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华人社区 | 中国侨界 | 华商 | 留学生 | 华文教育 | 人物聚焦 | 华侨农场



李海峰在全国华侨农场改革与发展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李海峰在大会上讲话



会议现场

  李海峰

  (2004年7月8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很高兴在这里召开“全国华侨农场改革与发展经验交流会”,与各地、各部门的领导以及华侨农场的同志们一起,总结交流华侨农场改革与发展的经验。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实际深化改革,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全面推动华侨农场建设小康社会。这是一次有重要意义的大会。

  下面我就华侨农场的改革与发展谈三点看法。

  一、全国华侨农场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与经验

  2001年,国侨办曾与海南省侨办在兴隆华侨农场举办了“全国华侨农场改革与发展研讨会”,推动华侨农场的改革与发展。几年来,在中央、地方政府领导以及侨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华侨农场的干部职工和归难侨的共同努力下,华侨农场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一)华侨农场的领导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华侨农场已纳入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有的华侨农场还成为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华侨农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发[1985]26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关于深化华侨农场经济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5]61号)的精神,各有关省区政府及侨务部门在华侨农场领导体制、管理机制改革等方面,积极探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成果。目前,全国84个华侨农场中已有79个农场下放到市、县,实行属地管理,还有海南的4个和福建的1个华侨农场仍由省侨办管理。

  华侨农场下放到地方领导管理后,有的由地级市管理,设立华侨管理区,赋予部分县级管理职能:有的由县管理,华侨农场设立镇;有的把华侨农场改制为企业集团公司,基本不再负担行政管理职能,成为县属企业。不管华侨农场采取哪种模式,大都仍保留着华侨农场的牌子。目前,福建有15个华侨农场加挂了“华侨经济开发区”的牌子;广西有18个华侨农场加挂了“华侨投资区”的牌子,其中武鸣华侨农场被广西区政府确定为“中国—东盟经济园区”;广东也有部分华侨农场加挂了“华侨经济开发区”的牌子。

  华侨农场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后,大多数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能够从政治影响的高度,认识到做好华侨农场工作的重要性,加强了领导,重视和支持华侨农场的发展,把华侨农场纳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过去,有的地方政府认为华侨农场下放到地方管理是上级甩包袱,现在,则看到了华侨农场也有它的优势并把其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有的还赋予县级或镇级财政管理职能,增强了农场的活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华侨农场领导体制改革理顺了农场与当地政府的关系,为华侨农场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

  (二)加强了华侨农场领导班子的建设,为华侨农场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华侨农场下放到市、县管理后,各地政府十分重视华侨农场的领导班子建设,不断调整充实华侨农场干部队伍,建立起“市属市管、县属县管、管人管事”的属地管理的人事管理体制,从地方抽调年富力强,有开拓创新精神,思路开阔,有县乡或部门工作经验的干部充实到华侨农场领导班子中,打破了原农场班子封闭的格局,把地方的改革思路、经验和社会关系带到华侨农场,把人才资源组合到华侨农场,为加快华侨农场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福建省近几年来华侨农场的领导班子成员中有1/3从地方调入,这些举措改善了华侨农场的班子构成。新的领导班子大多重视根据农场自身条件和市场经济规律,研究制定华侨农场的发展规划,发挥侨的优势,积极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推动农场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对保持华侨农场发展势头和稳定侨心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实践证明,有了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引,华侨农场领导班子的素质和能力是华侨农场改革发展的关键因素。——个思想解放,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领导班子,就能够带领华侨农场广大职工团结奋斗,改变农场的面貌,加快农场的发展。

  (三)深化华侨农场内部改革,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

  近年来,华侨农场在推进领导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探索企业内部机制的改革,以明晰企业资产的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为核心,调整内部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在产权、债务明晰的基础上,全面放开经营,采取优化组合、联合、兼并、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出售等多种形式进行改组改制,把企业推向市场,实现放开搞活。同时,积极推行职工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两费自理,四到户”(即生产、生活费自理,土地作物到户、盈亏到户、核算到户、风险到户),全面实施15年—30年不变的土地长期承包经营责任制。职工依法使用土地,敢于投入,放心投入,面向市场,自主灵活经营,提高了效益,增加了收入,调动了广大归难侨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根据市场需求,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和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推进产业化经营。大多数华侨农场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把近期工作与长远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目标,努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逐步打破单一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格局,通过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着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支柱产业,使农场经济持续发展。

  各地华侨农场实行一场一策,大力发展新、特、优、高效农业;结合“三田”和“两园区”(即吨糖田、吨粮田、万元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出口创汇园区)建设的要求,加大调整和优化作物品种结构力度,着力做好优良品种引进、示范和推广应用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发挥农场区位、土地、劳动力的优势,以及招商引资,发展二、三产业等方面,也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四)推动华侨农场职工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为农场发展减轻负担;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改善归难侨生产生活条件。

  由于历史的原因,华侨农场退休人员比例高,政策性负担重。2001年,全国华侨农场离退休金支出为6.9亿元。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华侨农场的养老保险问题,今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联组会特别讲到中央下决心帮助解决华侨农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问题。从2001年起,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部分地区华侨农(林)场和集中安置在农垦、林业企业的归难侨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行定额补助,确保华侨农(林)场和农垦、林业企业归难侨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为配合帮助华侨农场职工进入地方养老保险社会统筹,2002年,广东省政府安排专项资金3.52亿元,帮助17个欠发达的华侨农场职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统筹。目前,全国华侨农场已纳入地方社会养老保险统筹。据统计,全国84个华侨农场职工共16.2万人,已参保职工14万人,占总人数的87%:未参保职工约2.1万人,占13%;参保归难侨4.1万人,占归难侨职工人数的87%。华侨农场职工养老保险统筹的完善,减轻了华侨农场的社会性负担,使华侨农场退休职工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

  在各地政府的帮助下,大多数华侨农场的学校、医院、派出所交给当地政府职能部门管理,减轻了华侨农场的负担。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华侨农场工作,根据华侨农场的特殊性和实际困难,从“七五”至“九五”期间,国家每年安排华侨农场基建投资3800万元,华侨农场事业费5000万元。“十五”期间,中央继续并加大了对华侨农场的扶持力度,每年安排华侨农场基建投资增加到5000万元,华侨农场事业费增加到7000万元。截止到2003年,国家支持下拨给华侨农场的基建投资、华侨事业费累计约18.6亿元。各有关省区财政也据本省区的财力安排配套资金支持华侨农场的建设。例如,广东省政府在“十五”期间,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650万元扶持华侨农场。中央和地方政府给予华侨农场的资金支持对于稳定侨心,维护侨益,起到了积极作用,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侨界困难群体的关怀。

  福建、广西、海南、云南、江西等省区侨办根据归难侨住危旧房比例较高的实际情况,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安排资金实施“侨居造福工程”。几年来,福建省通过实施“侨居造福工程”,共完成了危房改造面积21.5万平方米,解决了2584户9048人的居住困难问题;云南省帮助归难侨家庭1840户5400人改造危房5.4万平方米;海南省改造归难侨危房面积2.5万平方米。受到华侨农场广大归难侨的衷心拥护。

  (五)注重发挥侨的优势,推动华侨农场扩大开放,加快发展。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各地华侨农场抓住机遇,注重发挥侨的优势,招商引资,促进了华侨农场的发展。近年,福建省侨办先后两次举办了福建省华侨经济开发区招商会,共引进外商投资项目350项,合同利用外资10.18亿元,实际到位6.82亿元。2003年11月,广东省侨办会同省外经贸厅、肇庆市政府在肇庆市举办了“华侨农场招商洽谈会”,签订项目88个,投资总额达26.8亿元。2003年,广东省、广西区侨办以海外交流协会的名义,积极组织华侨农场带着招商项目走出国门,前往香港、东南亚等地宣传推介,主动走出去招商引资。南宁市每年组团外出招商都有华侨投资区参加,平时有客商到市里考察投资项目,市里领导亲自推荐客商到华侨投资区考察,有力促进了华侨投资区招商引资工作。各地华侨农场以侨为桥,以侨引资,推动了外向型工业、现代农业和特色旅游业的发展,壮大了农场经济总量,为广大归难侨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华侨农场也逐步建立了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为今后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海南兴隆华侨农场发挥其独特的热带风光和温泉资源,开发旅游产业,创建华侨旅游度假城,吸引外资兴建宾馆酒店35家,2003年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成为海内外知名的旅游度假胜地。当年该场旅游及其相关产业的产值,占农场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

  二、树立科学发展观,推动华侨农场深化改革,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特别是“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发展的提出,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导思想和改革观的丰富与发展,这几个重要方面的统筹发展,统筹兼顾,也是实现新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对于新形势下华侨农场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正确理解和全面掌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把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与华侨农场发展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把国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华侨农场自身统筹协调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确定两条腿走路,各业并举,综合平衡的发展思路,把华侨农场的发展真正融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之中,推动华侨农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华侨农场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在发展中保持稳定,在稳定中加快发展。

  华侨农场是在特殊历史时期,国家为安置被迫迂回国的大批归难侨设立的国有农业企业。它具有双重属性,既有国有农业企业的经济属性,又有难民安置的政治属性,它体现着中国政府签署“国际难民公约”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华侨农场的这种双重属性,决定了我们在考虑华侨农场改革与发展的问题时,必须要统筹兼顾其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两个方面。有的地方只注重经济发展,忽视政治稳定,就可能出现发展的严重阻碍。例如有个别地区政府,为了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大片征用华侨农场上地,又没有认真做好征地补偿、工作安置等方面的工作,致使华侨农场职工失地又失业,处境困难,严重侵犯了华侨农场职工的合法权益,激化了职工群众与当地政府的矛盾,反过来也影响和制约了当地的发展。也有的农场为了保持稳定,丧失机遇,不敢作为,广大农场职工长期处于低收入贫困边缘,人心涣散,也难以稳定。近年来,涌现了一大批改革与发展取得可喜成果的华侨农场,例如:广东的大旺、广西的武鸣、福建的常山、云南的陆良、海南的东方、江西的敖山等华侨农场,他们成功经验中共同的一点,就是开拓进取,立足发展,在发展中保持稳定,在稳定中加快发展,这正体现了新发展观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华侨农场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重要的指导原则和目标。

  (二)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华侨农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华侨农场发展的实践表明,科学发展观要有科学的发展规划来体现和保证,规划是发展的龙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单项突破的农场改革思路,以“农”养农的发展路径,已难以取得大的成效。要促进华侨农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协调的科学发展观,在围绕“农”字做文章的同时,要注重从“农”字以外开新路,通过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推动华侨农场加快发展,脱贫致富。就是说,要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农业和农场经济,通过工业化和城镇化实现农业人口向非农业转移,通过深化改革把农场经济纳入当地和全国的市场化、社会化的轨道。这一新的发展思路,只有通过制订科学的发展规划才能落在实处。近几年来,不少省侨务部门、地方政府和华侨农场,在创新发展思路,科学制订发展规划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最近,了解到福建省侨办在深入调研,总结华侨农场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华侨农场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规划思路,即“优化农业、推进工业、发展旅游服务业”。(1)优化农业。即优化农业结构,改造传统农业,发展效益农业。大力发展高附加值农业、创汇农业、生态农业、观赏农业、绿色食品农业,建设名特优新高效的农业生产基地;根据市场需求,重点扶持支柱产业、龙头企业、名牌产品、驰名商标,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对外交流,引进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科学管理方式,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搞活农产品流通;扶持一批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能人大户和非公有制企业,提高农场经济效益。(2)推进工业。充分发挥华侨农场区位、土地等优势,组织举办华侨经济开发区投资环境推介活动,促进招商项目和资本对接。坚持项目带发展,有条件的农场在规划区内建设一片工业区。大力扶持一批主业突出、产业关联度大、竞争力强的工业企业,培育产业群,形成产业链。建设生态工业园区,走一条效益好、耗能低、污染少,又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新型工业化道路。(3)发展旅游服务业。充分利用华侨农场自身的自然生态环境、人文景观优势,努力发展旅游服务业,上一批农业休闲旅游,自然生态、人文景观旅游项目,以旅游经济带动农场经济发展,鼓励华侨农场发展商贸、中介、信息、科技等服务业,不断增加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我认为,福建省华侨农场的发展思路值得各地华侨农场结合本地实际,学习借鉴。

  (三)深化内部改革,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华侨农场的活力。

  近年来,在华侨农场领导体制和养老保险等项改革基本到位的情况下,深化华侨农场内部改革,已成为推动华侨农场加快发展的重要动力。长期以来,华侨农场深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内部管理机制还难以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广大职工自我发展、自我投入、自我经营、脱贫致富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冗员较多、场办企业亏损停产,历史欠帐、社会负担的包袱沉重,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农场的发展。因此,进一步深化华侨农场内部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农场发展新机制,就成为加快华侨农场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从这个思路出发,深化华侨农场内部改革要注重抓好几个关键环节:一是要彻底摆脱计划经济思想和等靠要传统观念的束缚,用市场经济思想指导农场发展,以社会需求为依据来确定农场经营的原则和根据,深化农场经营机制及管理体制改革;二是要从维护华侨农场广大职工根本利益的原则出发,坚持“兴场为侨”的理念,处理好繁荣事业与促进人的发展的关系,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生产承包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场职工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充分调动农场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三是要深化华侨农场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存量资产,积极促进非公经济的发展,形成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机制、多种经营人才共同参与和推动华侨农场发展的新机制,大力增强华侨农场发展的活力。

  (四)发挥侨务优势,扩大对外开放,引资、引智,加快华侨农场的发展。

  各地华侨农场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大都面临着资金瓶颈、人才短缺,市场渠道少等挑战,只靠农场自身的努力是很困难的。要加快发展,就要充分运用“侨”的资源,扩大对外开放,以“侨”为桥,引资引智,突破发展的瓶颈。这应是华侨农场的特有优势。云南陆良华侨农场以农为本,通过对外开放引进能人,以蔬菜和林果为支柱,调整产业结构,带动场员增收致富。针对农场职工种植水平低,经营粗放,对市场缺乏了解等问题,采取引进能人带动发展的路子,引进种植能手,传授种植技术,提供市场销售渠道,发展无公害优质蔬菜,通过示范带动,发展起一部分场内种植能手和经营大户,每户耕种面积均在100亩以上,目前农场已建成无公害蔬菜6000多亩,花卉800多亩,初步实现了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实现华侨农场经营方式由传统粗放经营向现代集约化经营转变。江西敖山华侨农场招商引资,借力发展,农场发展光靠农业不行,投资办工业企业也不行,他们发挥农场土地和地理位置的优势,招商引资,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来自浙江、江苏、福建、广东等地的十几批客商落户敖山,创建了8个独资企业,投资总额6000多万元,增加就业岗位500多个,是建场46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的总和。华侨农场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运用“侨”的独特优势,引进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扩大对外开放,加速华侨农场的发展。

  (五)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华侨农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华侨农场是国家为了安置被侨居国迫迁回国的归难侨而设置的,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归难侨职工能够在当地安居乐业。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了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特别突出了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华侨农场的发展来说,就是要以农场广大职工为本,把广大职工的利益作为华侨农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华侨农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在推动物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让一部分职工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华侨农场全体职工的共同富裕,同时对华侨农场的困难群体要实现应保尽保,逐步探索解决华侨农场职工的医疗保险问题,让归难侨在农场经济发展和深化改革中获得实惠,使华侨农场成为归难侨安居乐业的家园。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在华侨农场精神文明建设中,就是要切实加强对归难侨及其子女的教育,教育他们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树立自强、自立、自尊的观念,在华侨农场的改革和发展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到政治文明建设,就是加强华侨农场的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场务公开,同时建立和健全各级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工会制度。另外,地方政府在选举华侨农场所在地地方人大代表和推荐政协委员时,应充分考虑农场归难侨这一特殊群体,要考虑安排他们的代表,为归难侨表达民意创造更多的渠道,共同建设华侨农场自己的家园。

  三、政府重视,多方支持,共同推动华侨农场的发展

  自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国营华侨农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来,各有关省区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广大华侨农场的干部、职工在条件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艰苦创业,辛勤劳动,取得了一定成绩。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但是我们也要清楚的认识到,华侨农场由计划经济的体制和管理模式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由计划导向转为市场导向,由单一结构向调整优化结构发展,需要有一个相当的过程。除少数农场外,大多数华侨农场发展仍比较缓慢,相对滞后于当地村镇的改革进程,不少农场归难侨职工的生活还比较艰难。海内外侨界人士对此也十分关注。

  华侨农场是国家为了安置被侨居国迫迂回国的归难侨而建立的,它与国营农垦企业有许多相同之处,同时还有自己的特殊性。一是由国家安置大批归难侨,是当时国际政治斗争的产物,有很强的政治性;二是绝大多数归难侨是被迫离开侨居国的,在海外还有很多亲戚、朋友,具有涉外性:三是当初安置时间紧,批量大,选址和布局不甚合理,多数华侨农场所处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较差,发展起来比较艰难。为此,在中发[1985]26号文件中强调指出:“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有关省、自治区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把它作为一项有重大政治意义的任务,认真抓好。”“华侨农场经济体制改革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有关省、自治区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今天,华侨农场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面临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仍然是华侨农场加快发展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希望相关省区党委、政府进一步重视并加强华侨农场的工作。一是在政治上对华侨农场摆脱贫困,加快发展予以更多的关心,把华侨农场的发展纳入地方发展的总体规划;二是在组织上进一步加强华侨农场领导班子建设,为华侨农场配备精干的带头人;三是在经济发展上对华侨农场继续予以扶持,在华侨农场发展政策、减轻社会负担、科技发展、扶贫帮困等方面予以更多的关心和照顾。

  今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联组会指出,中央中央下决心帮助解决华侨农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问题,还要帮助华侨农场发展,只有华侨农场的经济等各方面有了明显的发展,有困难的华侨农场的状况才能得到不断的改善,中央还要相应地采取进一步措施促进华侨农场的发展。中央“五侨”的领导同志十分关心华侨农场的发展和广大归难侨生活的改善。“五侨”领导共同出面与财政部领导座谈,争取国家财政在“十五”期间继续给予华侨农场以必要的支持。原国家计委、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积极帮助解决华侨农场的实际困难。政府重视,多方支持,这些都将为华侨农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同志们,华侨农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重道远。今天到会的华侨农场的领导都是华侨农场的带头人,希望大家要认真负责,勇挑重担,发扬勤政、廉政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归侨侨眷服务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团结一致,促进华侨农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相信,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华侨农场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华侨农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开幕 知名人士捐款近200万
·加国华人赞“神六”开创中国航天新纪元
·美俄克拉荷马大学中国学联电贺神六升空
·中国新一轮航天员选拔方案包括女航天员
·“神舟”六号发射升空 中国首次多人多天飞行
·纽约侨胞庆祝中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福布斯公布全球富豪榜 李嘉诚仍为中国首富
·祖籍台山三华人扬威北美传媒圈
·十六届五中全会闭幕 提出“十一五”主要目标
·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成功发射
·上海静安区侨界积极参与区域发展定位大讨论
·鹤岗市外侨办积极举措开创侨务工作新局面
·600多海外游子回乡 斗门恳亲大会开幕
·美13岁华裔少年读大学
·成长背景迥异:“代沟”扰乱在日华人生活
·印尼晋江同乡会在雅加达成立
·飓风再临 中国驻休斯敦总领馆做好撤离准备
·中方望印尼保证今后不再向中国渔船开火
·成思危会见全球华人竞争力品牌大会主席
·生前致力促统大业 著名侨领程君复在美去世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