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经济科技

海归学者守护太湖21载:有责任守护生我养我的水域

2017年02月06日 14:21   来源:半月谈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头发花白、手拄拐杖的秦伯强在太湖站 陆华东 摄
头发花白、手拄拐杖的秦伯强在太湖站 陆华东 摄

  2017年,太湖水危机爆发十周年。与十年前相比,太湖流域人口增加了1000多万、GDP翻了一番,可是太湖水质不但没有恶化,反而稳步改善,大规模蓝藻水华危机再也没有爆发过。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早在1996年,一个踌躇满志的青年海归已经开始关注太湖富营养化问题,并为此默默坚守21年,至今仍然奋战在太湖治理的科研第一线。他不仅提出了“控源截污”治湖新思路,而且逐步建立了覆盖全面的监测预警机制,为太湖治理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他就是中国地理学会湖泊与湿地分会主任、太湖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站站长秦伯强。

  “一盆泥汤水,一本糊涂账”

  提及太湖,很多人都知道它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湖域面积广,水量丰富。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太湖平均水深仅1.89米,最深处也只有2.6米,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中平均水深最浅的湖泊,这给太湖的污染治理带来很大麻烦。

  “太湖水很浅,湖面稍有风浪,底泥就会被搅动上来,氮、磷等营养物质也随之不断扩散,很难沉积到湖底,使得湖水的营养化程度难以有效降低。”秦伯强说。

  正因如此,业内很多研究太湖富营养化问题的专家都会无奈地将其称为“一盆泥汤水,一本糊涂账”。

  作为大型浅水湖泊的代表,太湖富营养化的治理同样是国际湖沼学研究中的难题。由于欧美国家大都是深水湖泊,因此其关于浅水湖泊的研究资料很少,再加上大型浅水湖泊具有多样化的生态系统结构、强烈的水动力扰动等特点,其富营养化问题一直困扰着国际湖沼学界。

  眼前的困难没有吓倒秦伯强,反而激发了他勇攀科学险峰的昂扬斗志。“太湖不是老外们的家乡,他们可以不研究,但是我出生在太湖西山岛,我有责任守护这片生我养我的水域。”

  21年来,秦伯强坚持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对太湖水文、气象、底质等生态和环境要素进行长期监测和实地调查,主持开展了大型浅水湖泊富营养化及其驱动机制、内源污染、饮用水安全保障和湖泊生态恢复等一系列研究,为太湖生态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太湖富营养化的治理是国际湖沼学研究中的难题
太湖富营养化的治理是国际湖沼学研究中的难题

  “太湖治理,控源截污需先行”

  2002年底,秦伯强承担了一个名为“太湖梅梁湾水源地水质改善技术”的“863计划”项目,希望通过围湖种草的方式净化太湖水质。“1998年开始的滇池治理采用的就是这种生态恢复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我想将它‘搬’到太湖试一试。”

  由于太湖风浪大,水草很难栽种,即使用竹签、篓子等工具“千辛万苦”将水草插进底泥里,一阵风浪过来,还是会被打得七零八落。为了削弱波浪,秦伯强团队花了1000多万元,打了1000多根水泥桩。

  实践证明,用这种生态恢复模式治理太湖,成本巨大,收效甚微。“这一工程虽有利于净化水质,但以沉水植物为主的生态体系还是没有建立起来。”2006年项目验收时,秦伯强一脸的不满意。

  此后,他开始反思生态修复治湖模式,并在工程验收同一年发表了题为《浅水湖泊生态系统恢复的理论与实践思考》的文章。秦伯强认为,湖泊生态恢复不是被单纯地理解为种草、养鱼等,就是被解释为生物群落的人为搭配或镶嵌,这导致实践中鲜有成功的案例。

  秦伯强提出了“先控源截污、后生态恢复”的治湖新思路。“水生植物需要合适的光照、营养、温度,需要相对干净的水维持生态系统运转,草要长得好,前提条件是水不能太脏,然后它才能反过来进一步净化水质。”秦伯强说。

  2007年太湖蓝藻水华危机爆发后,秦伯强多次向各级政府提出“先控源截污、后生态恢复”的治湖新主张,逐步被采纳,为后来政府痛下决心关停、搬迁太湖流域污染企业提供了决策依据。

  “野外工作,苦中作乐”

  1996年来到太湖站后,秦伯强并没有端起“书生架子”整日在办公室里看资料,而是将大量时间花在野外调研上,带领一帮学生开始艰苦的野外工作平台搭建工作。

  “以前仪器不够先进,需要在湖里搭一个工作平台,把仪器挂在上面,对湖流、波浪、生物等进行多学科同时观测。”秦伯强说,他刚到太湖站时,站里的水体监测大都是坐船找个地方取点水样,然后拿回去分析,属于调查性质,无法有效揭示太湖水质的动态演变过程。

  由于经费紧张,在平台搭建过程中,秦伯强总是撸起袖子带着学生们一起干。“夏天的时候,湖面气温经常在三十五摄氏度以上,搭平台用的钢管摸起来很烫,我们都不敢抬,但是秦老师主动把它扛起来,身体力行地给我们作表率。”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所长助理张运林说。

  有时为了抓住一个风浪过程,秦伯强和他的学生们要在水面平台上观测一到两个星期。夏日里的太湖,白天有骄阳炙烤,夜晚有蚊虫叮咬,但是秦伯强在回忆这段时光时却很开心。“晚上睡在船上,波浪拍打着小船,有一种睡在摇篮里的感觉。”

  2008年,在参加一次太湖治理专家委员会会议时,秦伯强下台阶时不小心踩空摔断了腿。医生叮嘱他一定要卧床好好休养半年。可他心系太湖治理,出院不到一个月,便坐着轮椅去北京参加了一场有关太湖治理的水专项课题答辩。

  因为休养得不好,秦伯强的腿始终没有完全康复,走路也不得不依靠拐杖。虽然行动不太方便,但只要一有空,秦伯强就会去太湖站,拄着拐杖到湖边走走、看看,不断思索太湖的治理之道。(半月谈记者 陆华东)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经济科技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