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华人社区 | 中国侨界 | 华商 | 留学生 | 华文教育 | 人物聚焦 | 华侨农场



巴金在重庆的“一千零一夜”

2005年10月19日 08:35




巴金在上海家里撰写自己三十多年的创作经验

  巴金走了,流水静默,群山含泪。山水重庆,留下了这位世纪老人、文坛巨匠抹不去的记忆。10月17日晚,记者走访著名话剧史专家、重庆抗战文化研究者石曼老先生,他深情回忆了巴金60年前在重庆“一千零一夜”的传奇生活。

  1940年,巴金从上海途经重庆回老家成都,其间在渝停留6天。1943年底到1946年,巴金和其主编的文化生活出版社迁至重庆,在重庆沙平坝、北碚和市中区民国路21号等地度过了其文学生涯中1200多个“光辉岁月”。

  传奇的开端总是充满崎岖,1940年,巴金为避免在途中遭到日本侵略者的扣留,先从上海坐海船到越南,再走陆路抵渝。到达重庆的巴金,在江安和好友曹禺相聚6日,形影不离,在再次改编剧本《家》的观点上达成共识。

  1943年,小说《家》创作完成10周年之际,由曹禺改编的话剧《家》在重庆首演。在重庆道门口一个礼堂里,话剧《家》连续演出80场,8万多名观众蜂拥而至观看这部伟大的作品。遗憾的是,巴金因不在重庆无法亲睹这浸透了真诚友谊的话剧。

  当时之山城,10人中便有1人看过《家》,这在中国话剧史上极为罕见。之后,剧作家林柯和李建吾把《春》、《秋》改编成话剧,在重庆上演。战时山城,成为中国惟一公演过《家》、《春》、《秋》话剧版“激流三步曲”的城市。

  石曼说,1943年底到1946年5月,巴金在渝生活期间,创作了《憩园》、《寒夜》、《第四病室》等一系列重要作品,创作过程之艰苦,鲜为人知。

  在民国路21号,巴金居于一栋3层楼房底楼一间又黑又潮、极其简陋的屋子里。巴金以住在楼上的一位做校对的小公务员为原型,在1944年秋冬的一个晚上,开始创作他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寒夜》。

  当时的巴金,生活极其拮据,没有一支像样的钢笔,更买不起洋墨水,屋里有电灯却交不起电费。于是,巴金把碗反扣过来或用小碟倒上一点油、用棉花搓成一根灯芯点燃,在这种自做的油灯下研墨写作。漫长的寒夜里,油尽灯灭经常让他无法写作,巴金便只能像《寒夜》主人公汪文宣那样,在寒冷和黑暗中等待天明。

  巴金曾笑侃,他和《寒夜》主人公汪文宣都是做校对的,生活中有很多相似之处,惟一强点的就是自己有稿费。

  无论黑夜还是天明,巴金在山城的千日里笔耕不辍。无论走到哪里,他怀里总揣着毛笔、墨和一些用过的公文纸,只要稍能安顿下来,巴金便就地研墨、用公文纸的背面进行文学创作。

  与巴金有一面之缘的石曼感叹,巴老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源于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厚积薄发,不掺杂任何水分。当时中国的青年们,男孩们迷上了《家》里的觉民,女孩们都幻想自己能当觉民的爱人“琴”,和巴金一起吼出“反对黑暗,争取光明”的共同心声。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巴金老人在重庆的“一千零一夜”传奇,在历史长河中存留千古。(来源/中新社,作者/郭虹、向江微)




·翁诗杰抢先宣布将于30天内召开马华特别代表大会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就绪 领军人物相约“上海见”
·谦虚难敌"抢功"文化 海外华人需练习举双手邀功
·十二个国家和地区踊跃报名参加第十届世界华商会
·两岸三地明星华府联袂演绎“金秋月圆”中秋晚会
·马来西亚霹雳州政府新规:行政议员必须学华文
·外国移民潮活跃意劳工市场 华人女老板多于男性
·美中餐馆售出头彩分红83万 1.7亿巨奖料属华人
·中国驻葡使馆官员走访华人区 赞叹华商发展前景
·弄虚作假警方介入 英国21家华人移民中介受调查
更多>>>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