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人士亲历中国改革开放:我和中国紧密相连

  原标题 “中国改革开放让我和中国紧密相连”(风从东方来——国际人士亲历中国改革开放)

  “非常幸运,我亲历了中国的发展”——访澳大利亚中国问题专家马克林

  本报记者 车 斌

  “1965年第一次去延安时,我了解到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辛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时隔53年,当我第二次踏足延安,整齐的街道、修葺一新的房子和清澈的河道让我感受到了延安的变化。”在一场主题为“我眼中的中国”的讲座中,澳大利亚中国问题专家柯林·麦克拉斯(中文名为马克林)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师生们分享着他在中国的经历。

  马克林是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荣誉教授,澳大利亚联邦人文学院院士。1964年,马克林教授首次赴华任教,从此就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马克林先后70余次访问中国,在亲历中国发展进步的同时,孜孜不倦向澳大利亚和世界介绍中国的真实情况。

  现年81岁的马克林教授站在讲台上时依然热情洋溢。“通过跨越半个世纪的延安面貌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马克林一边展示着自己分别于1965年和2018年从同一角度拍摄的延安照片,一边讲解道,“在两张照片中,延安整体的风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但有一点没变,那就是处于视线焦点位置的延安宝塔,我认为那正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奋勇向前,才取得了如今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领域的成就。”

  马克林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开设课程、讲座,热衷于研究中国少数民族、中国传统戏剧,已出版学术专著43部,其中代表作有《变化中的中国》和《1900—1949年中国的变化》等。他积极向澳大利亚介绍中国政治经济现状和传统历史文化,促进澳中两国间的人员往来和人文交流。2014年9月,马克林教授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同年,习近平主席在澳大利亚联邦议会大厦发表的重要演讲中,称赞马克林“为两国人民相知相亲搭建起一座桥梁”。

  马克林对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颇感兴趣,在他看来,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位于贵州东部的凯里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拥有丰富的苗侗文化资源。“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发生的变化,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增长尤其是在脱贫减贫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马克林对本报记者说,“上世纪90年代,我去参观时,贵州凯里还只是一个偏远落后的小农村。今年4月我再一次探访凯里的苗寨时,这里已经成为融合了传统和现代的旅游城市,那里依旧保留了少数民族的特色,但是当地居民的生活变得很便利和现代化。”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概括当代中国,那无疑是‘发展’。非常幸运,我亲历了中国的发展。”马克林说,“移动支付、共享经济、高铁等在中国蓬勃发展的新兴事物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发展的速度。这一切都得益于中国持续推进改革开放。”

  在马克林看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体现在多个层面。在经济层面,中国经济长期保持了中高速增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到2017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8.5%,极端贫困人口比例从1990年的约60%下降到2017年的约3%;在社会层面,中国政府注重民生,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使得民众更加自信;在文化层面,中国更加开放和多元,中国民众有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选择;在国际舞台上,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中国主张和平发展,在国际上赢得了人心,“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广泛的积极影响,将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马克林为人民日报社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外方专家委员会委员)

  “我人生中最美的时光在中国”

  ——访俄罗斯氟化工专家西特里维

  方 敏 张紫微

  夏日炎炎,在浙江衢州巨化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氟聚合物事业部办公楼二楼,我们见到了86岁仍在坚持工作的西特里维先生。聊起往事,西特里维记忆犹新。

  “我第一次来中国是在1993年春天。当时我作为俄罗斯应用化学研究院下属设计院的总工程师和其他5位氟化学高级专家一起来到巨化,开展技术交流和商务洽谈。在中国,我和同事们一起奋斗了20多个寒暑,这里有我为之付出数十年的事业,有在巨化工作生活中结下的深厚友谊,有中国各级领导对我的关心。我早已把中国当成第二故乡,甘愿‘架起俄中合作桥梁’,并将继续为之作出自己的贡献。”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氟化工刚起步。我参与了俄中合作的氟化工项目建设,和中方一起开发生产聚四氟乙烯,研发系列新材料、新产品。”西特里维曾获苏联“国家荣誉化学家”称号,他说自己被俄方选中参与氟化学技术交流项目,既是因为自己有40多年的氟化学工业设计经验,更是因为俄方高度重视俄中科技合作。

  2000年,12月8日,西特里维获得了中国“绿卡”——外国人永久居留证。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西特里维努力牵线搭桥,把俄中产业合作逐步引向深入。2001年5月,中国第一家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中俄科技合作园在巨化开园运行。随后,俄罗斯应用化学科学中心与巨化签约,分别在圣彼得堡和杭州设立联合研发中心及实验基地。迄今,中俄双方已在中俄技术合作园进行了10多个项目的成功合作,园区以氟化学为主的制品共有19类200多种产品,有力地促进了中俄科技合作。

  西特里维说:“中国氟化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外科技合作创新和自主创新力度,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氟化工产业发展实际的路子。”

  “我刚到中国时,城市里到处是自行车,汽车很少。夜间,城市和农村的光线昏暗。现在的中国公路多了,私家车也多了。道路越来越整洁,人们衣着越来越新潮,房子越造越漂亮。”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西特里维看在眼里,“我的切身经历告诉我,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科技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高铁、核能发电、钢铁冶炼、超级计算机等很多技术都做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中国正以全新的姿态屹立在世人面前。”

  提起中国,西特里维说得最多的是“谢谢”两个字。“2010年,我查出患有肝癌,公司立刻和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联系手术。当时,会诊的医生说手术难度在所有癌症手术中排第二,但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我逐步恢复了健康。”

  “我和中国的建设者们一起走过了20多年的难忘时光,这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只要企业还需要我,我会一如既往地倾尽全力!我人生中最美的时光在中国,我会加倍珍惜。我只有一个愿望:把毕生的经验和智慧毫无保留地给我深爱的中国!”西特里维感叹道。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是必然的”

  ——访以色列医学专家莫瑞斯·托帕兹

  本报记者 宋豪新

  “在德阳市人民医院的这次手术难度很大,我们通过视频远程诊疗,手术取得了成功,可以说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讲台上,一位头发花白的外国专家正挥舞着双手,细致地讲解手术的每一个步骤。精准无误的动作、细致入微的讲解,让人很难想象站在眼前的是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他就是以色列医学专家莫瑞斯·托帕兹教授。

  “2005年12月,作为中国‘引智项目’的外国专家,我第一次来到中国进行学术交流和手术示范,和中国人民的缘分自此开始,并且越来越深。”作为以色列知名整形手术专家、以色列西勒雅法医疗中心整形外科的创建者兼主任,托帕兹教授13年来频繁往来于四川、北京、上海、山西等地进行学术交流和手术,不仅救治了大批疑难杂症患者,还带动了各地的烧伤整形治疗技术、急慢性难治愈创面治疗技术的发展。因首创并在中国推广“可调节给氧负压创伤治疗技术”和“新型皮肤外扩张技术闭合大型创面技术”,托帕兹曾荣获中国政府授予外国专家的最高奖项——中国政府“友谊奖”。

  医者仁心,只要力所能及,托帕兹教授就会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他第一时间联系中国政府,表达了前往灾区救治伤员的意愿。“地震发生时,我正在从北京飞往特拉维夫的航班上。看到新闻就马上联系安排返回中国。”托帕兹落地后第一时间就给在成都的医生朋友打电话,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在地震灾区医疗帐篷里的几十个日夜,托帕兹教授成功救治了数百名伤员,让许多地震伤员免遭截肢痛苦。他还悉数捐出自己带去的医疗器材,被灾区人民亲切地称为“以色列白求恩”。

  10年前在地震灾区种下的友谊“种子”,如今结出了丰硕果实。德阳市人民医院院长麦刚回忆道:“10年来,托帕兹教授指导我院开展各种疑难手术52例次,门诊接诊患者180人次,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及培训16次。我院的烧伤整形科从10年前只有两人的医疗小组,发展成为四川省医学重点专科,技术、学科建设以及学术地位都走在全省医院前列。托帕兹教授就是我们的家人,大家都喜欢喊他一声‘老托’。”

  让“老托”印象深刻的,是他和中国同行交流的十几年间,目睹了中国医疗体系的巨大改善,居民医保参保率明显上升、医保覆盖面更加广泛;医院规模不断扩大,先进的治疗和体检设备增加了;患者的就医环境更加优美,医疗手段更加成熟;医学领域的对外学术交流也更多了。“这些都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医疗改革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

  托帕兹说:“这十几年来中国公共交通系统的高速发展让我非常佩服,尤其是高铁,中国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同时,中国也在短时期内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在中国,生活出行简便到只需要一个小小的手机就够了。这很神奇,但这就是在中国发生的奇迹。”

  托帕兹教授的一番话,引得旁边的以色列驻成都总领事蓝天铭不住点头。他告诉记者:“今年1月9日,四川省外国专家局向托帕兹教授签发全省首张《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第二天,托帕兹教授就在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顺利取得人才签证。这也是中国实施外国人才签证制度以来,中国驻外使领馆颁发的第二张人才签证。”蓝天铭认为,新的签证优化改革举措将进一步增强中国人才引进的开放程度,吸引更多外国人才参与中国建设,增强中国整体创新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帮助外国人才分享中国发展机遇、施展才华、成就事业,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添砖加瓦。

  “中国领导人具有远见卓识,为实现中国的长远发展制定了宏伟的目标。中国人民勤劳而富有智慧,我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是必然的,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让我和中国紧密相连。”托帕兹教授告诉记者,他今年刚刚退休,时间更自由了,而中国的一切都吸引着他。“我愿意一如既往作为以中医学交流的桥梁,把以色列的创新技术引进到中国,也把中国的美好形象传播到世界各地。”

【责任编辑:齐倩茹】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

loadmore

加载更多

关注侨网微信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侨宝客户端
侨宝客户端
侨宝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