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经济科技

子承父业将国货做强 华商创业不忘回报桑梓

2018年05月23日 11:23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

  原标题:两代赤子心 兄弟爱国情

  裕华国货余国春余鹏春承父业将国货做强,不忘回报桑梓

  客家人辗转迁徙,在世界各地拓荒开埠,建基立业,涌现出一大批杰出客商精英。他们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代代薪火相传,一步一个脚印,到如今,已发展成为华商网络的重要成员和积极组织者。

  梅州客商是勇敢走出围龙的客家人,他们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民系的发展历程与脉络。从本期起,本报将推出“客商风云”系列报道,寻找梅州客商在各行业的足迹,记录他们艰辛创业的故事和对家乡梅州血浓于水的深情,树立榜样,传递正能量。

  “裕华国货,服务大家。”这句耳熟能详的口号,出自家喻户晓的香港国货公司老字号——裕华国货。1959年成立的裕华国货,成立之初,也只是一间小型的百货店。

  正所谓:创业难,守业更难。到余国春及余鹏春等家族第二代接手后,凭着创新意念,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与时俱进,逐渐扩展为今天业务多元的大型零售集团。裕华也成为了国货在海外的窗口。近日,南方日报记者专程前往香港,采访到余鹏春,了解裕华国货背后两代人的努力和这个家族的家国情怀。

  在浓浓的爱国爱乡家风中成长起来的余国春、余鹏春兄弟,在发展企业的同时,情系桑梓,不忘回馈家乡。“其实我们从来没有计算过到底捐了多少钱,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出一分力。就如‘裕华’的寓意一样,希望中国富裕,家乡富裕。”余鹏春说。

  本版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陈萍 黄思华 香港报道 通讯员 邓锐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供图

  父辈榜样

  在爱国爱乡的家风中成长

  “记得在我小时候,家里的客厅挂着一张照片,照片里的松口元魁塔高高耸立,父亲常指着照片对我们说,不管我们身在何处,永远都不能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不能忘记自己的家乡在梅县松口!”余鹏春动情地回忆起与父亲的往事。

  虽然出生在印尼,在国外求学,工作在香港,余鹏春还是可以用客家话与记者交流,这与他的父亲从小对子女的教育密不可分。余鹏春的父亲余连庆读完小学为了生计便漂洋过海到了印尼,因为从小离家,因此对故乡的点点滴滴都格外珍视,这一观念也让他的孩子们从小耳濡目染,对梅州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余鹏春便是在这爱国爱乡的家风中长大的,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客家人。他说,从小到大,家里讲的是客家话,同时客家话也曾是公司的“官方语言”;在港英政府时代,不入英籍就等于无国籍,出入境靠的是香港身份证明书,是受人歧视的“二等市民”,但即便如此,他们都未入英籍。

  “我的父亲做过20多年的侨批生意,因为诚信经营,积累了许多老顾客,虽然生意不是最大的,但在当地也算是小有名气的。”余鹏春说。但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影响和祖国的召唤,1957年余连庆决定举家迁往香港,1959年在香港创立了第一家裕华百货有限公司,推介国货。

  “裕华的意思是‘裕华裕华,富裕中华’,由此表明父亲的爱国之心,希望国家繁荣富强。”余鹏春说。

  为什么父亲会选择在香港售卖国货呢?余鹏春的理解是,当时的香港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人们对物美廉价的生活用品有较大的需求,而来自家乡的这些商品刚好可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选择了这一经营方向。

  “1959年6月,父亲在港岛开了第一家约500平方米的国货商店,售卖几百种商品,一年以后店铺面积扩展了,商品的品种也增加到1000多种。”余鹏春回忆,晚上父亲会带着他一起去巡店,父亲会跟他讲一些店里的事情,小小年纪的他也就似懂非懂地听着,学着。

  兄弟携手

  引入先进理念发展国货

  在繁华时尚的香港街头,裕华国货是一个特别的存在。走进裕华,扑面而来的是传统文化的气息,古色古香的唐装吸引一群银发老人在挑选,当归、党参等中草药散发出幽幽的香气,来自全国各地的特产摆满柜台,目光所及之处都是传统元素。中午12时,商场内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然而,裕华国货草创之时,只是一间小店,因为经营有方,生意日隆,不但增开新店,而且设备越来越先进,经营模式越来越科学,管理方法越来越先进。在管理上,裕华创下了不少业内的“第一”。上个世纪90年代,裕华坚持应用最先进最完备的科学技术,以提高管理效率。他们斥资180万美元更新电脑系统,紧接着耗资300万美元,更新硬件设备。1976年,它的新总店开张时,是全港第一间用计算机来控制收银的零售店,也是全港第一间每层楼(总共6层)都安装有滚动式扶手电梯的零售店。这些改革和创新,大大提升了公司效益,方便顾客购物,营造了舒适的购物空间,从而在市场上渐渐形成了鲜明、清新的形象。1981年,裕华国货已发展至4个店20万平方英尺。1982年,裕华国货在全港率先使用计算机管理库存,用条形码进行商品管理,率先实行半自助式经营。

  俗话说,创业容易守业难,何况要将裕华国货发展成如今的规模。而这些,离不开余国春、余鹏春兄弟的携手努力。

  哥哥余国春1951年出生于印尼,1959年随父母定居香港。1974年,从悉尼亚麦哥得大学毕业的他返港,加入裕华大家庭,开始了“裕华生涯”。而排在四兄弟中的老幺余鹏春,1981年从澳洲大学毕业,在香港的一家会计事务所上班。不久后,因为公司需要收购一家上市企业,需要金融方面的专业人才,余鹏春也跟着父亲和哥哥一起经营裕华国货。之后他逐渐挑起重担,负责公司的会计、财务、电脑等事务。

  “我和三哥一样,都是从基层开始做起,逐步由副经理、副总经理到公司的管理层。”余鹏春说。香港国产百货业兴起于上世纪50年代,大小商家成行成市。随着市场变化,逐渐出现了中国、中侨、裕华、大华及华丰五大国货品牌。要想从中脱颖而出,少不了在技术和营运创新方面的竞争。

  余鹏春加入裕华国货后,和三哥余国春团结进取,共同发展家族事业。他们从国外带回了新的观念,树立了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引进专业人才。“我们当时派员工去日本等国学习考察,引进电脑技术,加强与外商联系等等,着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余鹏春说。

  凡是经营国货行业者都知道,香港的国货市场要做好,并不容易。“市场的口味总是千变万化,一旦落后于市场要求,结果自然是货品卖不出去,存积仓库,损失惨重。”余鹏春说。直到中国改革开放后,内地经济逐渐活跃,朝市场化方向迈进,货源也充足了。裕华国货凭着长期对消费者的了解和对市场的把握,在全国各地采购货品,形成了畅通的进货渠道。如此一来,裕华国货以销售富有特色的中国商品,特别是正宗高档的中药、工艺品、丝绸成衣纺织品等极具特色的商品,在市场中独树一帜。

  同时,余国春还采用多种颇具特色的营销手段以促使零售百货业的发展。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裕华国货先后举办过中国国画展、石湾陶器展、国产兰花展、视听玩用家电展等等,将文化、科技等主题融于商品消费中。鉴于香港经济繁荣使香港人生活逐渐富裕起来,香港人对国内外的兴趣变得浓厚的情况,裕华国货又相继举办了“泰国节”和“印尼节”,介绍东南亚国家的购物民俗及工艺品、土特产品,以迎合人们的需求。

  如今,裕华国货由小公司扩展为今日的大集团,裕华国货在香港的分店有18间,分布在各个重要商业旺区,并向多元化发展,“裕华”已成为响当当的金字招牌,是香港国货业的重要代表。

  与此同时,余国春、余鹏春兄弟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地位也愈加重要。除身为裕华国货主席外,热心公益事业的余国春还担任了全国政协常委、香港广东社团总会主席、香港华人华侨总会名誉会长等,大大小小的头衔加起来有30多个,并相继于1998年、1999年和2006年荣获香港特区政府太平绅士及被颁授银紫荆星章和金紫荆星章。

  弟弟余鹏春也在担任董事副总经理的同时,成为香港梅州联会会长、广东省政协常委,并于2002年获香港特区政府授予非官守太平绅士荣衔,于2005年获银紫荆星章。

  心怀桑梓

  热心社会公益及家乡建设

  余国春、余鹏春兄弟俩在致力发展国货业务经营同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热心社会公益福利事业。

  自1982-1983年间第一次回乡以来,余鹏春先生平均每两年回乡一次。他以家族和公司的名义或通过香港梅州联会等,直接或间接支持家乡建设,2001年以来,捐款已达数百万元。

  余国春说,父辈当初之所以选择经营国货,皆因倾注着对国家的一份真诚感情。父亲和叔父在1957年应国务院侨办之邀,经香港回北京,目睹了国家欣欣向荣的景象,不禁热泪盈眶,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他们对国家民族工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正是因为这份朴素的感情,他们自然就以推销国货作为自己的事业。

  从小受到家庭气氛的耳濡目染,余国春、余鹏春从小就比同龄人多一份对祖国的认识和感情。

  余国春至今还记得,1963年,当时他年仅12岁,在赴澳洲读书前,父亲专门带他回广州旅游,以增加对祖国的了解。正是因为这样,当父亲召唤余国春回港协助打理业务时,他毫不犹豫地回来了。也正是受到家庭的熏陶,余国春和余鹏春兄弟俩无论事业做得多大,一直保持着客家人坚韧不拔、质朴勤奋的本色。

  “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这是余国春、余鹏春继承先父美德的行动准则。余国春接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不久,旋即捐款100万元给梅州市兴建嘉应大桥;1990年回乡,向梅州市剑英图书馆、梅县区松口镇小学捐献110多万港元;1995年,捐款100万元给故乡梅州市梅县区松口中学兴建裕华办公大楼;1997年再次捐款50万元人民币,给梅州市梅县区松口中学兴建凤英纪念大楼,同时捐款80万元人民币,在梅州市梅县区新城兴建新城医院裕华门诊大楼……

  “其实我们从来没有计算过到底捐了多少钱,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出一分力,就像我们的口号‘裕华国货,服务大家’,这个大家不仅是顾客,还有同事、家人、乡亲,这是父辈传给我们的优良品德,我们要继续做下去,不能辜负长辈对我们的期望。”余鹏春朴实地说。

  不仅捐款助力家乡建设,余国春和余鹏春还致力于把家乡的产品推荐出去。“梅州是目前裕华国货推荐过的唯一的地级市,其他都是以省为单位进行推荐的,我们也想为家乡做点事。”余鹏春说,梅州有不少农产品在香港深受欢迎,金柚、茶叶、娘酒、陶瓷等。

  但是,梅州的产品进驻裕华国货并不是一帆风顺,“一开始大多存在产品质量不达标或包装不合格的问题,我们便把问题反馈回梅州的各个企业,帮助他们改进,经过大家的努力后裕华国货的‘梅州节’热闹地办起来了!”余鹏春说,他建议梅州的企业多注重产品质量的提升和包装的设计,有助于产品开拓更广阔的市场,擦亮梅州的品牌。

  浓浓的家国情怀,大概是“裕华”强烈民族特色的一个很好的理由,是裕华始终不渝坚持经营国货的深层原因。正是基于一种对祖国的感情、对国货的信念,余国春、余鹏春几十年痴心不改,坚守在国货经营上,哪怕是在最困难的时期也没有动摇。

  现在,公司近十万种商品中除了电器、化妆品之外,全是国货,国货营业额占绝对优势。余鹏春说,从事国货业,心中充满着民族自豪感,他们都以销售国货为荣。“对国家工业的进步,感受尤其深,现在中国的经济的确是今非昔比了。随着国家不断进步,经济再上台阶,国货在全球市场上肯定会树立更好的形象,占领更大的市场。”所以他坚信,只要不满足于现状,与时俱进,加强管理,经营国货的前景一定更加美好。

  ■裕华国货大事记

  1959年6月,余氏兄弟连同一班乡亲集资在香港中环德辅道中租下一个约500平方米的店铺,正式开始经营国货,当时决定取名为裕华,其寓意为“富裕中华”。

  20世纪70年代后,裕华成为国货在海外的窗口。当时两岸联系还不方便,很多台湾游客到香港来,必定要去的地方就是裕华国货。有游客说,“没到过裕华国货,就是没去过香港。”

  20世纪80年代,海外产品大量涌入香港,香港本地制造业也逐渐发展起来,国货受到了很大影响。但裕华国货始终对国家的发展充满信心,更对国货的未来充满信心,并从那时开始了企业化、电脑化进程。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货品种不断丰富、改良,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商品种类也从50年代的一千多个品种,扩展到了十万多个。

  ■对话

  余鹏春:

  勿忘客家人本质

  相互扶持实现共赢

  在采访中,余鹏春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客商对家乡的回报方式也悄然发生变化,从以前的捐资捐物到如今的智力支持、项目援助等,但不论方式怎样改变,客商对家乡的情怀不变。对于新客商,余鹏春希望他们可以传承老一辈的优良传统,互相支持,散作满天星,聚是一团火。

  南方日报:随着时代的发展,客商回馈家乡的方式有没有发生变化?

  余鹏春:家乡的发展越来越快,也越来越好。时至今日的梅州,可能需要的不再是客商往日对一些学校、医院、交通等项目方面的建设,而是对青年发展、城市进步方面的一些贡献。

  梅州在投资环境方面已经开始有了很大的改善,交通条件也大大改善。如果有更多的优秀人才能够引进梅州、留在梅州,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近年来,香港梅州联会也与梅州市委、嘉应学院合作,希望通过“客商孵育工程”等项目,培养出一些知识型、技能型人才,让他们留在梅州有更好的发展,这是目前最为主要的。同时,我们还发动香港梅州联会的会员,每年在嘉应学院资助200-500位贫困学生上学,通过爱心传送的方式,让更多的孩子有受教育的机会。这个爱心项目我们已经做了有十年时间。

  我们也希望,能够帮助当地的企业发展起来。梅州是唯一一个在裕华国货有商品展示区的地级市,其它城市都是省级市为主。我们在家乡茶叶、金柚、娘酒等产品的出口方面,费了很多心思。

  南方日报:您对从梅州走出去创业的年轻客商,有什么好的经验和建议分享?

  余鹏春:小时候经常听我父亲说,做人一定要有信用。俗话说,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从创业的角度来说,就是要保证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仅要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这个其实是行业的最低要求,希望创业家不要因为眼前的“量”,而牺牲产品的“质”,争取将质量提高到规定标准之上。

  我们还经常提倡要“创新”,但创新一定要基于顾客的体验和需求之上,并不仅仅是技术的更新和进步。如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对于产品的不再是生活“需要”,而是要提高生活品质,追求个性化服务。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都细化到每个个体的身上。这对于新时代的创业家来说,是一个挑战。

  同时,也希望年轻客商无论在家乡也好、还是在外经商也好,勿忘客家人的本质,大家要互相扶持、一起做大,学会合作共赢。

【责任编辑:梁异】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经济科技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