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华人社区 | 中国侨界 | 华商 | 留学生 | 华文教育 | 人物聚焦 | 华侨农场



侨乡恩平人才辈出

2005年10月26日 07:48

海外侨胞人才辈出

  广东恩平是著名的侨乡,现在生活在海外的华侨及港澳台同胞达40余万人,分布在世界58个国家和地区。恩平华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期,时至今日,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恩平的华侨史,就是海外赤子的血与泪、苦与乐、荣与辱的历史,它就像一根巨大的琴弦,永不休止地弹奏着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民族强音。恩平华侨身居异域,心系华夏,一片丹心,始终把祖国的命运同自己的命运连接起来,恩泽桑梓,功昭日月。

  郑天华:

  加拿大第一位华人议员

  郑天华,祖籍恩平东成牛皮塘回龙里村,1924年2月出生于加拿大加睡大卑诗省域多利埠,于2002年去世。

  学生时代,郑天华就决心为改善华人社会地位而努力奋斗。二战时,他联合了300多位青年弃学从戎,在加拿大西南太平洋陆军情报组供职。二战结束后,他重返学校,取得了文学学士、法学学士的双学士头衔。1947年,他联合一些华裔退伍军人致函加拿大政府,要求放宽移民法例,最后获得批准,为争取华人在加拿大的法律地位立下汗马功劳。1955年作为律师的郑天华,为一杂货商打官司获胜,名声大噪。

  1957年,郑天华首次参加加拿大国会议选,一举挫败了当时参加竞选的内阁国防部长,成为第一位加拿大国籍的华人国会议员,即被加拿大首相戴芬碧聘为加拿大出席联合国代表团主席。同时,他也被选为全加保守党青年会会长,成为加拿大保守党第三位副会长,也是加拿大历史上最年轻的国会议员。1962年,他再次当选为国会议员,被政府任命为移民局上诉委员会法官,为改善华人在加拿大的社会地位竭尽全力。为此,他还受到《时代杂志》的撰文赞扬。为表彰其对华人的贡献,温哥华中华总会馆于1979年7月1日加拿大国庆日,特授予郑天华好市民奖,以表其功。

  郑天华虽然出生和成长在加拿大,但时刻不忘自己是炎黄子孙,于1978年12月在出席加拿大全国团结统一大会上,登台诉说了华人的血泪史和华人对加拿大建设的贡献。1988年5月7日-29日,他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华侨委员会的邀请,偕同全加洪门民治党副主委郑炯光回国访问,受到当时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冲的接见,并于当年5月25日回到家乡恩平,受到各级政府及群众的热烈欢迎。

  余显利:

  里根总统的惟一华人顾问

  余显利祖籍恩平江洲旧村北闸,1927年出生于美国加州洛杉矶。1935年,余显利举家迁回广州,此后几度搬家。1950年,他重返美国,1952年应征入伍,1954年退役后进入罗省加州大学商业管理系学习,1956年进入洛杉矶州立大学进修企业管理主修会计,1958年获得学士学位,被聘为加利福尼亚政府税务稽查员,后来升为联邦政府稽征组组长,1969年获得CPA会计师资格,于是辞去公职,自己开办了会计事务所。

  由于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和信赖,加州许多大型企业聘请余显利为个案税务计划稽查主管会计师和财务分析师。在著名的休斯公司,由于他工作出色,1979年被晋升为稽核主管,并被推荐为加州审定会计理事会副主席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员。

  1982年,余显利开始涉足政治活动,参加橙县竞选,1980、1984年协助里根总统、布什副总统竞选有功。1984年起,他先后担任加州州长在南加州惟一的华裔咨询员,1985年和1987年两度被里根总统任命为国家成人教育顾问,是15名总统顾问中惟一的华人。此外,他还担任过加州州长顾问、加州共和党中央委员会常委、共和党总统竞选工作组创始成员及永久成员、共和党全国族裔成员、加州亚商共和党协会创建人和主席、橙县共和党的创建人及主席。1989年,余显利应国务院中侨办的邀请参加北京国庆庆典活动,期间回到家乡恩平,并捐款给家乡开办公益事业。

  陈卓愉:

  在加拿大任要职的华人

  陈卓愉祖籍恩城镇青云管区簕菜棚村,现任加拿大亚太事务部部长。

  陈卓愉1951年出生于香港,少年丧父,母亲鼓励他投靠其在加拿大的姐姐。上个世纪70年代,他带上母亲给他的20元钱移民加拿大。刚到加拿大,在一家餐馆洗碗,每个月的工资只有80多元,生活非常艰苦。后来,那家餐馆倒闭了,经过朋友介绍,他来到一个农场当农夫,期间,他一边工作,一边读书。大学毕业后,陈卓愉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办了一间餐馆,当起了老板。1991年,他毅然弃商从政。

  1993年10月25日,在加拿大联邦大选中,他击败了在卑诗省列治文选区出任了15年国会议员的薛顿,成为该区的自由党国会议员。同年11月4日,他又被任命为加拿大外交及国家贸易部亚太事务部部长,成为加拿大首位当选为国会议员的华裔移民以及加拿大首位华裔国会议员在国会内被任命为要职的华人。在1997年的大选中,陈卓愉再次当选为国会议员,并连任亚太事务部部长。

  陈卓愉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多年来为推进中加经济、文化、科技交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积极联络、组织加拿大的商人、科技人员到中国投资办实业。1994年,陈卓愉回到家乡,家乡巨大的发展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99年,陈卓愉应邀率领加拿大贸易代表团一行40多人回广东访问,在家乡受到热烈欢迎。

港澳同胞热心家乡建设

  身居港澳的恩平乡亲,在各自的行业创造着不平凡的成绩,但他们时刻关心着家乡的发展和建设。

  吴年乐:

  热心家乡教育事业

  吴年乐祖籍恩平牛江岭南西盛村,1921年出生于香港一个贫苦家庭。1941年,在香港做起了小生意。由于他为人厚道,诚实待客,生意越做越红火。上世纪70年代,他开办了好运来公司,经营信贷方面的业务,由于精心管理,资本有所积蓄。1979年,吴年乐开始涉足小巴客运行业,买了10部小巴,成立百得小巴公司。由于他服务第一,处处为顾客着想,并且身体力行,事必躬亲,生意如日中天。后来,他进一步拓展业务,成立长旺专线小巴公司和富乐专线小巴公司,一举成为香港小巴士大户,令同行刮目相看。

  吴年乐对于半个世纪前在母亲坟前许下的“在家乡兴办学校”的诺言时刻记挂于心,于1993年4次返回牛江进行选校址、定规绘图纸等各项准备工作,次年4月学校建成剪彩,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连同办学校水果场、奖教奖学基金等总投资340多万港元。家乡人为表彰他的善举,就将这所学校命名为“年乐学校”。接着,他又以其夫妇二人的名义,捐资520多万元港币,在恩城北郊兴建了一所“年乐夫人学校”,1998年8月投入使用,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是一所设有幼儿园、小学、初中的实验性学校。迄今为止,吴年乐为恩平兴办公益事业捐资1000多万元港币。

  岑才生:

  帮助家乡发展教育事业

  岑才生祖籍恩平江洲镇草朗村,1922年出生于香港,是已故香港报业巨子岑维休先生的长子。他一向跟随父亲从事办报业,是一位阅历资深的香港报业行家,历任香港东区议会主席、香港报业公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委员。

  岑才生从小就在香港接受教育。大学期间,就参与了父亲开办的《华侨日报》的工作,一边读书,一边为报社采写文章,这些文章后来编辑成《英游鳞爪》一书,受到业界的高度赞誉。1985年,岑先生接任《华侨日报》总经理职务后,进行报务改革,引进电脑排字版等一系列先进设备,大大提高了办报质量和效率,成就瞩目。

  岑才生先生对社会福利事业一直关心支持,慷慨捐施。早在60年代他任香港《华侨日报》经理时,便协助父亲在该报辟出专栏举办“读者救童助学运动”,受资助学子达14万人。他先后给江门五邑大学、大江中心学校、永华小学、恩平海外联谊学校、恩平海外联谊幼儿园、江洲医院、恩平市人民医院等单位以援助,单是五邑大学就捐助120万元。鉴于岑才生先生对香港地区和家乡做出的贡献,香港政府授予他太平绅士荣衔,还获MBE英帝国员佐勋章、OBE英帝国官佐勋章。

  刘森波:

  坚持不懈办实业

  刘森波1926年出生于沙湖咀厚中洞村,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家境一直很贫寒。他1945年赴港,当过补鞋仔、补镬佬,后来做小买卖,由于服务周到,生意越做越大。他深深体会到受列强欺侮的耻辱,决定为祖国富强而竭尽全力,在上世纪50年代末率先在香港上水开办了第一家国货商店。商店发生火灾后,他又做起了小生意。3年后再办波记百货商,岂料又失火被烧光。1960年,波记百货商店再度开张。经过4年的奋斗,在华润公司的支持下,刘森波于1965年又办了大江国货公司,生意如日中天。此后他又相继成立了波记百货有限公司、强江有限公司、裕强实业有限公司、京湖(中国)有限公司,其业务发展到内地,经营发展涉及酒店、旅业、水产、养殖业、金饰业等。他在香港先后任新界商业总会会长、新界联合会名誉会长、四邑会所监事长等职务。

  刘森波对家乡的公益事业鼎立相助,先后捐款200多万元港币,并在恩城北郊兴建京湖酒店。刘森波于1993年获恩平市振兴经济金匙奖,1994年获恩平市荣誉市民称号,1988年和1993年当选为广东省第七届、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香港地区代表。

  岑自景:

  支持家乡公益事业

  岑自景1931年出生在一个贫穷家庭,仅读了两年书,因父亲逝世而辍学,13岁便随亲人贩卖东西以维持生计,从小就磨练了坚韧不拔、努力拼搏的性格。

  1950年,他只身去香港谋生,在堂兄的帮助下,找到一份漂染工作,生活才安定下来。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的漂染技术有了很大提高,被多家漂染厂聘为技师、高级技师。1970年,岑自景发挥自己的特长,在九龙深水元洲开设了美景漂染厂。由于他人缘好、技术水平高,很多厂商愿意与他做生意。为了扩大再生产,1978年,他将工厂迁到青山道,生意兴隆。

  事业得意的岑自景积极支持家乡的公益事业,和旅外乡亲一道,为建设家乡出钱又出力,恩平市侨联大厦、人民医院、江洲医院、大江中心学校、圣堂大桥、东北雁水塔等建设项目,他都亲自督阵,发动乡亲捐款修建而成。此外,他还倡导创办了《江洲侨刊》,以沟通乡情。

  陈进财:

  由打工者到实业家

  陈进财1945年出生在沙湖咀厚赤岗村,少年时由于家里穷,读了两年书就辍学了。1967年,为生活所迫,陈进财去香港谋生。后来,他向朋友借了300元做水泥生意,接着,又做宝珠生意,并把自己的生意向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地区发展,5年以后就拥有资本1000多万元。接着,他向实业进军,创办了香港华多利汽车有限公司,经营汽车装配、修理等业务。

  从1980年开始,陈进财回大陆经营汽车,分别在北京、海南、广州等地设点。对于家乡的公益事业,他鼎立支持,自1982年起,先后捐款300多万港元,并努力为家乡的建设献计献策。(来源:江门日报)




·翁诗杰抢先宣布将于30天内召开马华特别代表大会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就绪 领军人物相约“上海见”
·谦虚难敌"抢功"文化 海外华人需练习举双手邀功
·十二个国家和地区踊跃报名参加第十届世界华商会
·两岸三地明星华府联袂演绎“金秋月圆”中秋晚会
·马来西亚霹雳州政府新规:行政议员必须学华文
·外国移民潮活跃意劳工市场 华人女老板多于男性
·美中餐馆售出头彩分红83万 1.7亿巨奖料属华人
·中国驻葡使馆官员走访华人区 赞叹华商发展前景
·弄虚作假警方介入 英国21家华人移民中介受调查
更多>>>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