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文教育

落花

2017年02月17日 16:32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题 解

  会昌五年(845),李商隐入秘书省不久,母亲去世,诗人辞职回乡守丧。在闲居永乐(今山西芮城县)的这段时间,诗人栽植了不少花草,创作了不少咏物诗。这首诗即借园中落花隐约曲折地吐露自己的伤春情怀。

  句 解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高楼里的客人都走了,小园里的落花四处飘飞。这样的景色本来很平常,似乎人皆可道,并不新奇。妙就妙在诗人先写客人的散去,仿佛是因客去花才乱飞,这样落花也就成了有情物,意味变得深长起来。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客在之时当然也会飞,只是主人浑然不觉而已。待到人去楼空,客散园寂,寥落孤独之感油然而生,惆怅之情袭上心头,诗人这才注意到满园落英,并生出惜花之情。“竟”和“乱”二字,传达出惜花者心绪的惆怅和纷乱。

  这种有意的颠倒不仅写了花,也写了人,突出了人的情绪,故而清人何焯说起句“超忽”,纪昀也指出“得神在逆折而入”。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落花四处纷飞,点缀连接着弯弯曲曲的小路;它们绵绵不绝,飘个不休,直到送走夕阳。这两句分别从空间和时间着眼,描写落花飘洒弥漫之广;既是实景,更是诗人长时间注视之后的心中之景。

  落花送斜阳,诗人又在斜阳中送落花,此时此刻,诗人的内心一定不平静。“落花”和“斜晖”仿佛同人一样充满感情,它们恋恋不舍,不忍离开,又像是在同谁告别。诗人十分敏感地捕捉住这富有特征的景象,使整个画面笼罩在黯淡的色调里,透出了诗人心灵的伤感和悲哀。他的一片伤春之意也就随着夕阳之下身影的拉长而渐长。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眼见无限娇妍就此零落,惜花之人柔肠寸断,以至不忍扫去落花。他巴望着花瓣不要再落,可是哪怕望眼欲穿,枝上残留的花朵依然越来越稀疏。

  这句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诗人在作于同年的《春日寄怀》中倾吐自己的孤独苦闷说:“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有花月相伴尚且不堪寂寞,何况春去花落,痛苦自不待言。难道令诗人断肠的仅仅是落花吗?看了后面两句就知道了。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花朵将一片芳心毫无保留地献给了春天,用自己的生命装点了大地,可最终得到的,不过凋零残败、沾人衣裳的凄凉结局。

  这两句语意双关,低回凄惋,感慨无限,已不只是一般的怜花惜花,而是诗人自身的写照。诗人素怀壮志,一心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屡遭挫折,报效无门,所得只有悲苦失望,泪落沾衣而已。何焯说,这个结尾无限深情,“得”字更是用得高妙。诗人追问得到的是什么,真意其实是“失”,落花失去了青春,春天失去了美丽,而人呢?

  评 解

  落花诗在唐诗中并不少见,但大多或单纯表现怜花惜花的情绪,或抒发及时行乐的感慨。以落花寄予身世之感,不靠比附,而将二者融合得如此无间、表现得如此哀怨动人的,还是少数。清人刘熙载《艺概》中提出咏物诗应该做到“不离不即”,就是既要切合于物,又要在咏物中表现作者的情思。李商隐的咏物诗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他善于用那支充满情思的彩笔,在体贴物情的同时,委婉曲折地透露心迹,而且又能缘情而异。

  以诗咏落花,极易滞于诗题,流于香艳浓丽。而李商隐这首诗格调高雅,全无脂粉之气。诗中纯用白描的手法,没有刻意的描摹,没有艰深的典故,更没有华丽绚美的辞藻,却纤丽动人,透出淡淡的感伤。第一联和最后一联构思巧妙,语淡情深,尤受诗家赞赏。(来源:五洲传播中心)

【编辑:罗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文教育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