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烟台11月10日电(隆建)日前,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专家组组长王丹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徐光冀、中国文物研究所总工程师傅清远、国家文物局漆木器保护科研基地主任吴顺清等专家聚首蓬莱,就蓬莱水城古船发掘保护展开研讨。
今年年初,蓬莱有关部门在对蓬莱水城清淤过程中发现了3艘古船,7月至9月,考古专家对这3艘古船进行了清理发掘。
据介绍,这3艘船中的2号古船就是迄今出土的明朝同时代最大的战船。这艘船运用了当时三大世界领先的造船技术。主龙骨与艏柱、艉龙骨纵向连接采用钩子同孔的木作技术,而横向结合则采用了铁质铲钉和穿心钉加固。舱壁板则采用了暗榫和铁锔连接工艺。船底还采用了一种“水泥密封法”,船板接缝用白灰、桐油和麻丝制成的艌料灌封。这为蓬莱登州古军港的重要地位提供了确凿的文物佐证。
随船发掘出的遗物有瓷器、陶器、料器、石器、瓜果种子、棕绳、草编、竹片等。根据地层关系及出土遗物,初步断定2号船的废弃时代为明代,3号船的废弃时代为元代或元末明初,4号船的时代无法确定。
文物专家称,从随船出土的文物看,不排除蓬莱水城附近有船坞的可能性。另外,国家“十一五”规划文物工作一项重要课题是研究中国明清海防遗存。曾设登州卫的蓬莱是其中重要的子课题。要细化古船发掘的各类基础资料,以便为将来列入中国明清海防遗存课题奠定基础。
专家认为,这些古船对研究中国古船类别及造船技术、海防史和古代海上交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蓬莱市提出的对古船原地保护、建馆展示的意见基本符合国家文物局批准的《蓬莱水城及蓬莱阁保护规划》。
专家组建议,古船保护要遵循临时保护与长久保护相一致的原则,抓紧制定古船保护和原地建馆方案,在报批后实施。
蓬莱古称登州,1376年明政府为防御倭寇在这里设立了登州军港,明清以来一直是中国北方的军事重地,戚继光就曾在这里抗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