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华人社区 | 中国侨界 | 华商 | 留学生 | 华文教育 | 人物聚焦 | 华侨农场


您的位置:首页华人社区海外生活

旅欧华人自己的春节故事

2007年02月17日 10:54

    2月10日,是中国农历的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这也就意味着在中国,家家户户都进入了“忙年”的阶段。这段时间就忙活着祭灶、办年货、打扫房间,后辈给长辈送些年货,以显孝顺之心,谓之“送年”。2月17日是狗年岁末,称为“除夕”,全家守岁至天明。2月18日猪年岁首,就是我们盼望已久的“春节”了。春节这一节日,可谓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在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后裔的骨肉心灵上都烙下了深深印痕。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无论在海外生活了多少年,春节一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这不,一到这个时候,欧洲各个国家的华侨华人就都行动起来了,庆祝聚会、歌舞晚会、上街游行等等,花样百出,喜气洋洋,比中国国内的热闹也差不了哪里去,甚至比中国内地许多大城市的年味还要浓。那么为什么中国年这么深入人心?海外华人怎么认识这传统春节?有哪些值得回味的日子?春节来临之际,《欧洲联合周报》搞了个“我和春节的故事”征文,来稿踊跃,或回首往事,或感慨系之,读来让人感慨良多。现在采撷几多浪花,以飨读者。

  春节的由来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元日、元辰、元正、元朔”等。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但是,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大家都知道,现在一般大家称呼公历年叫“元旦”,而农历年称“春节”,这是为什么呢?原来,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中国改用世界通用公历,也叫“阳历、新历”,并决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1月1日。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称“元旦”。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24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

  春节在中国民间有许多传说。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走,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如何才能让年早早走呢?人们发现,年怕红,怕听鞭炮声,于是家家挂红,燃放鞭炮。后来演变成一种庆祝的方式。人们常说“响亮,响亮,人财两旺”,所以在过去再穷的人家也要在年节买两串鞭炮燃放,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福神、路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敬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老少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据民俗家考证,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吃罢“团圆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到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也正是这种“合家团圆”、“祭祝祈年”的风俗,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古训,表达了炎黄子孙渴望和平、幸福的期盼,所以旅外华人铭心刻骨,在海外也逐渐发扬广大。

  春节是杯让人发奋的醇酒

  在国外过年,毕竟不能和在中国国内那样“普天同庆”,所以心里总有落差,特别是对于那些刚出国的人。上个世纪70年代就来法国的吴志平,那时刚初中毕业,满脑子还装满儿时家乡青田的过年景象。可是当来到巴黎,喜欢舞文弄墨的他,一肚子诗人的酸楚。“巴黎生活,中国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欧洲人不算是什么节日,法律更不会定出什么假日,所以对于欧洲人来说便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在巴黎的华侨华人对于过年可没有、也达不到像中国过年那么热闹了,尤其家乡那种民间气息,满街‘大红灯笼高高挂,集市年货街街旺’,美得你目不暇接,每人都以最喜庆的精神面貌,铺子都以更加耀眼夺目的摆设展示最抢销产品,其丰盛的年货,价廉物美,让大家看个够买个够。”他回忆自己打工的日子,“打工族大部分还要上班的,最多农历三十日晚上下班回家与家人吃一餐所谓年夜饭;如果是干餐馆的,顶多当晚员工一起热闹一下,喝几杯红酒,以解生活单调,哼上几句小调,还恐邻居不满意,次日则照样上班了,更谈不上什么节日休息,甚至在华侨华人稀少的地方,干脆中国年就不过了。”现在他成了“春节”在异国他乡兴旺起来的见证人。现在“每逢过年,随着华侨华人在巴黎生活人数与日俱增和中国逐渐强大,法国政界对我们中国人过年越来越重视,每每于春节前后向生活在法国的华侨华人、侨团拜年,这无疑说明我们在欧洲人心中位置的重要性。而随着中国的发展,法国也开始收起曾不可一世的架子,同中国做起很多生意,希拉克总统四访中国,前总理拉法兰中国有所困难时,率团去北京,两国之间的关系,是历来最美好阶段,又是中法文化年,又是法中文化年,允许香街彩装游行,铁塔着红装是从来没有的,巴黎华侨华人由此生活更上一步。”

  如今事业成功的巴黎侨领夏尚忠,服装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可是在他心里最难忘的还是他1988年刚来巴黎时的那个苦涩的春节。1月28日是这年的农历除夕。他和打工的表弟挤在一处。早上7点醒来,他就撞醒了表弟,兴奋地问今晚除夕怎么过。这可是他来巴黎过的第一个除夕。谁知表弟揉揉惺忪的眼,说:“怎么过?今晚我还得加班,可能回来天也快亮了,你独自过好了。”说完翻身就又睡着了。他愣在了那里。“大年三十晚上也不休息?”他纳闷。郁闷归郁闷,这一天他也得上班。出门去上班的路上,感觉和往常一样,没有发现过年的气氛。后来一想,法国人不过中国年,是自己自作多情,是“除夕”这个词引起了远离家乡的人的思乡之情,“自己也要过”。收工后他赶紧去中国店买了豆腐,年糕和绍兴酒,回家就做开了。温了绍兴酒,还学着老婆的样在里面加了两个鸡蛋。这是在家时,她每天给他温的鸡蛋酒,据说可以补身子。他将吃饭桌移到客厅的大镜前,“对镜成两人”,打开心扉说开话:“老婆,今晚是除夕夜,现在孩子们都睡了,他们可能在梦着爸爸的压岁钱,你应多给他们一些,让他们高兴。我离开你已经6个月了,这里的辛酸和前景不可言表。今晚只有咱俩人,我就说了。法国好,什么都好,就是不说中国话不好。我来此6个月了,已经百分之百努力去学校学法语,到现在也只能说“你好(bonjour)”等几个单词,实在太难了,我真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坚持下去。看来没有三、五年不行。几个月来,你带孩子辛苦了,来,咱俩干一杯……”这个夜晚激励他去奋斗,去争取成功。

  老华侨张剑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来到巴黎、以心脏科急救为课题的访问学者,他的许多除夕夜都是在急救室度过的。在“复苏”(REANIMATION)病房里维持和监护依靠体外装置保持危重病人机体的各种器官的基本运行和基础代谢是法国作为挽救生命的一种重要手段而设计的。在这里可以说是病人和医生与死神针锋相对的战场。在这里值夜班是一种非常紧张和劳累的工作。每当人工呼吸机和心脏监护仪的警示装置“嘟嘟嘟”的响声,他都迅速地向标有危急红灯闪亮的病床奔去。就是没有监护仪器鸣叫的情况下,把20来位病人携带着的各种仪器看一遍,至少需要两个小时。有时候会发生几个病人的监护仪警示同时响起的情况。紧张的生活,他只有用思念的方式和家乡的亲人“共度”春节。

  在法国一家IT公司做高级工程师的赵云鹏,是1987年夏天,作为中国开放的第一代留学生,一行一百单八位同学乘坐同一架飞机来到了巴黎。他说,那时几乎是连时差都没有倒过来,大家就被分派到遍布法国的各个大学里去了,然后被随之而来的紧张学习和考试淹没了。所以根本记不得来法国的第一个春节是在怎样的忙碌中度过的。后来,春节就成了大家相聚的日子。那时候,大家都单纯,走同学串门子都是空手来,空手归,不带任何东西的,大家也毫无怨言,他戏谑地称之为“十支胡罗卜过大年”。这种十支“胡罗卜式”的游戏规则一直坚持了很久,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到了后来,这个习惯还是被种种原因打破了。先是大家有了小孩子,禁不住会给可爱的下一代买些许礼物。后来又禁不住带瓶好酒大家一起品尝。后来大家都十分的忙碌,一年难得见上一面,现在再去同学家的时候,如果只带着十支“胡罗卜”去的话,不但觉的不妥,甚至觉得有些尴尬了。

  春节是张贴心的画

  旅法老诗人叶星球用他如诗的笔触描画了他对春节的回想和对春节的祈盼。从1989年巴黎市政府搞第一次春节团拜;到2002年春节时光,巴黎市政府的广场,第一次允许中国人将代表喜庆团圆的大红灯笼挂上去;到2004年的春节时光,在全世界最美丽的香榭丽舍大道上,举办大型的中国文化民俗彩妆表演游行活动;到后来随着春节活动深入持久的发展,春节不仅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也成为法国人的一道特有的文化景观,春节活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法国人喜欢,他祈盼在不远的将来,春节会成为中国人和法国人共同的欢庆节日。

  卢森堡的姚萍兰女士,把每一个春节都作为孩子们了解中国文化的契机。她认为,包饺子是中国过年的象征。自己生在南方,长在南方,不太会包饺子。可自从离开祖国后,一到春节,无论再忙,再不会,也千方百计包一回饺子。两个在欧洲长大的孩子似乎已懂得这个通例,一说要过春节了,他们马上会高兴地说:“我们要包饺子了。”这不,去年春节就给自己在国外出生的孩子和她的外国小朋友上了一堂学包饺子的课。虽然孩子们完全不听“指挥”,做出来的饺子五花八门,可孩子们高兴地不得了,晚上爸爸妈妈来接孩子时,她的小学生们个个成了这里的主人、老师,不但把刚刚听到关于中国过年、包饺子等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还教起他们包饺子。最后还让爸爸妈妈尝了他们自己包的饺子。看到爸爸妈妈吃了自己包的饺子,别提他们有多高兴,多得意了,还吵吵着下次让爸爸妈妈来一起包饺子过年。

  巴黎老侨领王圣光的儿子弘历出生在国外,对过年什么都新鲜。“又要过年了,我们不是刚过了新年(指元旦)吗?我们中国人真有点麻烦,比法国人多过了一个年。”这不是抱怨,是高兴呢。他特地在中国挂历上给春节画上了一个最大、最漂亮的记号。王圣光也把春节当成教育下一代承传发扬光大中华传统文化的课堂。他们一家借弘历爷爷奶奶来法国团聚的东风,好好地过了个中国年,让孩子门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他们的心里深深地烙上中国印。于是爷爷奶奶开始忙碌起来,办年货,张灯结彩,辞旧迎新。小弘历也学会了“年年有余”“大吉大利”“恭贺新禧”之类的词语,他还画起了“超人放鞭炮”、“孙悟空玩灯笼”的画呢。他说:“做中国人真好,可以过两个年。我很喜欢中国的过年。”

  2000年来法,先留学,后工作的晶莹,来法国后,每年的春节都和这里华人同学一起过,一则人多了热闹,二则借节日之机与不常见面的朋友聚一聚,给常常被考试或论文压得透不过来气的同学鼓鼓劲儿。聚会地点不是在她和男朋友的小窝,就是在某一个朋友家里,因为过节的感觉不仅来自吃好吃的食物,更重要的是大家边聊天边一起准备,可以感受到一种被亲人环绕的“家”的气氛。她叹息说,在国内被视为“鸡肋”的中国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也可令我们重温儿时的节日回忆。只可惜她去年安装FreeBox后只看了一年的免费中央四台,今年就变成收费的了,网上直播效果又不好。今年只好和前几年一样,又要早早去中国驻法使馆教育处的电视厅占座位了。她还建议,华人侨团的春节庆祝活动,主办者若能组织个元宵灯会,把赏灯、猜灯谜、品尝汤圆和饺子等艺术类、益智类、美食类内容与节日气氛相结合,观众肯定能从互动中获得更大乐趣。如果主办者能从国内请到几位民间艺术家,还可以现场表演吹糖人、捏面人、扎风车、画扇子、扎风筝等手工艺,透着中华文化气息的浓浓年味儿不就出来了吗?

  老华侨陈湃也是“最忆儿时爱过年”。那时他住在柬埔寨乡下,但还是依照家乡东莞风俗过春节的。他无法忘记的习俗是“卖懒”和“老鼠嫁女”。“卖懒”,顾名思义就是要把孩子的懒根卖去,希望新的一年个个勤力发奋。做法是把一根点着的香,插在剥了壳的熟鸡蛋上,向门外走去,一面走一面唱:“卖懒仔,卖懒儿……”然后把鸡蛋放到屋外,放得越远越好。“老鼠嫁女”就是在年三十晚上,叫小孩点起蜡烛,送老鼠新娘到别家,希望从此杜绝鼠患。随着时光的流逝,环境的迁移,春节对他来说,已失去儿时的欢乐。但不管如何,春节仍然是春节。每年他都把气氛搞得热烈些,使孩子们不要忘记中国的传统节日,并期望他们日后亦像自己一样:犹忆儿时爱过年。

  春节的尴尬与幸运

  留法学者的后代,14岁的许丹妮,受家庭影响,对中国文化很依恋和热爱。她叙述了她过春节的尴尬。因为中国年在法国圣诞假期和春假之间,中间没有什么假期,所以她无法和家里人回中国过年。每每都是请她的祖辈来法国过年。这让她见识了中国过年的习俗。祭祖、吃年夜饭、磕头拜年这风俗都好办,就是过年就要放鞭炮这一项挺难办。因为正是午夜,人家睡觉正香呢。但后来实在经不住诱惑,就到院子里放起来。刚放了4支炮仗,一位老太太就出来大骂,并威胁要叫警察,看门人也出来干涉。好在她妈妈很有外交手腕,告诉他们,今天是中国的新年,一定要放足7个炮仗才能给大院的人带来福气和吉祥。这样一说,果然他们就放行了。

  而没来得及写文章叙述他的幸福生活的留学生小明,打电话告诉记者他的春节奇缘。他说他最难忘的是2002年春节,因为这一天他遇到了他现在的法国妻子。就在春节的前几天,当地学联组织了一场留学生的联欢活动。其中还邀请了一些在大学里学汉语的法国学生参加。小明是学联里的活跃分子,跑上跑下的,他演小品,搞接待,特引人瞩目。吃饭时,他就坐在了法国女孩玛丽娜身边。玛丽娜在学校学的是教授外国人学法语专业的,两人一拉就热乎。就在除夕晚上,小明又约了几个朋友到家里去包水饺,他抱着试试看的心理邀请了玛丽娜。没想到她一口答应。玛丽娜来还带了她做的蛋糕作为礼物。玛丽娜跟小明学包水饺学得特认真。这顿饭大家老围着玛丽娜和小明起哄、开玩笑,可玛丽娜一点都不恼,始终笑嘻嘻地配合大家。这顿年夜饭吃得酣畅淋漓,也吃出了感情。从此两人开始了约会。去年年底,瓜熟蒂落,两个人回中国举行了婚礼。这不,今年两个人一起回中国过年了。

  春节在中国本身就是吉祥的代名词,愿她给所有的人都带来幸运和幸福。(来源:《欧洲时报》,记者:黄冠杰)



编辑:田晓容】


进入相关专题: 送“狗”迎“猪” 全球华人庆新喜

·翁诗杰抢先宣布将于30天内召开马华特别代表大会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就绪 领军人物相约“上海见”
·谦虚难敌"抢功"文化 海外华人需练习举双手邀功
·十二个国家和地区踊跃报名参加第十届世界华商会
·两岸三地明星华府联袂演绎“金秋月圆”中秋晚会
·马来西亚霹雳州政府新规:行政议员必须学华文
·外国移民潮活跃意劳工市场 华人女老板多于男性
·美中餐馆售出头彩分红83万 1.7亿巨奖料属华人
·中国驻葡使馆官员走访华人区 赞叹华商发展前景
·弄虚作假警方介入 英国21家华人移民中介受调查
更多>>>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