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环球旅游

罗马,时光凝固之城

2017年02月24日 17:34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繁华不会预言衰败,衰败却能记录繁华。我爱看古老的东西,尤其是繁华之后的末世之衰。这就是我喜欢意大利的原因。对于中国人来说,那里曾是世界的尽头,一个让傲慢的东方帝国平等视之的地方,使人性在宗教束缚中绽放的土地。今天,那里既是古典主义者的圣域,也是悲观主义者的天堂。

  常年在古都生活的人们,多少会对霉菌有些好感。这种不怎么健康的物质,散发出蕴藏着古老荣耀的神奇味道。走出罗马菲乌米奇诺机场的一刻,“荣耀的味道”扑面而来,那真是一种久违的感觉。

  我对意大利语一窍不通,却与这个刚刚谋面的意大利城市一见如故。

  爱电影的人应该不会忘记《罗马假日》中,奥黛丽·赫本饰演的公主手拿冰激凌站在西班牙广场前,也不会忘记《天使与魔鬼》中,汤姆·汉克斯饰演的兰登教授从四河喷泉中救起最后一位红衣主教。如今,我循着他们的足迹,来到这座城市,古老的文明终于从梦境走到眼前。

  大巴一路开到市中心的特米尼火车站,这是罗马市区比较少见的现代建筑,和周遭的传统风格相比个性十足,但并不扎眼。如果不是看到它的玻璃幕墙和霓虹灯箱,我真要相信时光倒流。

  历史和当代融合为一。穿越在这里并不是一种文学题材,而是真实的存在:

  在20世纪修建的帝国大道一端,是修建于公元1世纪的大斗兽场,另一端则是经典文艺复兴式建筑威尼斯宫;19世纪的街区中,后现代风格的教堂默默矗立,成为古老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公元前3世纪的长墙,从现代化的特米尼火车站一侧冲出地面,直通不远处的古罗马浴场遗址,遗址前半部在中世纪被改造成教堂,教堂一侧的墙壁顶端还赫然悬挂着半个罗马人的穹顶;修建于公元86年的赛车场在17世纪被改造成巴洛克风格的纳沃纳广场;一些安装了摄像头、铝合金门框和门禁系统的小商店,沿用了达·芬奇时代的门楣或恺撒时代的石柱;不要小看街边的石块,也许当它散落在那里的时候,台伯河对岸的天使堡和圣彼得教堂所在地还是一座荒丘……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当你走进这座城市,也便成为它的一段历史。

  公元前753年4月21日,台伯河畔的七座山丘上诞生了一座新城。它的建造者罗慕路斯传说是战神马尔斯的后代。他杀死了孪生兄弟,并用自己的名字为新城命名。这就是罗马。

  公元64年,“荒唐皇帝”尼禄的一把火将罗马城夷为平地。随后的重建,造就了今天看到的那些拥有厚重石墙、巨大拱券的对称建筑。

  古罗马人是建筑天才。巨石、混凝土和拱券使他们有能力完成庞大的公共工程。始建于公元79年的大斗兽场,使用四层巨石联拱,至今仍是罗马城内最高的建筑。

  罗马人热爱联拱,也热爱穹顶和对称布局。我不确定他们是否有天圆地方的观念,但置身万神殿的庞大穹顶下,你会相信自己所面对的是宇宙——它34米的跨度是17世纪以前的世界纪录保持者。而对称象征着平衡和稳定,那是任何大帝国都需要的理念。

  此后的两千年,罗马几番被毁,又在废墟上一次次奇迹般复兴。各个时期的建筑在这里轮番登场,保持了和谐统一。

  中世纪,曾被残酷迫害的基督徒们,最终没有铲除异教痕迹,而是将包括斗兽场在内的几乎所有的古代公共建筑都改造成了教堂。

  16世纪开始,罗马吹起了文艺复兴的气旋,并演变为自由繁复的巴洛克风。后者在罗马街头最为常见,圣卡罗教堂是其代表;而细心的游客会发现,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古建筑在梵蒂冈城范围以外少之又少,几乎成为罗马建设史中的一处空白。

  这要归功于“墨索里尼的铁锹和铲子”。20世纪上半叶,一心想要恢复昔日罗马帝国荣耀的独裁者,用一种自相矛盾的荒唐措施来对待罗马城区的建筑:一方面,大规模挖掘古罗马废墟,使那些在地下沉睡的遗迹重见天日;另一方面,彻底清除了它们周边的16、17世纪建筑,粗暴地斩断了罗马的城市发展线索。

  罗马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非横穿历史中心的帝国大道莫属。这条由墨索里尼下令修建的大道恐怕是这座城市唯一能够并排通过三辆以上机动车的道路。至今,罗马人仍将其作为法西斯意识形态的象征加以诟病,要求拆除它的声音不绝于耳。

  一座由无数拱券和富于变化的希腊柱式组成的庞大建筑站在沿街叫卖的商贩们背后。在它外围,巨石铺垫的古老活动面和地层堆积清晰可见。当它们动工兴建之时,匈奴人还在蒙古高原对大汉王朝进行最后的觊觎。

  这里不是剧场,而是坟墓。角斗士们为了获得自由而搏斗残杀,罗马公民在血肉模糊中收获乐趣。斗兽场无疑是壮观的,可有多少人注意到壮观之下尘封的一幕幕血腥、一个个冤魂呢?

  大斗兽场,被看作是古罗马帝国鼎盛的象征,而帝国的衰落业已注定。在它建成后仅十年,匈奴人便被迫离开了蒙古高原,一路西迁,并掀起恐怖的“蝴蝶效应”。又过了短短两百年,“上帝之鞭”阿提拉掀翻欧陆,导致欧洲北方蛮族涌向阿尔卑斯山以南……如今,汉长安早已没入荒草,而台伯河畔的残垣断壁仍在讲述着帝国的昔日辉煌。

  俗话说,“罗马,一辈子不够活”。罗马其实并不大。城区面积大约只相当于汉代长安城的1/4,明清北京城的1/6。我们用了两天时间,几乎走遍城市的主要街区。然而太多的东西需要细细品味:每一条街道,每一座门,甚至每一扇窗都是艺术品。高密度的景观令人目不暇接,即便只是走马观花,也已经陶醉其中。

  罗马是一座可以慢慢欣赏的城市。你无须担心今日之景在明日消失。当歌德来到罗马,已是风烛残年,却宣布了自己的“诞生”。永恒是歌德对罗马的评价。

  发展为保护让路,是当代罗马人的理念。20世纪60年代,罗马因地面交通面临瘫痪而被迫修建地铁,但自1970年A、B两条地铁线路建成以来,再没有一条新线路破土动工。这是为了保护地下尚未发现或发掘的古代遗存,地铁线路规划也因此一再改道或延期。

  意大利的经济发展在欧洲并不突出,然而这里的人们并不把历史当成一种负担。他们乐于为保护文化遗产付出经济上的代价。罗马没有拆迁,也没有复建。罗马人住在陈旧的社区,耐心等待着漫长的生活设施改良,就这样,他们守护着古都罗马的一砖一瓦。张依萌

【编辑:齐倩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相关新闻:

>环球旅游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