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文教育

韩国小伙儿爱中国 用“历史”搭建文化交流之桥

2019年03月22日 09:2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原标题:用“历史”搭建文化交流之桥

  曹大浩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的一名硕士生。如今,他已经能用发音标准、语句流畅的中文和朋友们交流,也能在课堂上分析深奥难解的中文历史材料,发表自己的见解。大家很难相信,这距离他系统地学习中文还不到1年。

  “一定要到中国学习”

  采访中,曹大浩风趣地和笔者自我介绍说:“我是一名英俊潇洒、热爱中国的韩国人。”26岁的曹大浩带着儒雅稳重的书卷味,也有时光没有洗去的少年朝气。他开玩笑说:“我好像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开始喜欢中国了。”

  曹大浩喜欢中国,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家庭的影响。“在我小的时候,舅舅就来中国工作了。他每年春节回家,都会和我说:‘大浩,你以后一定要去中国学习’。”舅舅告诉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都是很优秀的学校。这些话如同一颗种子,在曹大浩的心里扎下了根,也让他想去探寻为什么舅舅会鼓励自己到中国留学。

  “到中国留学后,我才理解了舅舅的用意。”曹大浩说,“中国地域辽阔,同学们来自不同地方,他们的思维、生活方式、居住环境各有特色。这种对差异的包容和利于开阔视野的环境,给了我很多启发。”

  母亲对曹大浩的培养,更加坚定了他来中国留学的心愿。曹大浩回忆说:“母亲让我读有关中国历史的书。”在不断的阅读积累中,因为对中韩两国历史的了解与热爱,曹大浩找到了一扇推动中韩文化往来的大门。他想到中国留学,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搭建一座中韩文化交流之桥。

  “学习是一种日常”

  认识曹大浩的朋友,没有不夸他中文好的。他的同学王赫告诉笔者:“曹大浩每次发言前,都会提前用汉语拟一个提纲。发言时,遇到拿捏不准的词汇,他会尝试替换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那时候他来中国还不到半年,上课交流就基本没有困难了,特别棒。”

  面对大家的夸奖,曹大浩带着调皮的语气说:“我觉得我是所有在华韩国人里,中文学得最快的。”当问及是不是有学语言的天赋,他摇摇头说:“这是用加倍的努力换来的。”

  读本科期间,曹大浩曾在韩国圆光大学孔子学院短暂学习过中文。决定到中国留学后,他先接受了为期3个月的中文培训。因他在短暂的时间内练就了一口流利的中文,不少人向他取经是怎样学中文的,曹大浩的经验是:“学习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种日常。”他强调说,日常积累非常重要,“看中国电视剧,和中国朋友聊天时留意他们引用了哪些名言名句,听到中国俗语会用便签记录下来……”在他看来,身边的每一位中国朋友,都是他的学习对象。

  通过历史了解当代中国

  曹大浩坦言,相较于学中文,浩如烟海的中文文献和寓意难解的文言文对他而言更难,“文言文让我觉得很伤脑筋”。

  曹大浩重视从历史的角度看待问题,他认为要了解当代中国,就要清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本科阶段,曹大浩学习中国共产党史内容较少,所以到中国留学后,开始系统学习这段历史,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现在,他努力的方向是成为知名的历史学者。

  促进中韩两国之间的理解与交流,是曹大浩学习中国历史的初衷之一。他想通过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告诉大家,中韩两国有着经过时光淘洗沉淀的深厚情谊。他也希望能为中韩之间的友好交流贡献自己的力量。(李立仁)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文教育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