书台上倒放着一本书,书名为《未来简史》。“我最近在看《未来简史》,获益匪浅啊,我现在年龄大了,不能看到世界以后的模样,书里给我描绘了未来的世界,那是你们年轻人的世界。”交谈中,朱伟明时常会说上一句对这本书的感悟。“我不贪恋生命的延续,我也不惧怕死亡,但我对未来的世界充满好奇。”

  保持学习的习惯是朱伟明的生活态度,虽年近耄耋之年,但依旧不减学习的热情,且与时俱进,了解当下最流行的事物。“怀乡屋”一楼生活区里,随处可见摆满书籍的书柜。对于他来说,持续的学习不仅能帮他答疑解惑,增长见识,也能让他保持对生命的热爱,生活的热情。

  近几年来,朱伟明将注意力转向两岸客属互动文化交流。他与姐姐朱伟萍、弟弟朱伟岳联手,年年组织台北平远同乡会回乡恳亲,为平远中学发放助学金。2014、2015年连续两年策划、牵线和组织台北平远同乡会回平远祭拜客家先贤程旼。朱伟明与平远县台办、县文联合作,出版了朱浩怀先生收藏的名家书法作品集《会友集》,收集了大量名家作品,丰富了客家文化。如原中山大学校长邹鲁手书的《重修建国粤军阵亡将士墓记》碑拓片,为研究近代革命史和书法史的珍稀史料。

  半年前,妻子去世,留他一人独守“怀乡屋”,但他并不孤独,除了有书籍陪伴,有朋友登门外,他也喜欢打理花花草草,偶尔下厨做自己想吃的食物。他把生活打理得有序而精致。

  热爱文学的他曾著有散文集《涉猎世界村》《朱伟明诗集》,现在又尝试用文字记录下自己丰富精彩的一生。虽然打字很慢,但他每天都给自己定下任务,要在电脑前敲下多少字。“虽然快90岁了,但我还有很多精力做很多事。”朱伟明说,他目前最大的心愿就是把“怀乡屋”改造成养老院,让思念故乡的老人们有安居之所,安享晚年。

【责任编辑:谢萍】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