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批是一个历史时代的产物。随着社会的进步、变革,侨批如今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在过去金融业、通讯业不发达的岁月里,那些离乡背井移居海外却心系桑梓的华侨,正是凭借“批”这条重要情感纽带,将批信或批银委托穿行于水道陆路的人带回家乡,给家人报平安或寄钱。这就是所谓的侨批。
一封家书,一纸批银单证。侨批虽小,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面貌。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抗战前后泰国侨批与侨批业”座谈会六日在此间举行,展出一件件侨批复印件和一幅幅侨批局旧址照片,聚集热心研究泰国侨史的泰华相关人士共话抗战与侨批史实,揭示了一个个不可磨灭的历史画面。
一份印有“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武汉办事处用笺”字样的函件,在侨批图片展上格外引人注目。页面已经泛黄,显现了岁月的印痕,但是函件上写的内容依然清晰可读,讲述了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故事。
那就是在中国抗战全面爆发以后,海外华侨纷纷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日战争。旅居泰国的广东澄海籍侨领苏君谦和他的同乡好友郭子纲、黄奕三人,在国难当头联手捐献国币200元,以资助革命圣地延安的抗大(抗日军政大学)办学。收到捐款后,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代表周恩来、叶剑英和驻粤办事处代表潘汉年、廖承志特地联名致函捐资者。
展出的函件正是1938年9月21日四位八路军代表致苏君谦三人的复函。而这笔捐赠的经费,据考证是以“口批”方式,通过泰国的“增顺批局”和汕头的对汇银庄“友信银庄”,寄达澄海信宁晨光小学詹欧波(苏君谦三人的好友),再经詹欧波转送到八路军办事处。“口批”就是寄批人口头说定,交款后由执事在泰国直接面授最可信赖的“批脚”,“批脚”强记所带批款的数目和手批人的地址姓名到达收批地对汇后送到收批人手中。这是抗战时期日寇严密封锁情势下特有的一种侨批。
捐款救国的苏君谦三人现已辞世。这份珍贵的函件,却在詹家后人珍藏60多年后公诸于世,昭示了海外华侨捐款捐物支持抗战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爱国精神。正如周恩来、叶剑英等四人在联名信中所写:“先生等关怀祖国抗战人才之养成,爱国热忱殊堪钦敬!”他们也在信中表示“特别欢迎海外华侨返国就学”,“盼望先生等广为解释,鼓励彼方青年,前来学习抗战知识”。
在烽火连天的抗战时期,像这份函件一样犹存的侨批实物史料并不少见。举办此次座谈会的泰国泰中学会提供的资料显示,泰国华侨林圣源1937年10月31日寄给侄儿的侨批信中痛述日军暴行,爱国情怀毕现:“目下闸北一带,悉遭敌人焚烧,仅存一片焦土而已,言必痛心……然我人虽旅居海外,无不时时怀祖国,近日各制裁衣裤,寄回祖国,以赠伤兵,聊尽国民之职耳。”
此外,还有泰国侨胞刘传煜1939年在给母亲的侨批信中表达了“中国必胜”的信心,泰国侨胞陈木香女士寄给胞兄的侨批信中表达了对祖国亲人安危的“忧心忡忡”……在这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有幸聆听海外人士透过侨批对海外华侨一致抗日的解读,重读铭刻历史的这些侨批实物或文献记载,更加深深地感受到“侨批是历史的活见证,是海外华侨爱国情操的活见证”。(来源/中新社,作者/罗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