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经济科技

中科院海西研究院:从科研"跟跑"到产业"领跑"

2015年05月18日 14:23   来源:福建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4月,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的纳米催化材料与技术工程实验室获批建设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将着力突破福建石化、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创建于2010年6月,由福建省政府、中国科学院、福州市政府三方合作,截至去年底,已拥有十大创新平台,推动110余项科技成果在福建落地转化,新增销售收入292.7亿元,力促我(福建)省从科研“跟跑”到产业“领跑”。

  借大船出海,“福建智造”提速

  海西研究院曹永革团队以研发的LED高光效陶瓷封装核心技术作价入股,联合科研团队、创投机构,成立福建中科芯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了全球第一条透明陶瓷荧光体生产线。用该技术制造的透明陶瓷荧光体,保证了LED光源的热稳定性。预计今年底,公司透明陶瓷荧光体年产量将超过950万片。

  海西研究院筹建以来,着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在组织实施3D打印、激光电视关键器件等战略高技术研发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建成产业化示范基地,累计投资超过4亿元,预计5年内产值超过2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新增产值200亿元以上。

  然而,5年前,福建还有相当数量以劳动和资金密集型为主的产业,核心竞争力有待于提升。但是,福建科研机构偏少,“国家队”屈指可数,科研基础薄弱,创新人才不足,成为制约发展的软肋。

  为尽快从“福建制造”走向“福建智造”,我省借中科院大船出海,积极搭建先进技术成果在闽转化的公共服务平台。省政府投入1.5亿元财政资金用于海西研究院一期、二期基本建设,并在5年内每年安排科技研发经费1000万元,专项支持海西研究院开展相关科研活动。

  “铁三角”互动,价值链拉长

  “国家队”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如何与“地方兵团”协同合作?

  海西研究院发挥平台优势和共建作用,探索出依靠研究所-工程中心-产业基地的“铁三角”模式,实现从基础研究到变革技术再到成果转移转化的科技创新价值链。

  以光电材料研发为例,海西研究院构建了中科院光电材料重点实验室,国家光电晶体材料工程中心、福建福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泰光电有限公司三者互动。

  国家光电晶体材料工程中心研发和推广有较好市场前景的技术成果,提升了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中心负责人说,通过成果辐射、扩散和技术转移,去年为福晶、海泰光电等企业提供关键技术5项,承担企业事业单位委托技术开发服务26项。

  企业得到重大平台的技术支撑,实现原创成果转移转化,带动产业迅速发展。目前,福晶已成长为全球最大激光晶体生产基地,取得数十项工程化技术突破。

  自2010年筹建至2014年底,海西研究院与福建省行业骨干企业联合共建工程化研发中心9个;与企业合作开展重大科研项目,52项技术成果成功向企业转移转化,企业年新增销售收入32亿多元。与此同时,该院承担近600项国家、中科院、地方和企业项目。

  汇聚创新资源,打造人才高地

  去年12月,我(福建)省发布《关于深化省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的暂行规定》。这一重大利好把科技成果转化产生的效益分配给了科研单位,为科研人员的创新创造“松绑”加力。

  一批创新政策落地,使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中试、规模产业化。海西研究院利用股权激励机制等政策,发挥人才、技术与资本效益的最大化,使得高新技术成果真正做到“带土移植”。

  2012年,海西研究院从海外引进以杨健博士、陈正宇博士为主的项目团队,联合创投资金共同组建福建中科光汇,致力于研发新一代光纤激光器。

  “我们团队占有核心技术,股份占大头,这极大地鼓励团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杨健说,公司虽刚起步,去年销售收入就达1075万元,今年将扩大生产规模,产品数量为去年的7倍。

  “团队+技术成果转移”模式,有针对性引进一些带有产业化项目的人才团队,通过组织风险资本、产业资本等对接,组建项目公司,实现各方利益均衡和最大化。从2011年到2013年,海西研究院就成立9家这样的项目公司。

  良好的人才引进使用机制,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纷至沓来,带来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技术和项目。创建以来,海西研究院共引进各类人才507人。

  一批创新资源和高层次人才向福建集聚,加速了重大科技成果在闽转移转化,也为福建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注入动能。2010年筹建至2014年底,海西研究院一批科技创新成果产出,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等重要科技奖励18项。

  业内人士表示,省院共建海西研究院,不仅发挥了“大院大所”促进产学研成果转化的重要作用,而且易形成人才“洼地”效应,进而打造科技创新高地。海西研究院是科研院所加快建设新福建的生动典范。下一步,中科院与福建省政府将签署第三轮战略合作协议,势必为福建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供“智慧”支撑。(李珂、徐国栋)

【责任编辑:王海波】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经济科技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