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文教育

重塑汉语的文化体系

2015年08月28日 16:18 来源:安徽日报 参与互动
字号:

  提起“洋泾浜”,读书、知史的人大都知道,指的是发端于上海洋泾浜的中文和外文 (主要是英文)的“混合语”。今上海延安东路,过去有条名为“洋泾浜”的大河,是中外商运的主要水道,为方便生意往来,不少中国人开始学习外文,主要是英文,但发音基调是上海腔,且按中文语法组句,中西搭配,沪语、洋话杂陈,令人啼笑皆非。洋泾浜混合语,在半殖民地上海流行了几十年,解放后逐渐被抛弃。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洋泾浜”今又复生,且呈流行之势。用现实的眼光看,昔日上海的“洋泾浜”事例还只能算“小巫”,现今的“洋泾浜”则是“大巫”,佐证之事例俯拾即是:“我约了一群MBA、MPA的研究生,讨论中国加入WT0后IT业的发展前景,以及IT业对GDP的影响。读MBA的张小姐原来想到IT业发展,今后目标是当CEO。 ”一些主流报纸的标题汉英混杂现象也很普遍,例如“借道DEM走国际化路线”“上海加入Live8”等等,使得只懂汉语不懂英语的人看不懂,只懂英语不懂汉语的人看不懂,懂汉语也懂英语的人也不一定看得懂。因此,有人戏称,照此下去,中国人必须先学英语才能看懂自己的语言。

  今日“洋泾浜”,消解了汉语的美丽,扰乱了汉语独特的表达体系,不能不引起人们对汉语前景与命运的担忧。为此,专家学者和主流媒体大声疾呼“保卫汉语”!实际上这呼声几十年来未曾间断,十多年前国家还颁布了《通用语言文字法》,但至今收效甚微。 “洋泾浜”背后隐藏着什么?

  这里面,应该没有什么政治问题,也不是语言使用者的文化素质低下,也说不上有戏弄或丑辱母语的故意。 “洋泾浜”的拥趸认为,如果清除所有舶来词汇,那么现代汉语将只剩一半;再者,中国方块字字义多,太难学,不如26个拼音字母易懂易记,使用方便,随便几个字母组合就是词语,且含义深广。这种悖论至少标示今日“洋泾浜”汉语流行的三个主因:认识偏见、情感匮乏和心态浮躁。

  汉字,不仅是一种表意符号和交流工具,还是传承五千年华夏文化、文明的重要载体。中华文化历来开放,对外来语既不一味排斥,也不会原样照搬,而是按照语言存续和发展的自身规律,消化吸收后融为母语的有机成分。史载,中华文化史上吸收消化外来词语有过三次高潮:第一次是汉唐时期,随着佛教传入,外来词语葡萄、骆驼、觉悟、圆满等从西域语和佛语中引入汉语,用了数千年,现仍在使用;第二次高潮是鸦片战争以后,从外来语中吸收坦克、沙发、纪律等词汇,且已融入我们的主流语言;第三次高潮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对外交流交往的日益扩大,英语等外来词接踵而来,其中很多经翻译汉化,如电脑、电邮、手机等,融入汉语,不仅丰富了汉语文化内涵和表达力,而且大大提高人们的文化生活品位。汉语的历史否定了某些认识偏见,非但不会“清除所有舶来词”,而且会一如既往继续坚持在借鉴中丰富、在吸收中发展。

  对汉字汉语的情感,实则为一种文化情感、民族情感。中华民族有顽强的生命力,千百年来历史从未中断,靠的就是汉字的记录。汉字是中华民族得以统一、延续、繁衍、发展的一个重要信息载体。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离开汉字不行。中国人无论说何种方言,无论住在何处,都不妨碍沟通交流、和谐相处,缘由汉字构成的文化体系。任继愈先生说过:“如果没有汉字,中国就是另一个欧洲。 ”汉语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语言”“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中外学者共同研究后认为:汉字无论是表情达意还是承载信息,都大大优于西语的拼音文字。报载:“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在如今联合国常用的六种文字的文件和书籍中,汉字版是最薄的版本。 ”汉语简洁、典雅、含蓄,能“随物赋形”,可用极短的词语来表达复杂的事件、抽象的思维、深刻的寓意和丰富的情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幻境,“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悲壮,诸如此类,除了汉语,英语和其它拼音语言皆难以企及。这也就难怪外国学者把汉语的“一诺千金”英译成“只要一答应,就要付美金一千元”;“霸王别姬”被译成“再见了,我的小老婆”等等。人们从对比中更清楚地意识到保护母语的重要性与紧迫感。

  从根本上说,语言文字是一个身份认同问题。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得好,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当你的女友改名为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 《菩萨蛮》?保卫汉语,关系到中华文化的延续,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应直接诉诸对母语的天然情感,保持母语文化的自尊、自信与自觉。没有浓厚的母语情感,说得再多,也只能是 “瞎子撕洋黄历——白扯”。

  心态浮躁,是产生现代“洋泾浜”的一大主因。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交往频繁,使用外语的机会和人员越来越多。在这样的大环境里,不少人感到不识点外文,不说几句洋话,怕被人矮化、笑话。于是有些人急于与国际“接轨”,玩“快”玩“酷”玩“玄”,每逢作文讲话,总要混杂点刺眼的洋文单词和费解的词语,以显示有学问、有水平,其实恰恰相反,多数人不屑一顾,更有知名学者讥之为“美人的面庞生了刺眼的疮疤”。与浮躁“如影随形”的是懒惰。有些语言使用者,对外来词语不经“咀嚼”“消化”,直入汉语,正如媒体指出的:iPhone和iPad不能翻译过来,可能是翻译工作者懒惰,也或者是iPhone、iPad用起来更方便,硬是没翻译过来。即便有的词语已经有了中文译名,因浮躁加上惰性发酵,我行我素,随意“拿来”,如不用“智慧”非要用“IQ”,不说“贵客”偏要说“VIP”等等,把汉语弄成非中非英的“洋泾浜”。回想起那些人勤业精的专家学者,实在叫人敬仰钦佩。他们孜孜不倦,精益求精,既敢于“拿来”,又善于“汉化”,力求译语“信达雅”,如“电灯”“电话”“电脑”“激光”“奔驰”“可口可乐”等,不仅具有丰富的想像力,而且有着中华人文内涵,其本身就成为一种品牌,连外国学者也称赞是“中国人的智慧”。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躁则妄,惰则废”,躁惰不戒,“洋泾浜”难止。

  守护汉语的纯洁和健康,避免当代“洋泾浜”,需要广大语言使用者的共同努力。我赞成王蒙先生的意见,媒体要“少一点错别字,少一点洋泾浜,少一点文理不通。尤其是在正式场合,尤其是汉语出版物,更应当使用规范汉字,不应该让汉语‘哭泣’”。(王善明)

【编辑:梁异】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文教育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