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合作中成就品牌 南海商人助推当地工业化进程

  成就品牌:中非合作中的南商新作为

  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市中心的半山上,一幢玻璃幕墙的建筑物在一众砖木房屋中格外显眼。“我从南海买了3台菱王电梯过来,装修材料用的也是南海产的铝型材……”酒店的主人伦永坤,是在马达加斯加做生意的南海商人,他对酒店所使用的“南海制造”产品如数家珍。

  把视野从半山的酒店转到塔那那利佛王宫遗址,来自中国的古老瓷器正静静地躺在玻璃罩里,它们传递着中非合作的宝贵信息——从明代郑和下西洋开始,中非之间的商贸关系逐步加密,带有偶然性的民间往来已经上升为定期的官方贸易,中非合作甚至推动了整个印度洋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

  山顶的老瓷器和半山的新酒店,都是中非商贸合作绵延数百年的见证者。在此期间,一代又一代的南海乡亲扬帆出海,他们将中国人勤劳诚信的生意经带到非洲,将价廉质优的工业制造品带到非洲,并在这片大地上完成了从拓荒者到扎根者的身份转变。

  当前,在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非合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南海商人也成为“南海制造”在非洲的品牌代言人,他们身体力行,把“南海制造”的新标准带进非洲,助推当地工业化进程。

  撰文:卢浩能 罗琼 田人心 统筹:叶能军 赵进 策划:何又华 林焕辉

  秉持正确义利观 平等往来铸就华商口碑

  12月初的马达加斯加正逢夏天,炎炎夏日之下,马达加斯加京城中华总会青年会的周日聚餐活动更添几分热情,数十名华侨华人相聚在一起,男士们在碰杯聊天,女士们娴熟地搓麻将,还有人在烈日下打篮球和排球。

  青年会聚会每逢周日举行,已经雷打不动持续了40年。40年间,不少会员已经从青年人变成了老年人,他们还会带着孙儿一起来。

  马达加斯加新任驻华大使罗班松·让·路易祖籍广东顺德,他也参加了这次聚会。席间,他跟南方日报“寻访全球南海会馆”调研组谈起了他对故乡的印象。“我的祖辈时常提起,有一艘来自中国的船,在印度洋上航行万里,驶向非洲……”

  航运,是自古以来中非商贸交往最典型的形态。

  北京大学教授李安山在其著作《非洲华人社会经济史》中指出,元明时期中非之间的海上商贸交往开始密切,而明代郑和下西洋进一步推动了中非的商贸关系,将带有偶然性的民间贸易上升为定期的官方关系,并促进了整个印度洋地区的海洋贸易。

  郑和下西洋还奠定了双方平等往来的基础。李安山在书中援引了肯尼亚国立博物馆滨海考古部主任齐里亚马的话:“他们派遣使者携带礼物前来,这表明他们对我们平等而视。”

  这种平等而亲和的姿态,不仅存于官方,还在数百年来前往非洲的华人身上得以体现。“中国人是以一种平等的态度与他国进行贸易。”罗班松说。

  在毛里求斯,华人做生意的“赊账”制度,更成为当地的佳话。根据李安山研究,19世纪下半叶开始,华商把商店开在甘蔗园边,为甘蔗园里的工人服务,让工人和其家庭成员能够先买东西,等种植园发工资的时候再付费。通过赊账,华商与当地顾客建立了商业交往中的信任。

  对包括南顺乡亲在内的华商给毛里求斯所带来的贡献,中国驻毛里求斯大使夫人、参赞王菊印象深刻。“广东人很大气,他们开小小的杂货店,也会给当地百姓赊账,可见广东人做生意很有人情味。”

  而华侨销售、生产的商品,也在非洲树立起了口碑。“在马达加斯加,‘广东货’就是质量的保证。”马达加斯加《中非日报》社长许自树表示。对此,罗班松也表示赞同:“中国商品价廉物美,帮助马达加斯加的国民改善了生活。”

  秉持正确义利观,商品质量有口皆碑,让华商奠定了在当地的商业地位。从小本经营、薄利多销起步的南顺商人,以其勤劳、智慧、诚实等美德赢得了当地社会的尊重,且经过百年积累已涉足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各经济领域,为活跃城乡经济、促进社会繁荣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小塘里的大鱼” 海外南商成为“南海制造”代言人

  说起小小的杂货铺,马达加斯加华商总会常务副会长杜建威感慨良多。

  “我在马达加斯加就是做小生意起家的,一开始的店面就是一个小木屋。”在马达加斯加,杜建威带着调研组参观了他的商场。5层高的楼房,每层约500平方米的展厅,陈列了各色酒店用品、家具、家电、陶瓷制品等,家居日常需要的大宗商品可谓应有尽有。

  从小小木屋发展成百货商场,杜建威摸爬滚打了28年。上世纪90年代初,杜建威因工作关系机缘巧合认识了马达加斯加老侨领陈福胜,在后者的邀请下,他决定放弃国内稳定的工作到马达加斯加创业。

  “当时心想南顺乡亲已在这里扎根几十年,相信这里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甫一抵达,杜建威发现当时马达加斯加还有不少人连鞋子也没有,许多日用品都缺乏,他便感到自己的机会来了。起步之初,他首先到南顺华侨创办的食品厂、酒厂参观学习,又不断走访市场,“我发现这里物产丰富,民风淳朴,从此就爱上了这里,就在侨领的帮助下白手起家”。

  杜建威出洋之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高速发展时期,南海作为广东“四小虎”之一正虎虎生威。背靠这样的经济实体,杜建威找到了“致富经”。“我主要从事中马贸易生意,将家乡的陶瓷、家电、家具等百货销往非洲。”杜建威感叹自己幸运,既经历了21世纪初马达加斯加快速发展的阶段,更亲历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蓬勃发展。

  与杜建威一样成为“南海制造”代言人的还有伦永坤。1991年,祖籍南庄镇杏头村、年仅21岁的伦永坤接受了在马达加斯加的舅舅的邀请,放弃了惠州粮食局的“铁饭碗”,漂洋过海来到非洲创业。

  “当时年纪尚轻,想出去施展一番拳脚,就过来了。”刚刚到达马达加斯加的伦永坤,经营一间小餐室,后来改为杂货铺。“每逢周末当地人会停业,我们中国人就抓住机会,做足7天,周末生意更加红火。”经过数年积累赚得第一桶金后,伦永坤便开始物色地皮建设物业,2002年,他正式进军中马贸易领域,一步步从建材、家具展销逐渐扩展到装修、家具制造行业。

  伦永坤背靠的同样是家乡强大的制造业:建材选择兴发铝材、凤铝铝业以及南庄知名陶瓷企业的产品,家具则瞄准了顺德家具。“我们广东的产品,价廉物美,在马达加斯加当地有大量的市场需求,性价比也高。”如今,他每年从中国进口商品总额已达600万美元。同时,他再进一步跨界到酒店业,在塔那那利佛市中心半山上建起了一间有40多间客房的酒店,酒店所用的装修材料大部分都是“南海制造”。

  李安山表示,不少中国人前往非洲,秉持的是一种“小塘策略”——他们希望能在当地更好地发挥华人华侨的社会、经济和人力资本,从而成为“小塘里的大鱼”。而像杜建威、伦永坤这样的南海商人,在完成个人奋斗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南海制造”在非洲的代言人。

  除了在外打拼的南海乡亲,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南海企业借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将产品销往非洲。比如,总部位于南海的佛山市宝索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是造纸设备和生活用纸加工设备领域的“隐形冠军”,它于2017年进入非洲市场后,已经拿下两个生活用纸设备总承包项目。还有佛山市通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佛山市南海南洋电机有限公司等,也在开拓非洲市场。

  扎根的建设者 南海力量助推工业化进程

  非洲,已经成为许多南海企业实现业务大增长、企业新发展的宝地。而除了把产品销往非洲,“南海制造”也开辟出与非洲进行产能合作的新路径,成为助推非洲工业化的建设者。

  “我会不遗余力地推销广东产品,将粤港澳大湾区的产品推广到非洲。”在2019年11月佛山“秋色”期间,东非广东同乡总会执行会长詹立应佛山市政府邀请回乡观赏。座谈会上,早已在肯尼亚投资设厂的他,便鼓励更多企业到非洲发展。

  作为佛山市南方标准件供应有限公司总经理,詹立看准了当地建筑行业的机遇,从2015年起,就开始将国内的螺丝、货架与活动板房的生产销售模式放到肯尼亚发展,填补了当地的产业空白。

  “我们把中国的工艺技术带到了当地。”詹立说,当地的仓库租金价格很高,每平方米40—50元人民币,其公司所生产的货架恰能满足当地企业发展立体仓储的需求。而活动板房则凭借过硬质量与高效快捷的组装赢得了当地建筑市场。

  新的产品,新的工艺,还让詹立在肯尼亚树立了行业标准。在当地,为了确保肯尼亚消费者购买的进口货物的质量和安全,肯尼亚标准局(KEBS)会针对进口货物施行出口前符合性认证(PVoC)。詹立公司所生产的活动板房在当地是新鲜事物,自然需取得这一认证。“官方让我们提供标准,包括板的厚度、镀锌层厚度、泡沫密度等,由于当地此前未有相关产品,我们提供的标准相当于成为这一领域的产品标准了。”詹立说。

  当詹立在东非进行产业拓展时,佛山市南海惟合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广东非洲投资贸易联盟副主席王毅则在西非的安哥拉琢磨着促进民企投资当地的新模式。

  惟合贸易自2006年开始进入非洲市场,目前已建成了汽车生产工厂,销售展示中心和多个中心库。从组装销售摩托车到销售江淮汽车,再到建厂生产自主品牌汽车,王毅在非洲的事业版图不断扩大。

  “广东民生产品制造业强而有力,如果能在非洲站稳脚跟,将有很大的施展空间。”王毅说。但他也指出,到非洲发展,一定要从尊重与理解当地的基本需求开始。同时,单个民企进军非洲将会面临一定风险,“安全问题、资金链、供应链、人才等各种问题,打击了民企投资非洲的信心。”

  于是,王毅摸索研究出一个组合投资方案:联合多家企业以合资组建公司的方式在非洲办厂,并逐步打造为产业园区,实现抱团发展,以分摊单个企业的风险。“目前我们的第一个合资企业已在安哥拉落地,主要生产液化气钢瓶。未来,我们计划引进南海的家电企业,实现‘南海制造’在非洲落地。”

  为了实现这一抱负,王毅还特意在南海桂城投资兴建了一座大楼,用于促进南海与安哥拉的民间产业和文化交流。在中式传统风格的建筑内,充满各式非洲元素的装潢、雕塑、摆件。王毅就在此间组织起葡语角、企业家交流会,一步步地让他的梦想照进现实。

  高端访谈

  商务部西亚非洲司协调处副处长陆叶:

  南海民企进入非洲应紧扣中非合作“八大行动”

  从南海华侨引进南海制造产品到马达加斯加,到南商在非洲大陆投资设厂,南海制造走进非洲,正从过去的经贸形态逐步向更多样化、更深入的产能合作延伸。

  当前,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非合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据商务部统计,民营企业占中国对非投资企业数量的70%以上。而南海制造跨越印度洋抵达非洲,就是中非商贸往来中的参与者与见证者。

  新的机遇已经到来,广袤而潜力巨大的非洲大地蕴藏着怎样的合作发展机遇?民营经济在远渡重洋抵达彼岸后,又应如何找到立足点与生存发展空间?

  对此,商务部西亚非洲司协调处副处长陆叶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介绍,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落实好中非合作重点实施的“八大行动”,是中非务实合作的主线,也是中非经贸合作的重中之重。

  中国与非洲的发展契合度较高

  进入新时期,中非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把握住中非合作的发展大势,是民营经济出洋开往非洲之前“预习”的重要一课。

  “当前世界经济正经历深刻调整,但相对而言,非洲经济仍具有较大增长潜力。”陆叶介绍,非洲发展银行此前预测,2019年非洲经济增速有望达到4%,比2018年增长了0.5%。中非经贸合作正面临广阔发展机遇。

  第一个机遇是非洲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强劲。近年来,非洲国家纷纷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规划或增长战略,积极改善营商环境。在世界银行发布的《2019年营商环境排名》中,毛里求斯、卢旺达分列第20位和29位。与此同时,随着一体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非洲经济活力有望得到进一步释放。

  第二个机遇是非洲市场潜力巨大。非洲有着近13亿人口,中产阶级消费规模正不断扩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7月,非盟召开特别峰会,宣布非洲大陆自贸区正式启动建设。自贸区正式建成后,将形成覆盖人口近13亿、GDP总量超过2.5万亿美元的统一市场,也将有力带动非洲域内贸易比重及整体经济增速。

  第三个机遇是中非产能合作契合度高。非洲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十分丰富,迫切需要引进资金、技术和经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另一方面,中国正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加速转型,双方产业互补优势明显。

  民企在非一定要注重产品质量

  近年来,南海民企正在拓展“全球买,全球卖”的贸易网络,而非洲就是其中的重要部分。2019年4月,佛山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总商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李德在佛山市—卢旺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企业家交流合作对接会就表示,从2014年起,佛山对非洲的进出口总额大增34%,超过欧盟成为佛山第二大贸易伙伴。

  佛山民企正在参与和见证中非经贸合作的发展大潮。2018年9月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宣布的产业促进、设施联通、贸易便利、绿色发展、能力建设、健康卫生、人文交流、和平安全“八大行动”,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中非务实合作的主线,也是中非经贸合作的重中之重。

  “经贸合作一直是中非关系的‘压舱石’和‘推进器’。”陆叶介绍,新世纪以来,中非经贸合作实现跨越式发展,合作格局正在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质量转变。中国已经连续10年稳居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非洲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海外承包工程市场和新兴投资目的地。

  商务部统计显示,2018年,中非贸易额达到2042亿美元,同比增长20%;截至2018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超过460亿美元。此外,中非合作正加快向金融、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拓展。2019年前三季度,中非贸易额和对非全行业直接投资额分别逆势实现2.2%和13%的增长,充分显示中非经贸合作的活力和韧性。

  “民营企业经营灵活,发展迅速。”陆叶说,中非经贸合作取得丰硕成果,民营经济领域的合作功不可没,欢迎有实力、有意愿、信誉好的民营企业积极开展对非贸易、投资和基础设施项目合作。

  非洲的工业化发展,将是民企对非投资的重大机遇。对此,陆叶指出,加快推进工业化,是非洲国家加快经济转型发展的普遍诉求,也是非洲国家减少贫困,提高自主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非盟《2063年议程》明确提出2063年非洲制造业占GDP比重达50%以上,吸纳50%以上新增劳动力等发展目标。

  “我国工业产业门类齐全、体系完整,拥有适合非洲的实用技术设备和生产管理经验。”陆叶说,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等各类工业制成品,将十分契合非洲国家现阶段工业化发展需要。

  而在民企对非投资的过程中,陆叶提醒,一定要注重产品质量,注重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同时,企业要了解当地的政治安全形势,关注国家对非合作的政策方针,积极利用国家搭建的平台与机制寻找更多合作机会。

  他表示,企业投资设厂还要注重履行社会责任。就业问题是当地重要的社会民生议题,民营企业在当地投资设厂,应支持当地解决就业问题,并增加企业驻在国的产品出口能力。“能与当地实现发展需求互补,民营企业才能在非洲健康发展。”陆叶说。

  特写

  90后非洲小伙在南海

  “这里比我的家乡热多了”

  圆圆的眼睛,厚厚的嘴唇,还有黑黑的皮肤——阿特的外貌特征很“非洲”。这位来自西非国家安哥拉的90后小伙子,已经在佛山南海工作和生活了一年多。说到佛山印象,阿特用流利的普通话脱口而出:“这里比我的家乡热多了!”

  别看阿特才26岁,他在中国已经待了8年。从2011年起,他先后在武汉、合肥和上海等地的大学读书,短暂回国后,又来到佛山工作。目前,阿特任职于南海商人王毅的公司惟合贸易,后者早在2006年就进入了非洲市场,是安哥拉国内首屈一指的汽车生产制造商,并把业务逐步拓展至农业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

  “我现在负责一个种桑养蚕的项目,准备把广东的一些农业技术引进安哥拉。”一提到工作,阿特就坐正了身子,熟练地点开了电脑里的PPT,那是他用中英文制作的项目介绍书。“我来中国是受到了父亲的鼓励,他告诉我中国有很多机会,但现在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一些机会带到我的祖国去。”阿特说。

  而谈起这些年在中国的感受,阿特则眨眨眼睛,坦诚地说:“我们彼此都要加深理解。”

  “我没来中国之前,以为中国‘人人都会功夫,个个飞檐走壁’,我以为中国的房屋都很矮小,道路很窄。来了之后我感叹,中国的发展真快啊,到处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人们在街上走路的速度都特别快。”阿特说。

  “但是,我们对中国的了解很少,中国对我们的了解也很少。你知道吗?我的祖国安哥拉,有森林有海洋,风景很美,气候也舒适,物产也很丰富,安哥拉是非洲第二大原油生产国,也是全球第五大钻石原产地。安哥拉也是中国的好伙伴,早在2012年安哥拉就已经成为了中国在非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一说起自己的祖国,阿特的话匣子就关不上了……

【责任编辑:陆春艳】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

loadmore

加载更多

关注侨网微信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侨宝客户端
侨宝客户端
侨宝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