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经济科技

听“回流”移民二代讲述追梦中国 因中国大放光彩

2017年11月14日 15:31   来源:环球网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原标题:听“回流”移民二代讲述追梦中国 因中国在世界舞台大放光彩

  【环球时报记者 冯羽 黄兰岚 戚席佳】编者按:“会有越来越多像我一样的‘移二代’选择来中国工作”“为什么父母当年苦心竭力来到国外,我们长大后又选择回中国?”“美国已没那么有吸引力了。中国这么好,我为什么要走?”当几位年龄30岁上下的“移民二代”“三代”这样和《环球时报》记者侃侃而谈时,不由得让人脑海中闪过过去40年中国的数次“移民浪潮”。特别是当更多海外长大的“移民二代”逆着父母年轻时闯荡的脚步、选择“回流”中国发展时,他们追求的并非体面的薪水、事业的顺利,而是看重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光彩,前景更好,市场更大。在这些具有国际视野的青年人看来:“这正是我们大有作为之时。”

  “选择中国,没人泼冷水,只有羡慕”

章承业。
章承业。

  加拿大籍华裔章承业1987年出生于香港,四五岁时就随父母移民加拿大。2009年获得多伦多大学生命科学学位后,他曾到香港中文大学做助理研究员。通过课余辅导学生,章发现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热情在更有互动性的教育工作,于是又回母校学习教育专业。2015年章加入香港一家留学咨询公司担任导师。今年8月底,他又把握住公司开拓上海市场的机遇,到上海分公司担任首席导师。如果不是和《环球时报》记者交流时不太会讲普通话,身材高大的章承业看起来和内地青年人没什么区别。有意思的是,他可以讲粤语和上海话,能识并写繁体字。他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在美国读MBA,一个在香港工作。

  章的父亲祖籍上海,母亲祖籍浙江,常给三兄弟讲当年的苦日子。章父说,小时候年夜饭留给他的甜蜜记忆就是有馒头和鸡蛋吃。幼年的章家三弟兄觉得父亲“太夸张”,但来到上海听亲戚们又提及这些细节时,才知道原来这些苦日子不是编出来的。章的外公外婆上世纪70年代就在香港经营塑料玩具厂,留在内地的章母幼年生活很苦,赶上饥荒年份还吃过树皮草根。在章的记忆中,母亲讲过她在老家生活时最开心的事是——因洪水倒灌,鱼从河流里跳到路边,可以捡一篮子回家吃。为摆脱穷日子,章母1979年去香港与父母团聚。1994年,带着在香港创业赚的钱,章全家移民加拿大,选择一个纯老外生活的点安家。有段时间,当地学校只有章家三兄弟是中国人。

  章承业的父章母从小教育他们要秉承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如饭碗里的饭都要吃光,要乐善好施。为了不忘民族根,孩子们在家必须讲中文,每周还上中文补习课。章觉得,作为“移民二代”,他继承了父母身上勤奋和敢于拼搏的基因,加上对中国充满好奇以及自己的抱负,这些综合因素让他决定来内地开启事业。

  “amazing(惊讶)、astound(震惊)fantastic(很棒)”,在采访中,章连用几个英文词感叹上海这几年的快速发展。他直言:“上海留给我的最深感受是科技让生活更美好。共享单车、移动支付、网上购物,让生活变得很方便。香港与多伦多在这些方面完全没法和上海比,超出想象。”章喜欢上海便捷的公共交通、无处不在的商店。他前几天去宝山区,看到一个文化广场旁边咖啡店、羽毛球馆、电子游戏厅应有尽有,文化和商业气息很浓,充满活力。章公司所在的虹桥地区变化更是让他感慨上海各种软实力的提升,相比多伦多,他认为上海的前景更好。

  “如果在家族玩具厂,或许我赚得比现在多一些,但以我现在的年龄和资历,在上海的薪水也能过上安逸日子。”章笑着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毕竟我也不需要过一年就买几辆车的奢侈生活。”章在加拿大的亲友对他决定来上海发展都很羡慕,没有人给他“泼冷水”。有的说:“你太幸运了!我们也很喜欢上海,那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他觉得很多纯老外朋友“被国外的生活束缚”,缺少像他一样随意求职的自由。

  尽管远离家人,章在上海一点也不觉得孤单,只是觉得最大挑战是普通话还说不好。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会有越来越多像我一样的‘移二代’选择到中国工作,我们有着中国的背景,在西方接受教育和长大,但在向前奔时,我们也要尊重我们的历史和根。只有牢记自己从哪里来,才能更明确要走向何方。”谈到他的教育理念,他想让中国学生能跳出“只能选标准答案”的框架,引导他们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思维,帮助他们在申请国外高校时能脱颖而出。

  “中国人相信明天,欧洲人喜欢昨日”

李和成。
李和成。

  “80后”李和成出生在法国的海外省留尼汪岛 ,父亲是法籍华人,母亲是法籍犹太人。在这个印度洋海岛上,有4%的人口是华侨,但大多都不会说汉语了。李和成的名字是他祖父起的,因为父母不会说中文,他小时候都不会念这个中文名字。直到2008年,已经23 岁的李和成来中国学中文后才知道怎么念自己的名字。现在,他在中国生活了快10年,而且很确定还要继续待下去。李和成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因为我有一半的中国血统,我在法国待了23年,那么我在中国至少也要待23年。”

  1997年,12岁的李和成与家人来中国旅行,去一些大城市游玩,先后坐了14次飞机。和中国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就让少年李和成下定决心要再来中国。他回忆说:“我看到路上有很多自行车,有很多人在工作,夜以继日。有很多积极的力量让我相信明天会更好。但在欧洲,每个人都觉得昨天才是最好的,对未来有点悲观,担心下一代没有上一代幸福。我希望到一个未来越来越好的地方生活。”2008年,李和成重新回到北京,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了一年的中文后,又到清华大学读工商管理硕士。现在他在上海创业,做商务咨询、贸易和食品行业 ,把法国甜点“闪电泡芙”摆上了很多上海人家的餐桌。

  据李和成介绍,留尼汪岛上大部分华裔青年过去会选择到欧洲国家发展,有的也会来中国,但不会久居,最后都会回岛或去法国。他分析说:“大多数华裔觉得很难适应在中国生活,他们太习惯于法国文化了。他们也许会被中国文化吸引,但不愿意放弃在法国的基础,到中国从零开始。”对他来中国发展的这个决定,家人都很支持,尤其是李和成的祖父和父亲感到欣慰,认为他选择在中国创业很勇敢。李和成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们一直梦想着有一天自己的后代能回到中国。虽然我的母亲有些难过,因为我要远走他乡,并且可能长期留在中国。”说到中国和留尼汪岛上生活的区别,他觉得:“首先中国的节奏很快,变化更快,在中国生活很方便;第二,中国很安全。”如果有什么不适应的地方,环境问题一直是有点哮喘的李和成所担心的,但看到最近几年中国治理环境的举措越来越多,他表示:“我相信很快污染的问题会被解决。”

  严格来说,李和成不是移民“二代”。他的祖父出生于广东,14岁时到留尼汪岛。祖母是中国华侨,在留尼汪岛已是第三代。李和成说祖父上世纪30年代移民,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很乱,而法国留尼汪岛百废待兴,工作机会非常多。祖父初来留尼汪时不会说法语,要靠干体力活才能生存,基本上做快递工作,生活压力很大,后来自己创业,开办物流企业,还从事与运输、房地产开发相关的事业。虽然在岛上有家族企业,李和成还是想回到中国发展,因为自己的根在这里。采访中,他多次强调“中国会重新成为世界第一的国家”。李和成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将来中国不仅会是一个很大的市场,而且引领很多新的行业、想法、产品和实践。”

  李和成说,一直以来中国人习惯了跟着国外的新商品、新潮流走,但现在这个趋势已经“反转”,如中国在信息技术、手机技术、移动支付等方面的领先一步让他的外国朋友感到“不可思议”,中国不仅是在赶上,而且在很多行业已经超过其他国家。

  “美国已没那么有吸引力”

窦溪溪。
窦溪溪。

  上世纪80年代末,窦溪溪的父亲去纽约大学深造,母亲随后也到了大洋彼岸。当时只有1岁的窦溪溪被寄养在广州亲戚家,5年后才到美国和父母团聚,成为美国公民。直爽的窦溪溪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那个年代,很多人都想出国,觉得国外有更多更好的机会,尤其是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我也觉得自己很幸运,感激父母给了自己一个不一样的成长经历。”但在她的讲述中,也能看到那一代移民海外的中国人非常艰辛:“不适应的地方肯定有,但好在家人都在一起,并不会觉得太孤单。”对聪明伶俐的窦溪溪来说,从小接受的是美式教育,但母亲让她坚持每周和国内亲人打电话时说中文。每逢中国传统节日,在纽约的亲戚们也会庆祝一番。“长辈们告诉我们中国的礼节习俗,让我不要忘了自己来自何方。”窦溪溪笑道:“小时候我还在腿上一笔一划地写过:‘我是中国人’。”

  和章承业自己选择回中国发展不同,2010年,22岁的窦溪溪从宾汉顿大学毕业,本想在纽约找工作,但母亲突然让她回中国。原来,窦父之前在美国从事进出口生意,预见到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市场不断扩大,索性2000年借中国即将“入世”的东风转回国内发展。此番窦母让女儿回国工作,也是希望她能多陪陪父亲。窦最初对“被回国”的决定百般不愿,且不说常年生活在纽约已经习惯,早年间偶尔回国探亲的经历也让她觉得还是国外好。窦回忆说,她1999年第一次回国时还感觉街上又脏又乱,和纽约比,差距挺大。

  听父母的话,窦溪溪2010年先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了几个月的中文,接着去一家外企实习。本想最多在中国待一两年就会回美国的窦溪溪,在中国生活了7年后,不但没有走,反而在国内打拼得愈加有干劲,今年还在上海举行婚礼。窦感慨:“中国变化太大了。上海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街道完全不是记忆中的脏和挤,到处整洁有序。”更让她赞不绝口的是中国良好的治安,凌晨三四点走在上海街头都觉得非常安全。她表示:“在纽约可就不是这样了。晚上很难说不会突然遇到流浪汉、醉鬼,而且有的身上或许还有枪。”

  除了感慨国内社会治安好,窦溪溪同样给国内生活的高效便捷点赞。高铁、共享单车、发达的物流网络、无处不在的电子商务……这些都让她对中国的生活充满好感。“美国几乎没有高铁,相比之下中国的高铁真是太便利了。”窦溪溪说她至今记得自己2011年第一次在上海乘坐磁悬浮时的感受,“我满脑子都是‘哇!好快!’”从那之后,但凡有国外的朋友来上海,她都会特意带他们去乘坐磁悬浮,感受“中国速度”。

  如今,窦溪溪在一家外企的上海办事处做市场方面的工作,身边有许多和她一样自海外回国发展的华人青年。这是一个有着特殊优势的群体,既能说流利的英文,熟悉西方商界逻辑,又有中国的根底,深谙国人处事的言行思维。近年来中国经济腾飞,让无数国外知名企业愈加重视中国市场,而这群有着中国血统的年轻精英自然成了重用的首选。“我周围有着类似背景的朋友,现在基本上都回国发展了,”窦溪溪笑着说,“假设父母再让年幼的我移民,我一定不会再同意。美国已没那么有吸引力了。上海这么好,中国这么好,我为什么要走?”

【责任编辑:李明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经济科技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