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华人社区 | 中国侨界 | 华商 | 留学生 | 华文教育 | 人物聚焦 | 华侨农场



面人汤:半个核桃“宿”二十七人

2005年11月08日 14:11




河东狮吼



面人汤第二代传人



双眸观世界,十指演春秋

  面塑,即用白面掺和糯米粉加彩后捏成各种人物、花鸟、果品等形状,据说早在汉代迎神赛会上的傩舞便有了雏形,沿至清代已深受民间喜爱。

  19世纪初,通州出现了一位独具异彩的面塑艺人——汤子博,他把面人从最初只是用来把玩的偶具,“拿捏”成登临艺术殿堂的瑰宝,遂被冠以“面人汤”雅号。

  如今,斯人已去。秋风中,老屋门前那几棵百年大槐树0星有叶子飘落,像是在寻根……

  讲述人:汤夙国(面人汤第二代传人),72岁,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北京文联理事,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黄昏,记者几经辗转终于找到了汤夙国居住的小区,刚进楼道便与一满头银发、鼻架老花镜、耳塞助听器的老者撞个满怀。“从通州来的吧?”“是啊。”记者这边应着,那边汤老已热情地让开了:“快屋里坐,来多会儿了,我刚才出去倒垃圾了。”

  疯狂痴迷捏面人

  1882年12月31日,父亲汤子博出生在通州新城南门里(今新城南街),受做细瓦匠(为大宅门雕刻砖花)的祖父影响,父亲打小就痴迷画画、捏泥人,并因此而辍学。

  父亲家住得离运河不远,从小便能经常接触些来通州谋生的南北艺人。当时山东曹州(今荷泽)捏面人的很多,别说简单的猫了狗了,就连孙悟空、猪八戒对他们来说也是小菜一碟。时间长了,父亲琢磨出了门道,也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如把自己的画中人物也捏成面人。于是,他从面人师傅那买来料,拿回家偷偷练起了手艺。父亲聪明过人,加上有绘画的底子,一开始便甩掉了传统的老套路,之后便越捏越有兴趣,越捏越来灵气儿。

  练成手艺闯京城

  自打迷上了面人,父亲便常去那会儿通县的万寿宫看野台子戏,一蹲就是半天,为的就是观察人物的造型、神态和服饰,后来还买来《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书,每天在家里看了画,画了捏,然后再看,再画……直到有一天,练成手艺的父亲干脆打了个捏面人的柜子和一马札儿,自个儿闯荡京城去了。

  父亲听说南城永定门外有个后村,专门给京剧名角做戏装,他便在那里租房住下,让母亲跟着村里妇女学。一年后,图案收集得差不多了才搬回城里。后来梨园名角谭鑫培、刘宝山、王少楼成了父亲家的常客,因为他捏的面人就是他们经常在舞台上扮演的角色,“面人汤”便成了父亲的活广告。

  挑拨打架捕神态

  父亲喜欢四处游历采风。一次,父亲去天津,刚下火车就被当地抑扬顿挫、富有韵律的津腔所吸引。他觉得爱穿一身红的天津卫小女孩煞是惹人喜爱。他想,若是她们吵起架来肯定别有一番味道。于是做面人时,父亲故意用胳膊挡住两个女孩的视线,让她们在眼前挤来挤去。果然,没一会二人便吵了起来。她们面红耳赤,却不失温文尔雅之态,使父亲捕捉到了生动的创作题材。

    父亲有个独门绝活儿——“核桃面人”,能在半个核桃里塑造27个人物,如作品《十八罗汉朝如来》,里面的20几个人物虽然身高只有七八毫米,头部如小米粒大小,但其面部表情形象,且眼珠黑白分明,惟妙惟肖,表现出了娴熟的技术功底,堪称艺术绝品。

  民间风物之面人汤传人

  清朝末年,“面人汤”在京城已很有名气。溥仪皇帝曾收藏过他的作品,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曾为他当过模特,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专门设立了“汤子博工作室”……1971年5月7日,89岁高龄的汤老先生安然而逝。2001年,面人汤艺术馆建成揭幕。

  作为“面人汤”第二代传人——汤子博次子汤夙国承上启下,融合东西方艺术,使面塑作品更加神韵兼备,栩栩如生。如今,这朵生于运河岸边的艺术奇葩已香飘世界。(来源:北京娱乐信报,记者陈琦文)




·翁诗杰抢先宣布将于30天内召开马华特别代表大会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就绪 领军人物相约“上海见”
·谦虚难敌"抢功"文化 海外华人需练习举双手邀功
·十二个国家和地区踊跃报名参加第十届世界华商会
·两岸三地明星华府联袂演绎“金秋月圆”中秋晚会
·马来西亚霹雳州政府新规:行政议员必须学华文
·外国移民潮活跃意劳工市场 华人女老板多于男性
·美中餐馆售出头彩分红83万 1.7亿巨奖料属华人
·中国驻葡使馆官员走访华人区 赞叹华商发展前景
·弄虚作假警方介入 英国21家华人移民中介受调查
更多>>>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