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震寰,广东番禺市人,香港知名爱国人士、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的次子。现任全国青联副主席,广东省政协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香港培华教育基金常务委员会主席、亚洲武术联会副主席、香港武术联会主席、香港霍英东集团董事。
霍震寰与父兄一起,爱国情深,为祖国培育人才,发展武术事业,团结青年,香港顺利回归作出了杰出贡献,并荣获朱镕基总理颁发的国家级“九六友谊奖”。
辛辣的人生经历,更使他们懂得祖国的可爱,富国强民的真理和“造就人才,振兴中华”的必要。他们凭着这种拼搏一世的人生感受,在开放改革的年代,无私地奉献自己的力量,为祖国“造就人才,振兴中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香港培华教育基金会是霍英东、李兆基、郑裕彤连手创办的,他们忙于繁重的商务政事,只好把这个赤心报国的重担交给锐意求进、爱国爱乡的下一代,年青有为的霍英东次子霍震寰,委以了香港培华教育基金常务委员会主席要职。
霍震寰为人朴实,忠厚,机敏而富于事业心,一肩挑起主理家族生意和培华教育基金会繁忙的培训业务,在香港即将回归祖国的时日,还参与众多的社团活动,创办香港青年联会,香港武术联会、宣传“基本法”,“一国两制”,组织青年出访祖国,增进对祖国的了解和感情。他以超人的精力和扎实、沉着的工作作风,有条不紊的应付纷至沓来的业务,其卓越的工作效率,使笔者叹服。
着眼根本 精忠报国
基金会三位德高望重的监事霍英东、李兆基、郑裕彤,对培训大计很重视,这是一项投放资金和人力较大的工程。霍震寰和常务委员会的郑家钝、王敏刚、胡经昌等,还有主理日常事务的何卓桦总干事,经常仆仆风尘,奔走香港国内两地,调查研究,征询意见,聘请师资,选派学员,制订培训计划,做了大量工作。他们根据中国建设迫切需要的人才,利用香港经济发达、科技管理先进、国际影响较大,举办各种针对性很强的培训班。从1982年至1995年已举办各种培训班75个,培训高层人员2760人。在祖国开放改革初期,为协助一些地方领导开阔视野,解放思想,举办了一系列的开放建设研讨班。
随着对外开放的日趋扩大,国内旅游业勃兴。为宣扬祖国形象,让丰富的名胜古迹、壮丽的华夏河山扬名全球,他们又投入重资,连续举办旅游培训班、旅游饭店管理研讨会、翻译导游培训班、旅游饭店经理培训班、中国旅游教育方向研讨会等等,为中国的旅游事业造就了一批具有较高旅游知识,掌握旅游管理技术,有较强服务意识,善于宣传祖国成就和人文景观的优秀人才,使中国的旅游事业迈向新的水平。
随着中国经济建设发展,地区之间出现不平衡,中央要求扶助少数民族地区和山区加快发展,他们先后举办了25期少数民族培训班,受培训的少数民族人数达878人,有藏、维吾尔、蒙古、哈萨哈、黎、苗、回、满、朝鲜、傣、侗、壮等36个少数民族。
霍震寰还以敏锐的眼光,注视着中国对当代先进科技的引进和交流,先后对62个对发展高科持有显著作用的会议和人才交流活动给以慷慨资助,如对序结构及计算机语言代数会议和暨南大学教授往罗马参加第一届国际白蛉亚科昆虫学术讨论会等。
深谋远虑 造福万人
南沙地处珠江口,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心。在霍震寰眼里,如果将南沙建设成为珠江三角洲的中转、中介服务中心,以及重要的、新型的贸易港,必将对珠江两岸的市场经济起到联络接轨的作用。南沙不但能成为连接“珠三角”的枢纽地带,也将成为内地与港澳台乃至海外合作的平台。因此南沙的建设,有力的推动“珠三角”乃至“泛珠三角”地区的发展。
开发南沙有整体的规划方案,从填海到美化到配套设施都有长远而又具体的计划。为了使计划能高质量地按期完成,霍震寰经常奔波于香港、南沙两地,领导和团结众多南沙建设者,从图纸设计到拨款投资、劳务组织、政策落实以及各方关系的协商沟通等等。每一步他都一一落实,依照规划好的发展计划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实施。
如今规模庞大的南沙新城挺立在世人面前。它紧依着横跨珠江口的虎门大桥,城市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5,680平方米,城内交通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路面宽敞平坦,很是气魄。规模宏大的会展中心和科学馆,繁华优雅的文化中心,花园式广场所簇拥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疏密有致的国际大花园以及幢幢崭新的住宅群组成了优美的园林城市景观。广州重工业陆续被吸引过来,包括美国通用公司等在内的许多大型公司在此投资开发。
2003年10月30日,首届中国“红三角”特产展销暨经贸洽谈会在广东南沙海滨新城隆重开幕。何为“红三角”?“红三角”经济圈包括江西赣州市、广东韶关市和湖南郴州市在内的8万平方公里土地,三市虽分属三省,但同根同源,均拥有丰富的农产品、矿产品等自然资源、绿色食品基因库,和具有旅游业开发价值的无污染生态环境;而且三市山水相连,还是抗日时期华南的大后方,所以被誉为“红三角”。在开幕仪式上,红三角经济发展促进常务副会长,时任霍英东集团公司总经理的霍震寰讲了话。他深刻揭示了这次经贸活动的意义,并精辟的分析了南沙的独特地位,指出其于目前和将来在经贸方面必将扮演的角色。在开幕式上,三市还举行了经贸合作项目签约仪式。此次大会签约项目44个,合同引资21.68亿元,可谓成绩斐然。
广州市市长林树森在谈到广州未来的发展时说南沙是广州的第四个轮子,港澳委员亦认为南沙是港澳合作的支点。霍氏家族选择南沙作为投资建设的重点,实在是深谋远虑,见识过人。“南沙——珠三角——红三角”已成为霍震寰推动霍氏家族在祖国大陆发展的成熟的发展理念,他正将父亲创下的事业推向更宽广的发展空间,谱写出事业的新篇章。
弘扬国粹 誉我中华
中国武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世界多种武术的发源地。香港拥有一批武术造诣较深、热心宣扬中国武术的人士。他们于1987年5月推举霍震寰为会长,成立香港武术联合会,希望利用香港是国际城市的有利条件,把中国武术推向世界,弘扬国粹。
霍震寰以非凡的胆识和毅力,与副会长韦基舜、李汛萍、廖国存等一起,团结香港武术界同事,同心同德、齐心协力,积极参加世界各项武术活动,弘扬国粹、振我中华;为加强与祖国武术界的合作交流。共扬祖国武术文化;为造就武术新人,百年树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93年11月,霍震寰、韦基舜等亲自率领香港武术队赴马来西亚吉隆坡,参加有52个国家和地区,600多名武林高手参加的规模盛大的第二届世界武术锦标赛,荣获二面金牌、三面银牌、四面铜牌。同年,参加第一届东亚运动会,又荣获二面银牌、二面铜牌,为港人争光。
为发扬光大中国武术国粹,培育后备力量,保持香港武术水平的领先地位。港武联于1992年开展以培育青少年武术为内容的《大新武术推广计划》。这些年来,已办了12个小区青少年武术班,在25间中小学中成立了学校武术学会,设立了武术班,参加人数达500多人。先后两次举办大型武术精英汇演,把青少年武术运动推向新的高峰。为满足港区武术运动发展中,各项比赛裁判员的需求,港武联又举办了武术裁判训练班、太极推手套路训练班,并与香港教练培训委员会合办40多人的一级、二级教练培训班,大力培训武术推广之教练、裁判人才,壮大教练和裁判队伍。
多年耕耘,硕果累累,香港武术界在“香港武联”和“香港武协”的领导下,与祖国武术界密切合作,参加世界各项武术活动,成绩彪炳,获得世界各地武术界的赞誉。1987年9月,亚洲11个国家和地区在日本横滨召开大会,成立亚洲武术联合会,霍震寰被推选为亚武联副主席。
团结青年 为国为港
1984年中英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宣布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霍震寰与广大香港同胞一样,深为这个历史性的决策而欢欣鼓舞。霍震寰抱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爱港之心,与深孚众望的爱国人士王敏刚、林淑仪、马逢国、潘进源等一起,于1992年创立了香港青年联会。霍震寰被推举为创会主席。
青联会成立时间虽不长,但针对香港时局,开展了很多很有影响的爱国爱港活动,成为一支生气勃勃的青年爱国力量。1992年10月,为弘扬奥运精神,增进民族自尊和自信,青联会与香港多个青年机构联合举办了有600多青少年参加的“奥运精英汇青年”联欢活动。当祖国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时候,霍先生带领青联会同仁,与海内外同胞齐响应,发起举办了“香港青年支持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步行活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反响。
1993年,为宣传基本法,增强香港同胞对回归祖国后各项工作的支持和了解,霍先生率领青联会同仁,积极参与多个杜团发起的基本法推介活动。还指派潘进源秘书长与有关部门策划拍摄“话说香港”的电视系列片,广为放映宣传,扩大影响,效果很好。
为了加强香港、国内两地青年的交往,增进香港青年对祖国开放改革的了解,增强对祖国的向心力,香港青联还多次组织香港青年朋友到珠江三角洲考察,到祖国的首都——北京访问。为关心国家民族事务,霍先生还以香港青联会名义参与了中央青年事务委员会草拟的《青年约章》的签署,表达了青联会对青年权益的关注及团结两地青年,齐心协力共创美好明天的意愿。
商界新锐 永抗大旗
拥有104年历史的香港中华总商会与霍家结下不解之缘,霍震寰的父亲霍英东曾历任第34、35、37、38届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如今在霍英东集团任职董事总经理的霍震寰挑起了第44届会长的担子。
霍震寰明白众人对他的期待,他表示,中华总商会是爱国爱港的一面旗帜,希望能够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同时适应世界经济发展和变化的形势,抓住机遇,促进“中总”更快更好的发展。
八十年代正直祖国内地改革开放初期,青委会与全国青联建立良好关系。霍震寰组织总商会青年访问团访问内地,同行者有王敏刚、梁振英、许长青等青年精英,活动首开全国青联与香港商界往来。
继青委会工作之后,霍震寰挑起“中总”培训委员会的担子,致力为内地培训营商管理人才。至2004年4月,总商会共举办100期内地干部短训班,培训超过4000名内地干部,对内地一些地方发展起到很大的帮助。
霍震寰等商界第二代正逐渐扛起商界领袖的大旗,他们的功夫如何,能否振兴商界、发展经济,备受众人期待。霍震寰说,第一届商界前辈对香港经济起飞贡献很大,他们白手起家,从各种困难中打拼出来,使得香港许多东西从无到有。他说自己的长处就是易与众人相处,重视发挥大家的智慧。如把“中总”比喻为一个球队,他说自己会努力当好这个队长,带领大家发挥技战术,把球打的最好。
父亲身教 受益终身
每当霍震寰谈到自己的性格和为人处事的态度时,就会想起父亲的教导和早年留学的经历。
他的童年是在香港度过的,在这里他接受了最初的教育。为了锻炼独立生活能力,年仅十四岁的霍震寰就被父亲送往英国留学。起先是在英国西南部的一个小城镇读中学,初次离家在外,自然有许多不习惯。刚入学时,他英语不是很好,有语言障碍,交流不便,而且生活方面也是从头学起。但是通过学校的严格训练,以及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学会了生活自理,学会了与人相处。他说自己随和的个性,平等的观念和低调的态度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随后霍震寰又到加拿大的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取得了理科学士和工商管理硕士。学成回港后,便开始帮助父亲打理家族生意,由于他学有所成,精于会计,连父亲也不得不承认“这个我不会”。
谈起父亲对自己的教诲,霍震寰言辞之间流露出对父亲的敬佩,直赞父亲是有大智慧的人。他说父亲的管教是相当宽松的,身教重于言传。父亲把树立良好的品质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看的比一切都重要,除了一些必须恪守的准则,其他都靠自觉,一般不多加要求。
父亲的高尚品质和爱国精神深深地影响了他。霍震寰现在是霍英东基金会,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及霍英东体育基金会的负责人之一,他多年来协助父亲在教育、体育、交通、医疗、家乡建设等方面,通过投资、捐赠等,为国家的发展尽力。(来源: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