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华人社区 | 中国侨界 | 华商 | 留学生 | 华文教育 | 人物聚焦 | 华侨农场



2005,国学为我们重建文化故乡

2005年12月28日 15:34




苏州菊斋私塾的仿古授课

  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并首次开始招生、中国企业老板进军北大专读国学、清华大学纪念国学院成立80周年、几位著名高校负责人被指国学根底太差、随着大师时代的远去还会不会产生国学大师、还有重振国学与“超女”现象等等……在2005年的中国,从最高学府到民间,“国学热”可谓是一浪高过一浪,也使得国学论争成为本年度最引人关注和最值得讨论的文化事件之一。

  企业家竞相读国学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已经迎来了首批学员,传媒对此报道较多,而在北京大学的“乾元国学教室”里,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位企业老板前来“闻道”。老板们休息时间不学经济管理、不学MBA,而是专门到北大学国学,这是比学者和学生热衷国学更能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

  “乾元国学教室”由北大哲学系主办,以一年为一个教学单元,开设的课程包括《四书》、《道德经》、庄子《内七篇》、《周易》、《坛经》。一年届满还可升入二年级,学习儒家与《诗经》、佛教与佛学、史记与史学和唐诗赏析。企业老板为什么不学企业管理而选择学国学?一家旅游企业的贺先生说:“经济管理是‘技’,而这个是‘道’,我以前学过一点哲学,之后心态变得平和多了,做事情不再浮躁,在生意场上也有了自己的节奏。”另外一位来自石家庄的老板说:“通过学习国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更能了解我们的社会背景,看问题更全面了,自身会有所提升。”

  据介绍,首批国学班学员大部分是企业老总,也有银行行长和政府官员等社会成功人士。他们学习国学的目的,不为谋求北大的文凭和学历,只是想吸收国学精华而到北大“充电”。“商业目标一个一个实现之后,我常常一觉醒来脑子一片空白,常常想为什么要这样干?下面怎么办?找不到感觉了。所以特别想学一些国学知识,解决自己的思想问题,加强一下修养。”一家公司的董事长这样说。

  “乾元国学教室”班主任、北大哲学系王博教授表示,开设老板国学班,以前也有所尝试,非常受欢迎。“很多人都反映很‘受用’。他们不仅仅是增加了知识,而且是对世界、生命有了新的理解。”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赵敦华教授说,北大开设“国学教室”主要基于3个想法:一是为国学正名,在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危机的时候来担当维护、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使命;二是循名责实,使中国国学名副其实,中国的国学精华就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点,国学讲求个人平和、社会和睦、自然怡适;三是让国学西备,在目前西学东渐的背景下,让国学走向世界,现在要提的国学是有时代精神的,不只是研究古董。

  国学使精神不流浪

  “国学热”这种现象其实也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如何重建和保持一种全球化时代国家不可或缺的清晰文化身份,走出文化自卑的历史阴影?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等重振国学的相关举动以及中国将在全球开办100所孔子学院,像德国的歌德学院、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等一样,在全球开展传播汉语文化的一系列举措。这些都是在经济、科技塑造民族自信心的今天,我们这一代人所不能回避的文化命题并为此付出的文化建设和努力。我们应该“平心静气”地对待20世纪初被指责为落后挨打的近代史国运“元凶”的国学了。中国传统王朝的兴废是复杂的政治、经济生态的结果,其兴其废与国学没有直接关系,让国学为其负责其实夸大了思想和文化的作用,也是一种文化和思想的“不可承受之重”。

  也正是这个原因,一些新儒家和国学研究者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所谓的“21世纪将是儒学的世纪”,其实也是高看了我们“自家的宝贝”。从文化自我怀疑陷入文化自恋,我们别忘了,中国的自立和未来的崛起依靠的既不是西学,也不是国学,而是市场经济、民主法制和现代科技;国学只是我们的文化传统,过去它不应该为国家落后负责,将来靠它也不会创造出多少经济奇迹,或者像历史上那样窒息人们的自由精神追求,它只是幸福、快乐的中国生存方式,是自由、多元的现代精神文化中,人们可以亲近、选择一种“故乡的精神文化”。

  在以基因、网络、民主、法制标示的21世纪中国,国学传统的研究和弘扬又确实不可或缺,不仅出于人文学术建设的完整,更是现代社会的精神建设所需。因为,风云突变的历史让无数中国人在轻率地与孔孟、老庄说拜拜后,就成了精神文化上的流浪汉,国学的研究和弘扬将会在当代人越来越多元、自由的精神选择中,重建扎根于这片黄土地上的文化故乡,增加人们血液中的传统文化浓度,从而使经济、科技塑造的全球化时代中,民族和个体身份保持清晰而不致继续迷失。

  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界在社会上提倡复兴国学,这是在自觉的接续中国的精神文化血脉,也是在帮中国人重建文化的故乡。

  国学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作用

  身为陕西省政协委员的张万准教授,平素对国学研究颇深。他认为“国学”,主要是指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的伦理思想及其相应的道德学说与基本范畴。它既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也是东方文明的核心与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它是我们建设现代和谐社会的宝贵资源和可资借鉴的直接内容。在今年政协会上,他的提案名为《构建和谐社会,将“国学”作为国民教育的必修课》,他说:“只要我们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以国学为基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和谐建设这个大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并大大推进一步。”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反复证明:社会经济愈是深入发展,就愈加需要相应的社会意识及其道德形式,为之开拓路径和保驾护航。特别是向市场经济过渡和使市场经济发展完善,不仅仅需要完备的法律体系作为硬约束,更需要具有良好的社会意识与高尚的社会道德这种软环境。也就是说,良好的社会意识与高尚的社会道德能够为市场经济提供和谐发展的环境条件和保护屏障。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又说:“道(通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把这些古训翻译成今天的白话,就是“用道德来治理国政,便会像北极星一样,静静地处在它应处的位置上,而其余众多星辰就会自然地环绕着它。”因为“用政令治理民众,用刑律整治约束民众,人民充其量就只是追求避免刑罚,却不会有廉耻心去自动向善。如果能用道德来治理他们,用礼去节制他们,人民就会养成廉耻之心,就会自觉的诚心向善。”这就是先贤关于良好的道德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作用的深刻揭示。因此,促进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完善建立和谐社会的入手处和着力点,首先应当是全社会的道德建设,即道德意识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同时,一个社会的道德状况,还关系着这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否,以及能否克服与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与可能带来的社会弊病,关系着党的队伍的纯洁与党的执政能力的强弱。说到底,道德建设关系着中国人民的福祉和中华民族的荣辱盛衰。因此,在中华民族和平崛起这一千载难逢的时刻,中国社会的道德建设尤为重要。

  但是,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与道德进步,不是一句美丽的空泛口号,而是要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做前人没有做过的大量艰苦细微的工作。

  年轻人要懂点国学

  复兴国学这个令学界激动的消息,在社会上却没引起多大的震动。对许多群众来说,国学就是老古董,就是孔孟之道,就是唐诗宋词,就是经史子集。而这些,对于生活节奏日益变快的群众来说,有点不合拍,特别是对于追求新鲜刺激的年轻人更显得不合时宜。我在西安的街头和高校中随机采访时,许多人都说不清国学是怎么一回事。

  一位中文专业的青年教师说,继承国学精华,就是读千古美文。现在,年龄很大的人或许是出于怀旧,在读古文;年龄很小的小学生也读古文了,但他们一是不可能理解里面的思想,二是不经常读;而最具活力的中青年人则没有多少人读古文。他们对博大的中华文化知之甚少,因此,许多人出现精神迷茫不足为奇。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传承是个宏观的大问题,与个体的命运联系得不太紧密。特别是年轻的一代,他们对追求时尚生活方式的兴趣远远大于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有学者指出,文化和精神复兴不是简单重启传统、照搬教条,而是在尊重国学的前提下,在传统文化中融入公开、透明、规则、法治、民主、正义、人权、共富、科学、人文等现代文明的精髓。而这些,绝不是仅靠知识分子的力量就能做成的。

  但不管如何,还是有必要对青年人普及国学的相关知识。那么什么是国学呢?国学,兴起于20世纪初,而大盛于20年代,80年代又有“寻根”热,90年代“国学”热再次兴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

  经部分为“易类”、“书类”等多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其中有包括《周易》、《尚书》、《诗经》、《论语》、《孝经》等在内的儒学十三经。

  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等16类,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策》等等。

  子部分为“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等19类,重要书目如:《老子》、《墨子》、《庄子》、《荀子》等等。

  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等,重要书目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等。(来源:三秦都市报/作者 范超)




·翁诗杰抢先宣布将于30天内召开马华特别代表大会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就绪 领军人物相约“上海见”
·谦虚难敌"抢功"文化 海外华人需练习举双手邀功
·十二个国家和地区踊跃报名参加第十届世界华商会
·两岸三地明星华府联袂演绎“金秋月圆”中秋晚会
·马来西亚霹雳州政府新规:行政议员必须学华文
·外国移民潮活跃意劳工市场 华人女老板多于男性
·美中餐馆售出头彩分红83万 1.7亿巨奖料属华人
·中国驻葡使馆官员走访华人区 赞叹华商发展前景
·弄虚作假警方介入 英国21家华人移民中介受调查
更多>>>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