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涉侨法规

刘泽彭:华侨华人是提升中国软实力的重要资源

2014年09月28日 14:3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中国侨网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刘泽彭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刘泽彭

  建设软实力,最重要的还是苦练内功,搞好自己的文化、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建设,靠这些因素去吸引更多的华裔和非华裔主动、自觉学习华文和中国文化。

  当今中国已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迅速上升,软实力建设自然也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在建设软实力过程中,华人华侨是重要的资源和力量。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侨务工作发展纲要(2011—2015年)》明确提出,要发挥华侨华人的作用,增强国家软实力,因此从学术层面探讨如何将侨务工作纳入我国“和谐世界”战略的整体工作大局,进而充分发挥海外华侨华人在我国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不仅是对侨务理论的突破,也是对公共外交理论的重要贡献。近日,围绕华侨华人与中国软实力建设的相关问题,记者在北京采访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刘泽彭。

  华侨华人:国家交往的桥梁和纽带

  《中国社会科学报》:华侨华人在我国历史上的很多重要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您如何看待华侨华人这个庞大而又相对分散的群体?为什么说华侨华人是中国的独特优势和重要资源?

  刘泽彭:改革开放至今,华侨华人群体数量和自身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加强住在国与祖(籍)国交往、推动祖(籍)国发展方面也作出了卓越贡献。我从事侨务工作多年,对这一点深有体会。

  目前海外华侨华人已超过6000万人,分布在全球198个国家和地区。他们中许多人已经高度融入主流社会,与住在国各阶层民众都建立起了广泛的联系甚至是深厚的友谊。在住在国与中国的外交合作、文化交流、民间交往等方面,华侨华人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在经济合作方面,据估算全球华商企业总资产规模约为4万亿美元,是国际经济界的一支重要力量。海外华商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良好愿望,积极促进住在国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与友好交往,并在中国大陆改革之初率先实施在华投资,成为外资进入中国的范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FDI)的60%以上来自华侨华人,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在慈善捐赠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累计捐赠中国国内公益事业的款物总额超过900亿元人民币,其中绝大部分用于文教、扶贫、救灾、科技等领域。在科技人才方面,海外华侨华人中有上百万的科技人才,是促进中国科技发展的潜在和重要力量。

  在华文教育方面,全球大概有2万多所海外华文学校或中文学校,绝大部分是侨胞自主举办,其中在校生人数超过百万。海外华校在促进中华文化传播、维护中华“根文化”意识方面可谓举足轻重。在维护海外华社团结统一方面,海外华文报刊、华语广播电台以及各类华侨华人社团对涉及中国的歪曲报道和不实攻击进行了有力批驳,对华人社会中的不良现象进行了清理和纠正,对不利于中华民族团结、不利于中华民族大义的问题进行了坚决抵制。可见,华侨华人是中国的独特优势和重要资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那您怎么看待华侨华人与中国软实力间的关系?

  刘泽彭:人口迁移作为人口问题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人口迁移改变着人口的地理分布,也影响着世界各地的种族和民族成分构成、文化特征、经济状况、社会发展,移民是社会变革的一支重要力量。华侨华人曾为中国革命、现代化建设及和平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又积极努力地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在制度创新、社会理念、人文价值等方面的魅力,参与中国软实力的建设。

  中国软实力的核心内涵包括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理念、民族情怀等。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含有“和”的理念,主张“仁者爱人”、“天人合一”、“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等。在中国人口向外迁移的活动中,海外华侨华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到住在国,以自身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涵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周围人群。在国家关系中,他们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提升至和谐世界观,以华校展示中华文化的主流面貌,以中华传统民俗展示中国文化的理念和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以华文媒体展示中文世界对国际舆论和社会民生的关注和评论,向海外各国宣传中国文化的内涵和传统文化魅力,对我们处理当今国际关系具有现实意义。

  华侨华人:侨务公共外交的主导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报》:公共外交在我国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华侨华人在我国公共外交中能发挥什么作用?

  刘泽彭:华侨华人是公共外交主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作用不可替代。在全球化时代,不同国家在公共外交上的理念和做法差异很大,有美国的战略模式、欧洲国家的文化外交模式、日本的经贸外交模式、以色列的族裔外交模式、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等国的宗教外交模式和中国的人民外交模式等。每个国家都可以从自身实际出发,确定独特的公共外交模式。

  我国是一个侨胞众多的国家,能否发挥他们的优势开展公共外交,构建中国的侨务公共外交模式,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探索。2011年,中国政府首次提出侨务公共外交的概念。所谓侨务公共外交,是指通过侨务渠道而开展的公共外交。华侨华人既是侨务公共外交的受体,又是主体。侨务公共外交在影响华侨华人的同时,又通过华侨华人的桥梁作用,促进住在国与中国的友好交往与合作,化解外交僵局,向住在国政府和民众介绍真实的中国,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

  从中国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中不难看出,华侨华人是中外交流的重要桥梁,也是中国海外利益的重要开拓者、承载者和有力的维护者,曾为新中国打开外交局面、化解外交僵局作出了重要贡献。比如,马来西亚华人曾永森在冷战时期严峻的国际形势下,肩负历史使命来到中国,开始了中马外交的“破冰之旅”,为促成中马建交立下汗马功劳,被人们誉为“马来西亚的基辛格”。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马来西亚时在华侨华人专门举行的欢迎午宴上曾动情地说:“没有华侨华人的努力,就没有中马关系今天的大好局面。”又如,1980年美国共和党少数民族委员会主席陈香梅曾作为里根总统的特使穿梭于中美之间,也曾在1989年至1990年中美关系最艰难的时期作为美国出口委员会副主席率团来华,促进中美关系的发展。

  近年来,海外“疆独”、“藏独”和“台独”等分裂势力,利用歪曲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大力宣传极端思想,并借助西方部分国家和团体的反华力量,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完整。对此,广大海外侨胞旗帜鲜明地进行了反击,纷纷成立反“独”促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声势浩大的反“独”促统活动,沉重打击了各种分裂势力的气焰,充分显示了海外侨胞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实践表明,海外华侨华人是中国开展公共外交的桥梁,是中国最广泛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中国和平统一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通过华侨华人开展公共外交,应当是当代中国外交一个富有价值的新命题,也是各涉侨部门和涉侨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责任编辑:刘郁菁】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