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文教育

厦大海外教育学院院长:沟通中外文化 传递好声音

2016年12月19日 17:11   来源:福建侨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要让海外更多地了解中国、理解中国,让更多的外国人知华、友华、亲华,这是我选择回国并且坚持至今的追求。”近日,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国际学院院长郑通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求学海外 情系祖国

  1986年,郑通涛从厦门大学获得中文系文学硕士后,开启了他长达18年的海外求学工作生涯。“我离开中国后,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攻读语言学博士学位,后又选修了计算机专业,并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郑通涛回忆道,“此后,曾先后任教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澳大利亚国防学院和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等,主讲中国文化语言、计算机科学及机辅教学等课程,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跨学科汉语研究。”

  18年的海外经历,让郑通涛全方位掌握了汉语研究方法,了解了国外的教育制度,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合作经验,结识了很多国际友人。但这18年里,让他触动最大的是很多人不了解甚至误解中国。“在国内时,往往没有花太多精力关注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在国外就不同了,能深切感受到了有很多误解。”郑通涛略感愤慨地说。有一次,他在给澳大利亚外交部、国防部等官员培训时发现,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认为中国将来会侵略澳大利亚,另一部分人则觉得中国仍然落后,“这些人都是制定对华政策的人,连他们都如此不了解甚至误解中国和中国人,更何况普通民众?”要改变现状、传递中国“好声音”的念头从此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中。

  2002年,一次交流活动中,郑通涛遇到了母校厦门大学的校长朱崇实,两人对于当时中国在国际上被误解的状况和解决之道不谋而合。2004年,在朱崇实校长的邀请下,郑通涛回到母校,开启了推动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新征程。

  培育知华使者 传播中国“好声音”

  回国后的郑通涛,全身心投入到了厦大华文教育工作中。

  海外教育学院创建于1956年,曾使用华侨函授部、海外函授部、海外函授学院等名称,1991年经教育部批准定名为海外教育学院。“陈嘉庚先生创办海外教育学院初期,全中国扫盲工作都还没有完成。”郑通涛解释道,“当时,学院的海外函授生人数达到5000多人,而全校10个系的学生数还不到2000人。我们现在做的就是重振当年的辉煌。”

  正如郑通涛所言,2005年,在他的推动下,厦门大学成立国际学院,开展国际教育合作办学,大力践行教育国际化;2008年,厦大决定将海外教育学院与国际学院合署,由郑通涛任海外教育学院/国际学院院长。从此,两个学院如鸟之双翼,既面向世界各地招收来华留学生及海外远程教育生,也面向国内招收出国留学生。“我希望通过我们的教学,让更多的海外朋友了解中国,成为知华、友华、亲华的使者;同时,从中国走出去的学生不仅仅掌握语言、知识技能,更能对外传递中国的精神、中国人的风骨。”郑通涛说。

  为了实现培育知华使者、传递“好声音”的梦想,郑通涛先后推动学院成立国家汉办“汉语国际推广南方基地”、厦大孔子学院网络教育技术研发推广中心、厦大新侨研究院等。其中不乏全国乃至全球首创的项目,如海外教育学院是全国唯一拥有3个跨学科博士点的学院,并开通全球第一家专注于提供汉语国际推广新闻资讯的网站、全球首个汉语国际推广云平台和首个汉语学习平板电脑等,创办全球第一本以研究孔子学院发展状况为导向的期刊《孔子学院发展研究》和全中国第一本新汉学研究的英文期刊《Quarterly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等。

  “说实话,我们虽然有很多独一无二的创举,但国家软实力推广工作见效慢,甚至无法按照国家对于大学教学质量的评估标准进行衡量,学院老师在教学科研工作外还义务承担了大量的外派教师、海外种子老师的培训工作,大家都很不容易。”郑通涛不无伤感地表示,“不过即便经费来源有限、工作量巨大、难以出成绩,但是我和学院里的教职工仍然愿意坚守,因为我们知道这是国家需要,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消除外界对中国的误解,我们十分清楚这样的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抱着这样的信念和理想,海外教育学院共为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约6万名各类专门人才,在海内外享有“传学四海,载誉五洲”的盛誉;国际学院已先后和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知名大学合作,10年来共有2400多名毕业生出国深造,不少优秀毕业生本科毕业后继续申请到英国牛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等世界顶尖大学攻读硕士。

  博采众长 打造侨台智库

  随着国家经济不断对外开放,特别是与东盟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日益热络,有着多学科背景的郑通涛也富有远见的意识到教育必须跟上国家对外开放和走向世界的步伐。

  为此,国际关系学院自成立之初,即陆续与英国伦敦大学、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日本大东文化大学、韩国仁荷大学、泰国皇太后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展开合作,或直接引进他们的优秀专业,或通过学制合作项目互相输送学生。“合作办学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可以更加方便地邀请国外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来校授课,这样既能让学院师生近距离学习外国学者的知识、思维方式等,又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从学者眼中看他们的社会。”郑通涛解释道。

  近年来,海外教育学院/国际学院在院长郑通涛的带领下兼收并蓄、博采众家之长的同时,亦不忘将教学科研实践形成丰富的理论。学院每年承担多项国家、部委以及其他各类课题研究项目,先后创办学术刊物《海外华文教育》及《海外华文教育动态》、《国际汉语学报》,《孔子学院发展研究》、《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等,其中《国际汉语学报》成功加入中国期刊网,在国内外汉语教学界和海外孔子学院中具有较大影响;《海外华文教育》和《海外华文教育动态》则是许多从事华文教育工作的侨务干部的案头必备读物。此外,学院还主办或承办了一系列重量级论坛、研讨会,如“孔子学院建设研讨会”、历届“汉语国别化教材国际研讨会”和第六届演化语言学国际研讨会等。“明年初,我们将举办首届‘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与人才培养论坛,从而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探索“一带一路”经贸合作需求下中外合作办学和人才培养的机制与模式。”郑通涛说。

  从课题到期刊、再到论坛,海外教育学院/国际学院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打造出侨台“智库”,既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了解海外华文教育现状的窗口,亦是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合作、相互借鉴的平台。

  “我有一个信念,只要认定一件事是对的,就义无反顾地做下去。尽管其间很辛苦,甚至被误解,但只要于国家有益,就值得坚持。这或许是我们那一代人的使命吧。”郑通涛感叹道。(许丹)

【编辑:罗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文教育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