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华人社区 | 中国侨界 | 华商 | 留学生 | 华文教育 | 人物聚焦 | 华侨农场



首都博物馆开馆 镇馆之宝多曲折

2005年12月20日 15:45




首都博物馆新馆《古都北京》展



文保部主任介绍郎润园通景屏的修复过程



罕见的配有座驾的藏传佛教铜像,坐驾为7头猪

  新首博开馆,一出手就气魄不凡:两个基本陈列《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和《古都北京·城建篇》展示了北京文化的核心和根基,瓷器展、老北京民俗展等9个专题展览,展示了800多年帝都积淀下来的历代珍品,从雅俗两方面介绍了京味文化。5622件馆藏文物令人眼花缭乱,感觉身在藏宝库。在展览中,一些珍贵文物特意用灯光等手段突出表现,参观者莫不惊叹。

  首博不仅藏宝,还收藏故事,几乎每件文物背后都有一段曲折的故事。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很多宝贝身世坎坷,原本不可能摆在聚光灯下,只有通过文物工作者的慧眼和巧手,才重新焕发光彩。这是一个青蛙变王子的故事。

  从废品堆里找回的国宝

  走进《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展厅,讲解员会告诉观众班簋是馆中一件镇馆之宝。这件青铜器器形别致,腹部纹饰均以阳线构成4组兽面纹,底部铸有铭文20行共198个字,记述了贵族“班”追随“毛公”东征的史实。毛班随军有功,受到赏赐,作此器为纪念。

  此簋为清宫旧藏,清代宫廷收藏目录《西清古鉴》中还有班簋的图文记录。《穆天子传》记载有毛班其人,据分析此物为成王或穆王时期制作,长达198字的铭文更是研究西周早期历史的重要史料。

  这样一件国宝级文物竟是文物工作者从废品堆里找回来的!首都博物馆顾问崔学谙介绍说,班簋出土于北宋年间,被视为簋中之宝而为历代皇家所珍藏,但在清代末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班簋被抢出皇宫,后又遗失民间。

  崔学谙说,在“文革”期间大量文物遭到灭顶之灾,许多珍贵文物作为“四旧”都被毁坏,铜制佛像都要被送进炼钢炉里化成铜水,一批专家日夜守在冶炼厂里,终于把大批佛像抢救下来,运到首博的竟达好几十吨重。而北京市物资回收公司有色金属供应站里,从各处集中来的破铜烂铁堆积如山,也有不少精美的铜佛、铜镜和残破铜器皿混杂其间。

  1972年的一天,北京市文物管理处的程长新、呼玉衡从废金属堆里发现几块带字的铜片和铜器的口、耳残片。经过2位专家仔细鉴定,残片竟是商周铜器。最终,文物人员从废铜烂铁中捡回一片片器物的口、耳、腹部。后按《西清古鉴》书中的图形修复,终于现出了已70多年下落不明的班簋,后来郭沫若还专门撰文《班簋的发现》。

  经过精心修复后的班簋,已看不到任何伤痕,重新恢复了稀世珍宝的原貌。

  曾经是一堆碎片

  瓷器展厅中一件元代景德镇窑青花凤首扁壶出现在首博宣传册的显要位置,这件上世纪70年代在北京西城区旧鼓楼大街豁口窖藏出土的元青花壶以昂起的凤首作流,以卷起的凤尾作柄,凤身绘在圆形壶体上部,双翅垂至壶体两侧,壶体下部则装饰盛开的牡丹,呈现一种凤鸟飞翔于牡丹丛中颇富情趣的情景。

  据讲解员介绍,此壶白地蓝花,色彩鲜艳,这种青花颜色也成为判断后世青花颜色是否纯正的“标准器”。凤首扁壶采用多种制作工艺,壶流采用模制成型,壶柄以手捏塑成型,壶体为雕镶成型法,最后琢成整体。

  如果不是文保部主任刘树林介绍,谁也不会想到这件精致的瓷器出土时已碎成一堆瓷片。记者绕着展柜看了好几圈,也没看出一点破绽来。刘树林说,这是他们采用最新的树脂材料进行修复的结果。受当时条件的限制,这件瓷器出土后仅是简单的用石膏黏合起来,缺失的部分就用蓝色颜料补上,修补得极为粗糙,几乎使文物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后来首博采用最新技术将其重新修复,用了45个月时间才完成。首先将其一片片重新拆开,用树脂材料进行黏合,选用与原物青花颜色接近的矿物颜料重新描绘缺失部分的图案,这是一种仿古釉色涂料,画出来的结果与原物几乎一样。

  刘树林介绍,这种修复技术是可逆的,今后完全可以将修复材料在高温下融化,将其还原成出土时的碎片,采用更先进的技术重新修复。

  圆明园通景屏 1000多纸条当补丁

  首博文物修复中心的工作人员楼朋竹说在《古都文化——城建篇》展出的一幅郎润园通景8条屏是她亲手花近一年时间一点点修复完成的,她还清楚地记得当初这幅图画刚从库房中取出时千疮百孔的样子:“当时画面上布满了裂纹和指甲盖大小的破洞,每个裂缝后面要贴条,一幅条屏上就贴了1000多处纸条。”

  对书画进行修复,首先要对其进行清洗,还不能直接浇水,要用毛刷将温水掸上去,拿毛巾捂上5分钟,以吸走表面的灰尘。然后再在裂缝处贴条黏合裂纹,遇到破洞要用预先做旧的泛黄的宣纸补在后面,然后调配出与原作相同颜色的颜料画好,所选的墨汁都是清代或民国年间的老墨。如今修复好的8条屏已是郎润园景观的惟一见证,今后若是将其复原也全靠这张画了。

  北魏佛像 被小偷摔成5块

  在此次新首博的《古代佛像艺术精品展》中,共展出佛像262尊,而且大部分佛像是首次向公众展示的馆藏珍品。展、厅入口一尊高大的彩绘石雕释迦牟尼佛与二胁侍菩萨像为北京地区现存的最大、年代最早的石刻佛像,属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据介绍,此像年代争论颇多,佛像从主体风格看是北魏太和时期雕造,但主尊的头饰、衣纹装饰性雕刻与当时的风格明显不符,应该是北魏太和之后重修的。除了正面的佛像外,在高1.65米的佛像背后还密密麻麻地刻有124尊小佛。

  佛像上明显的修补痕迹显示出其坎坷的经历,崔学谙说,1998年3月,看守佛像的村民发现佛像被偷走,便报了案。经过半年努力,警察将3名窃贼擒获。因为犯罪分子在盗窃过程中将佛像摔成5块,并在地下埋了数月,石佛上的彩绘虽未受到太大损坏,但也不如以往鲜艳。

  春秋青铜剑 老馆长亲手挖掘

  首博新馆首次把北京近年来最新的考古发现以实物的形式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崔学谙带领记者在北京历史文化展厅中参观,他笑着说其中很多文物都是他和同事亲手挖出来的。

  学春秋时代考古的崔学谙曾是首都博物馆的馆长,现任首博顾问,他曾亲自参加过北京多处古代墓葬的挖掘工作,其中展厅中展出的几把延庆山戎墓出土的青铜剑就是他参与挖掘的,那次考古工作整整进行了一年,冬天最冷时要先在地面烧一堆劈柴,把地烧软了才能再做清理。后来发现青铜剑时,不敢使用大型工具,就用小毛笔、小竹签一点点剔去上面的泥土。

  民国老座钟 80岁老画家无偿捐赠

  在老北京民俗展中,大到四合院的大门、小到记录收支的账单,过去常穿的老式长袍马褂、瓜皮帽等都是来自民间征集和捐赠。

  首博文物征集部主任王春城介绍,“只要在旧货市场看到有价值的民俗文物,我们会立刻征集收藏。同时,我们也一直在面向市民征集文物,因为这些旧物里记录着咱老北京的历史和文化。”已80多岁的老漫画家李滨声不仅热情地为布置民俗展厅出谋划策,无论几点打电话,都是有问必答。老人还将过去亲历的一些民俗活动一一画了出来,这样首博恢复祭灶等场景就有了依据。

  记者了解到,老画家还无偿捐出了一台民国时期的老式座钟。因为送钟谐音“送终”,所以给人送礼时如果送钟表,在普通人看来是很不吉利的。而李滨声老人捐赠的这台座钟却放置在洞房里,当年座钟曾是送给新人的结婚礼物。据老人介绍,当时作为结婚礼物的钟表含义和一般人理解的不一样,送钟是祝福新人有始有终。(来源:世艺网)




·翁诗杰抢先宣布将于30天内召开马华特别代表大会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就绪 领军人物相约“上海见”
·谦虚难敌"抢功"文化 海外华人需练习举双手邀功
·十二个国家和地区踊跃报名参加第十届世界华商会
·两岸三地明星华府联袂演绎“金秋月圆”中秋晚会
·马来西亚霹雳州政府新规:行政议员必须学华文
·外国移民潮活跃意劳工市场 华人女老板多于男性
·美中餐馆售出头彩分红83万 1.7亿巨奖料属华人
·中国驻葡使馆官员走访华人区 赞叹华商发展前景
·弄虚作假警方介入 英国21家华人移民中介受调查
更多>>>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