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侨资侨力 汕头实施“一十百千万”工程

汕头颁授首批“侨文化使者”。(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王涵琦/摄)

汕头颁授首批“侨文化使者”。(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王涵琦/摄)

  汕头实施“一十百千万”工程

  凝聚侨心侨智 用好侨资侨力

  汕头是著名侨乡,自开埠以来便因侨而立,因侨而兴。近日,汕头提出以“一十百千万”工程推动华侨与祖国、与经济特区深度融合,以“六大行动”推动新时代汕头侨务工作高质量发展。

  其中,“一十百千万”工程,包括升级改造一个华侨历史文化博览街区,建设十个“最美侨村”,打造“百千万”华侨华人经济文化活动品牌;“六个行动”则涵盖“同心筑梦”领航行动、“侨菁新星”培育行动、“四海聚力”引侨行动、“暖心融情”护侨行动、“以文化人”聚侨行动、“海外联通”亲侨行动。

  站在“十四五”新的发展起点,如何凝聚侨心侨智,用好侨资侨力,打好一手“侨”牌,是汕头当前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而“一十百千万”工程既关注聚侨引侨,也聚焦如何联结华人华侨下一代的力量;既提出侨文化资源保育活化,也倡导多层次促进文化交流。可以说,“一十百千万”工程是当下进一步发挥侨资侨力丰富的独特优势,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供新动力的“汕头答案”。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王涵琦

  保育活化侨文化资源

  作为汕头开埠区的核心地标,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是外地游客必打卡的景点。始建于1934年的小公园中山纪念亭承载着汕头市民和潮籍侨胞的共同记忆,见证了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也见证了汕头开埠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

  在汕头提出的“一十百千万”工程中,“一”即是要升级改造一个华侨历史文化博览区,以顺昌社区为示范,加快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保育活化。而“一十百千万”工程中的“十”,即是要建设十个“最美侨村”,通过挖掘、整理和提升侨村的历史人文景观,以海外侨胞共建的方式打造一批兼具潮汕文化特色和侨文化元素的“最美侨村”,同样聚焦华侨文化的根脉传承,意在建设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的文旅目的地。

  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暨南大学教授张应龙在创业中华·“十四五”中国发展与华侨华人投资创业峰会上就曾建言,“十四五”时期要做好侨文化的开发利用,借助侨文化来激发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从而打通中国与海外侨胞的文化联系,促进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在“一十百千万”工程中,对历史人文景观的提质改造只是第一步,创新运营模式,办好旅投公司,加大招商引流,促进文化底蕴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全国文旅目的地是更进一步的要求。

  “让公众能更多地领略到古建筑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才能唤起大家对这座城市的记忆、文化认同和思考。”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主任谢湜指出,对于古建筑的修复和保护,除了空间立面和外立面外,更重要的是对建筑和街区背后故事、文化、内涵的挖掘。

  在“六大行动”中,“以文化人”聚侨行动就要求除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质升级侨批文物馆,规划建设华侨博物馆,改造升级华侨公园外,汕头还将整合民间优秀文化组织,以电影、动漫、网剧、短视频等形式打造一批华侨文化精品,同时持续推进侨批数字化保护,创建侨批登记和运用平台,点“活”已有素材,打造更多可供传播的侨乡文化资源。

  多层次促进文化交流

  近日,汕头颁授了首批“侨文化使者”,潮汕方言研究与传播著名学者林伦伦、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侨批文化研究学者林庆熙当选这一称号。他们分别在学术研究和文化教学、文化艺术以及文化保护层面作出了突出贡献,致力于推动侨文化在各个不同层面的传播和交流。

  汕头“一十百千万”工程要求打造“百千万”华侨华人经济文化活动品牌,亦是要求以各个层面的文化交流促进华人华侨与祖国的沟通联系。

  从“引进来”的角度,汕头将组织“百家望族寻根”行动,在保护修缮一批文化品位高、建筑价值大、需重点保护的华侨故居的基础上,收集探研一批知名华侨家族创业奋斗史,邀请知名侨领、知名华侨家族代表人物返乡寻根。而“同心筑梦”领航行动,则将以“沿着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奋勇前进——四海潮侨心 同圆中国梦”系列主题活动的形式,聘请“侨文化使者”,挂牌“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基地”,开展“家书抵万金”侨批书法创作展、“和美侨乡”百米剪纸展等活动。

  从“走出去”的角度,“百千万”华人华侨经济文化活动提到,将开展“千厨潮味·四海同享”活动。家乡味道,往往是海外游子离乡多年依旧惦念的家乡记忆,“一十百千万”工程要求推动潮菜师傅培训走向海外,加强潮菜文化在海外的弘扬和传播。除此之外,“六大行动”包含的“海外联通”亲侨行动,将通过打造一批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基地,大力推进华侨文化的研究、交流和传播,同时开展“四海潮音全球潮剧票友汇”“月是故乡明”海内外诗词创作大赛等一系列侨文化海外行主题活动。

  汕头“十四五”规划也要求依托国际潮团总会、国际潮商大会等组织和平台,举办形式多样的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活动。

  林伦伦认为,弘扬和传播好侨乡文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做好“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工作,从政府层面、学术层面、民间层面,甚至学校层面,多方面多渠道地建立和华人华侨的互通互动。

  聚侨引侨合作共创

  汕头“十四五”规划对更好引导和激励华侨支持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提出要求,应积极探索更加灵活的政策体系和更加科学的管理体制,支持海外华侨华人参与“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因此,如何更好地发挥侨智,凝聚侨力,以侨为桥,推动汕头经济再发展,是“一十百千万”工程的重中之重。汕头打造“百千万”华侨华人经济文化活动品牌,创新提出举办“万商共创推进双循环”系列活动,将依托汕头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已有平台,整合汕头电商协会等现有资源,以国内外潮商协会组织为媒介,建立全球“潮货”销售平台,从而推动华侨与祖国、与经济特区深度融合发展。

  但怎样实现“聚侨引侨”?

  一方面,汕头提出实施“四海聚力”引侨行动,发挥华侨试验区、侨梦苑等涉侨重大平台作用,高起点规划打造华侨华人创新创业产业基地。同时,发挥国家“海智计划”工作基地、南粤侨创基地、国际潮籍博士联合会等平台效应,实施海外博士院士“双士”工程,打造华侨人才“归谷”,加快集聚爱国奉献的华侨华人人才。

  另一方面,按照汕头“十四五”规划的要求,确保通侨联侨融侨暖侨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效。其中,“四海聚力”引侨行动将整合汇集涉侨相关优惠政策,在侨资企业和广大海外侨商中广泛宣传推介,提升涉侨招商引资成效。汕头还提出“暖心融情”护侨行动,通过开辟侨胞综合服务渠道,积极为回国创新创业侨胞提供便利服务,解决其工作居留、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等实际问题;实行项目手续办理代理制和全程跟踪服务制,依法保障海外华侨华人投资权益,更好地为侨资企业排忧解难。同时探索运用特区立法权,健全依法护侨机制,保障华侨合法权益。

  2020年12月22日,汕头市涉侨纠纷诉调对接工作室正式成立,为侨胞、侨企以及涉侨机构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纠纷化解服务,更好地维护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合法权益,打造涉侨维权“汕头模式”。

  借力亚青会聚焦下一代

  当前海外的华人华侨已经更新换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的华侨子女已经逐步成长起来。如何能让这部分“新兴”华侨群体认同侨乡文化,密切与他们的交流和联系,是新时期做好“侨”文章需要思考的又一新问题。

  在2021年汕头亚青会进入倒计时的背景下,“六大行动”提出,要实施“侨菁新星”培育行动,以“侨青同心结”项目为汕头亚青会营造良好氛围。同时,加强汕港澳台侨青年交流合作,完善华侨华人青年服务体系,通过在华侨试验区成立“汕头市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吸引港澳青年来汕实习、就业、创新创业。

  汕头“十四五”规划也提出,要设立港澳青年之家,办好台湾青年潮汕文化体验营活动,建设吸引全球华侨华人青年就业创业的青年发展型城市;探索海外华文教育发展“汕头路径”,大力支持华文教育发展,积极打造海外华文教育创新发展服务中心,搭建专业在线华文教育平台,推动汕头市学校与海外华文学校建立姐妹学校,依托汕头学校举办华文学习的夏令营、冬令营,不断提升海外华文教育发展水平。

  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景熙认为,基于当前,立足长远,势必需要密切和新生代的关系,汕头大学以及潮汕文化研究中心等专业化学术机构,可以在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方面提供学术支撑,但这一工作是需要政府、高校以及海外华人社会、侨乡地方社会共同努力、共同合作的系统工程。

  林伦伦也指出,除利用学术研究和文化教学进行交流传播外,发挥好商界的作用同样重要。“更多地进行商业合作,让海外华人华侨看到祖籍国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愿意回到家乡投资做生意,也能加强华人华侨子女和祖国的联系。”

【责任编辑:齐倩茹】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

loadmore

加载更多

关注侨网微信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侨宝客户端
侨宝客户端
侨宝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