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东莞:“藏茶之都”是怎样炼成的

  “藏茶之都”是怎样炼成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东莞与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马来西亚等地的经贸往来密切,品饮藏茶的风气随之传入东莞,并拉开了东莞藏茶、爱茶的序幕。素来“敢为人先”的东莞人凭借着超前的眼光,雄厚的经济基础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迅速占领茶产业中的“仓储”市场,让东莞这一片不产茶的土地在全国茶界拥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事实上,茶文化的基因早已在东莞这座城市的血脉里流淌。

  文:张晓敏 图:受访单位供图

  追根溯源

  历史长河中的茶文化基因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广州一直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将茶叶、丝绸、瓷器等商品远销海外。借助毗邻广州、扼守珠江出海口的地理区位优势,东莞自宋元以来便是“广州通海夷道”的重要门户,在保障海路畅通、促进商贸往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广为人知的“却金亭碑”故事,就是东莞对外贸易繁华的见证。东莞的先辈们也在贸易经商过程中与茶结缘。

  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下令推行“一口通商”政策,仅留广州作为中国唯一对外贸易的通商口岸,由十三行行商总揽业务,“广州十三行”迅速成为清朝与世界的对外贸易中心。粤海关是当时全国唯一的口岸海关,虎门、镇口、石龙是粤海关上的重要税关,东莞的地位愈发重要。外国商船进入广州,需要先经过东莞,再进入广州;从广州出发的中国商船也必先经过东莞进入南海。世界贸易在这里交汇,无数的茶叶从这里中转,东莞俨然成为连接东西方贸易的一条通道。

  在这条通道上,虎门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窗口。提到虎门,大家更为熟悉的是林则徐销烟的故事。虎门作为鸦片战争的策源地,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同时也是曾任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云南大学中国当代文艺研究所副所长的周重林著作《茶叶战争》中浓墨重彩的地方。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香港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逐渐发展成为转口贸易基地,与广州地位相当,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二元经济”时代也随之到来。东莞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与广州、香港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一些敢闯敢试的东莞人开始走出东莞,在广州、香港成立庄口,形成东莞生产,广州、香港中转的格局。期间,东莞人经过贸易往来的磨砺,迅速扩大国际视野和增强开放意识,对新鲜事物接受度极大提升,东莞最早的一批茶商诞生。

  当然,在东莞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中,东莞也产茶。据资料记载,东莞自南北朝开始种茶,以僧茶和小规模家用茶种植为主。新中国成立后,东莞茶农从福建引进梅占茶种。

  计划经济时代,生产大队和公社开办茶场,将制出的茶叶交给土产畜产出口公司以及供销社,鲜有流入本地市场销售。上个世纪70年代,在李天培、李运来的带领下,产自厚街大迳茶厂的云雾茶在广东省茶叶评比中获得二等奖,成为东莞种茶史上的一段佳话,流传至今。改革开放后,大部分茶场或被私人承包经营,或倒闭改制,东莞产茶业逐渐停顿。

  此外,东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日照充足,气候炎热,自古以来便有饮茶习惯。在茶贸易尚不发达时,随处可见的大岗茶是东莞人的日常饮品。随着荔枝红茶、铁观音出现在供销社的商品架上,热爱喝茶的东莞人开始购买散茶饮用。近代以来,受广府饮食文化影响,早茶文化逐渐扩散,并逐渐成为东莞人的生活习惯,饮茶之风遍及各个阶层,茶楼遍布大街小巷,“得闲饮茶”更是成为社交的重要手段之一。

  据中堂老茶人陈灼佳回忆,上世纪70年代之前,东莞人一般都是喝大岗茶、水蓊花茶、龙眼茶;上世纪70年代开始,供销社销售荔枝红茶,但是不常饮用,只有招待亲戚时才到供销社买入2毛的茶叶;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大量涌入的福建人、潮汕人为东莞带来以铁观音、岩茶、单枞为代表的乌龙茶,铁观音开始风靡东莞;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台商将普洱茶文化引入东莞,普洱茶开始成为主流。

  总的来说,东莞自古以来的“爱茶史”、起起伏伏的“产茶史”、海上丝绸之路的“运茶史”,都是这座城市茶文化发展历程中不可磨灭的印迹,也是后来藏茶文化在东莞兴盛发展的培养皿。

  初具雏形

  时代流转带来的藏茶机遇

  1978年,随着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在东莞虎门正式投产,东莞改革开放创业大潮的序幕正式被拉开。改革开放初期,承载了东莞人“敢为天下先”精神的“三堂经济”扮演着“排头兵”的角色,东莞将祠堂、饭堂、会堂,部分镇街利用影剧院、旧教学楼、旧厂房等场所改造成为企业厂房或办公用地。此后,集体厂房、居民自建房相继涌现,一时间,“三来一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各种厂房、工业区遍地开花……这些都为后来东莞藏茶所需要的庞大仓储空间提供了基础。

  时间来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随着大量台商的涌入,东莞外资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全国台商三分之一在广东,广东台商三分之一在东莞”,这句话可谓是当时的真实写照。与此同时,随着两岸交流加深,随着投身东莞投资创业的台商越来越多,台湾的茶文化开始在东莞落地生根。

  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邓时海在台湾出版了被世人公认为普洱茶界巨著的《普洱茶》,普洱茶通过自然发酵能提升品饮价值的原理开始被大家认知和解读,“越陈越香”概念的诞生,推动了百年普洱的复兴,并影响了整个行业的繁荣发展。在此过程中,台商开始将“越陈越香”的普洱茶文化传入东莞,港商也开始在东莞开设茶庄,他们以茶会友,直接影响了东莞本土一批有经济实力、深爱茶文化的人士,东莞藏茶正式进入萌芽阶段。

  2004年,《普洱茶》在中国内地正式出版,“越陈越香”的概念迅速在珠三角地区发酵,在东莞投资实业的台商、港商借势将普洱茶的投资概念带到东莞,吸引了越来越多人投身普洱茶投资市场,普洱茶文化在东莞持续升温。

  同一时期,伴随着东莞产业转型升级,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外转移,东莞开始出现厂房闲置、物业过剩的现象。与此同时,在改革开放浪潮中挣得第一桶金的东莞人急需为空闲资金寻找新的投资方向,加上普洱茶“越陈越香”概念的普及,让东莞人看到普洱茶的投资价值,热钱逐渐流入藏茶市场。向来“敢为人先”的东莞人再一次抓住了时代机遇,东莞藏茶的风气逐渐形成。

  再造风云

  “东莞茶仓”成就“藏茶之都”

  经过一段时间的自发成长,东莞藏茶之风日盛,民间投资亦日趋火热。普洱茶一度成为东莞最热门话题,无论是懂茶还是不懂茶的东莞人纷纷投身普洱茶市场,掀起全民跟风热潮。2007年,随着数万吨普洱茶流入东莞,普洱茶热戛然而止。这些滞销且没有被饮用消耗的茶,变成了天量库存,藏在东莞。

  2008年后,东莞的茶叶收藏者和经营者开始理性对待普洱茶投资,一些先知先觉的茶商开始重视藏茶品质,专业仓储逐渐变得重要,东莞茶仓雏形渐现。这时,眼光独到的东莞人再次将投资的触角伸向普洱茶的仓储市场。因投资过热而存储下来的大量茶叶与空置的厂房、出租房相结合,为“东莞茶仓”的出现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与此同时,东莞开始掀起茶文化热潮,“寻茶之旅”“品茶会”等茶文化活动在民间兴起。越来越多人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意识到,良好的仓储条件对普洱茶后期发酵、口感的转变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专业茶仓的需求暴增。

  在此期间,东莞再次凭借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优势,完善的藏茶交易链条以及精准的产业定位,在中国茶界赢得一席之位,“东莞茶仓”声名鹊起。此后,东莞民间开始涌现出天得茶业、双陈普洱、昌兴存茶等一批大型专业茶仓,以及众多茶庄仓、家庭仓。

  随着越来越多的茶企对“东莞仓”存茶质量的认可,随着早期藏茶的陆续开仓,东莞逐渐成为“存茶量全国第一、老茶保有量全国第一、老茶交易量全国第一”的“藏茶之都”,同时也是国内重要茶叶贸易集散地。与此同时,东莞的藏茶种类也从普洱的一枝独秀,发展到六大茶类的百花齐放。

  那么,“东莞茶仓”为何能够成为行业翘楚?

  首先,东莞有着天生的气候优势。东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每年平均温度在25℃左右,年平均湿度在75%以下,这样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茶叶存储,有利于加速普洱茶的自然陈化过程。茶叶在东莞仓存放两年就能达到其他地方三年的效果,加快了资金投资的转化效率。这种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自然而然成为其他地区所无法比拟的“原产地”仓储优势。

  其次,对于茶叶而言,流通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如何让东莞民间惊人藏茶量得以流通,亦成为这座城市能否巩固“藏茶之都”地位的关键。一位资深的东莞茶人告诉笔者,对内,东莞有大小茶叶市场10多个,门店超过万家。于2003年开业的万江石美茶叶市场最具有代表性,占地10万平方米,商铺1000多家,年交易额达数十亿元以上,是国内仅次于广州芳村南方茶叶市场的第二大茶叶市场。对外,东莞身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圈的几何中心,毗邻港澳,紧连广深。近年来,逐渐形成“东莞特色在收藏和仓存,广州特色在交易和流通,深圳特色在消费,香港特色在中转的特点”。

  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在文化渊源、风俗习惯等领域都有着同气连枝、一脉相承的关系,自古以来的喝茶养生传统让整个区域形成大规模消费普洱茶的基础,为东莞藏茶的流通消费变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大家谈

  东莞,凭什么成为“藏茶之都”?

  广东省茶叶收藏与鉴赏协会副会长张智强

  我觉得东莞成为“藏茶之都”有三个原因。首先,东莞人爱茶,这是“藏茶之都”的基础。东莞饮茶文化源远流长,在香港、广州饮食文化影响下,东莞的早茶文化蓬勃发展,为数众多的茶市、茶企、茶庄、茶楼,是培养东莞藏茶文化成长的土壤。其次,东莞拥有藏茶所需要的场地和资金实力。东莞本地大多有自建房,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后,厂房闲置,为东莞藏茶提供了物理空间条件。最后,就是东莞的地理区域优势,让惊人的藏茶量得以流通,让藏茶投资形成良性循环。

  广东省茶叶收藏与鉴赏协会副会长、广东茶文化促进会副会长车劲

  东莞能够成为‘藏茶之都’,这与城市背后强劲的经济实力、充裕的闲置物业以及东莞人超前的眼光、过人的胆识分不开。东莞的优势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优势,缺少一点都不会盛行藏茶。

  东莞市茶文化促进会会长梁海潜

  我认为东莞成为“藏茶之都”的优势在于“三闲”。“闲地”让东莞人收藏的茶叶有了存储地,“闲钱”让东莞有大量的民间资本源源不断的进行藏茶,“闲心”让东莞人藏茶之后不会急功近利,能够静下心来探讨茶文化。正是这三个要素让东莞的藏茶氛围得以形成、沉淀、成熟。

  本地茶商罗艳芬(出生于莞城茶叶世家,入行41年)

  东莞适合藏茶,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地理位置好,位于广州和深圳之间,属于同一个物流网,低廉便利的物流成本为茶企省不少运输成本。另一个原因就是东莞仓储成本低,厂房租金低,茶商将本地人的自建房一栋一栋租下来藏茶,都不需要太多钱。你们想象一下,在广州和深圳租一栋房屋藏茶,显然不现实。

  本地茶人香姐(万江石美村村民)

  东莞藏茶所需的大量仓库基本都由厂房改造而来。相较广深,东莞地多、厂房多,租金便宜。石美茶叶市场刚开始是工业区,随着经济转型和升级,当地政府部门关注茶叶市场价值,在云南、福建、广州芳村多地考察一轮后,决定打造茶叶市场。石美茶叶市场刚成立时,由于定位精准、租金便宜,吸引大批茶商到此创业,有一批眼光独到的茶商以“白菜价”购入厂房,开始在石美落地生根,慢慢发展成为如今的行业翘楚。

【责任编辑:陆春艳】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

loadmore

加载更多

关注侨网微信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侨宝客户端
侨宝客户端
侨宝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