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梦华录》卷十:“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神钝驴、回头鹿马、天行贴子。卖干茄瓠、马牙菜、胶牙饧之类,以备除夜之用。”这些“年俗”对于久居钢筋水泥盒子的城里人而言已渐行渐远,记忆也模糊起来。然而再怎么淡忘,“年”对于每一位中国人来说都是重要的。在海南太阳河畔的兴隆小镇,那些来自世界21个国家和地区的归国华侨们,虽然在这里已经居住20至50年,但他们仍保留着浓厚的东南亚各国的生活方式、习俗,“侨文化”已融入生活中。“过年”对他们来说,是几十年前异国固守的中国传统,在几十年后的国土上却呈现出别样的风情。
年风情
舞龙、耍狮、赶庙会……记忆中的年总是红红火火,兴隆归侨们更是按捺不住,用异域歌舞表示内心的喜悦。1955年回国的李金花奶奶已经八十高龄了,以前在归侨艺园演出。说到兴起,就唱着跳开了,这是一曲祝福舞,“生活幸福,大家平安……”伴着字圆腔正的民歌,李奶奶的舞步古老而又欢快。
兴隆的老归侨和侨眷(在海南出生的子女)大多能歌善舞。在归侨艺园中,印尼舞蹈“快乐的老艺人”最受大家喜爱。男子在腰间围着一块格子布,这是短“沙笼”,女子穿着长筒裙,称为长“沙笼”。舞蹈者在直立或半蹲的舞姿中,保持腰、臀部侧曲的姿态,头部可以自由摆动,眼睛左顾右盼,灵活传神,手指随着音乐不断颤动。最让人感动的是,他们好像是天生的舞者,快乐从他们的动作和眼神中传递出来,不是为了金钱,不是为了掌声,他们只是因为快乐而舞蹈,因为舞蹈而舞蹈。1960年归国的黄文能给我翻译了歌词的大意,“一群喜欢歌舞的老人家,在生活中无忧无虑,他们尽情地唱呀跳呀……”这欢乐感染着所有围观的人,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呢?“为了春节联欢,我们还要排练新的舞蹈,欢迎你到时再来!”这次的客还没做完,老归侨们已盛情相邀下一次了。
在兴隆采访的几天中,我还见识了马来西亚像鸟儿一样“飞翔”的民族舞蹈;越南的竹竿舞、竹笠舞、灯舞、孔雀舞等传统舞蹈。泰国的民族舞蹈,有表演结婚习俗的“婚礼舞”、妇女们下田插秧的“农民舞”、喜庆五谷丰登的“丰收舞”以及“祝福舞”。其中“泰国宫廷指甲舞”绚丽多姿,让人目不暇接。跳舞少女们所穿的金丝耀眼的服装用著名的泰国丝制成,再配上闪闪生光的金片,头上所戴是寺庙风格的宝塔型金冠,充满宗教气息,除拇指外,每个手指上都戴上又长又尖的指套。伴着古典优雅的音乐,她们轻移莲步,摆动纤指,除靠舞姿和眉目表现剧情以外,演员手指的动作也表达了复杂的心理状态。
年味道
年夜饭是除夕夜的重头戏。《清嘉录》卷十二:“除夕夜,家庭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祥语,名曰‘年夜饭’,俗称‘合家欢’。”兴隆华侨农场原副会长杜添江又是印尼侨友会副会长,他介绍起来头头是道:“归侨年夜饭以东南亚口味为主,口味较重,菜肴中常加入椰浆及胡椒、丁香、咖喱等各种香料调味,餐桌上常备有辣椒酱,像咖喱鸡、巴东牛肉、烤沙嗲、印尼凉拌‘加多加多’之类。”咖喱口味的年夜饭我无福品尝,但归侨们年前就开始准备的东南亚小吃却被我赶个正着。
兴隆侨务办江慧英大姐带我去看了大家熟悉的“椰香饼”制作,炭火烧得很旺,灌汁、烤制、折叠……手艺娴熟的可同时操作几套铁具呢。据说最初是作成蛋卷形状,被称作“火筒饼”,现在用铁饼烤熟后迅速折成扇形,取其原料香味叫作“椰香饼”。“千层糕”又称为“七层糕”、“九层糕”,是将椰肉、糯米等打碎,再分层加入椰汁、香兰草、红糖等染色,白、绿、红,一层层交错叠起来的风味小吃。风味醇香的“千孔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黄金糕”,将发酵好的粉浆放进方盘中,用底火烤至八成熟后,再用面火烤成金黄色,细密的微孔自然形成,取出散热后,切成了条状小块摆盘,每一块都有细密整齐的小孔,泛着金光,诱惑着你去品尝。
漫步兴隆小镇,随时随地会被咖啡的香气袭击,也难怪,这么一个小镇就有90多家咖啡店,其密集程度不光是海南,在全国都很难找到与之匹敌的。兴隆咖啡色黑、味苦、香浓无比,采用传统东南亚的手工焙炒而成,也就是内地人眼中的“纯咖啡”。印尼老归侨林民富任职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作物研究所,他讲咖啡炒制很严格,特别是对咖啡果要求很高,果子成熟度、个头都必须是一样的,火候来不得半点马虎,炒制的时候还不能停下来,要不断搅拌锅里的咖啡豆,让它熟透均匀,这样的咖啡才好喝。“煮咖啡其实也像功夫茶一样讲究,多少咖啡粉配多少水,动作也优美,有像茶艺一样专门用来表演的,不过现在会的人不多了。”林先生边说边比划,倒有几分像沏茶的“高冲低泡”。说着,林先生还带着我大街小巷的寻找一种兴隆最老款的铁皮咖啡壶,正好冲泡一斤咖啡粉,壶嘴与盖平行。幸运的是,壶总算找到了,不过老板却不好意思表演“咖啡艺”,一个劲儿地说“忘了,忘了!”
年记忆
自从五代时有了蜀国君主在桃符上写的“年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就有了中国第一副对联。我发现,归侨精心准备年货时,基本都不准备对联,原来当时他们所在的国家都没此习俗,回国后他们保留了原所在国家的习俗,久而久之也就不贴对联了。“中国结”则是归侨们喜爱的,把它与“隐身小鬼”(印尼小玩艺)、“印第安人脸谱”挂在一起,再配上红灯笼,这浓郁过年味道里像加了调味的“咖喱”,倒是一种“和谐的冲突”了。
当初也许是父辈们远离故乡久了,尝遍了人世沧桑,苦苦思念着淳厚的习俗和年节温情。归侨幼年的记忆里,在异国他乡迎春节,也是从腊八起,人们就开始扫除,直到腊月二十三前后才能扫除完毕,还要给防盗网之类的铁具刷一层新漆,这个刷新漆的习惯一直保存到现在。
“在越南,只有过年是最快乐的日子,现在回想起来直想哭!”73岁的郑似发是1979年从越南回国的,他告诉我,越南与中国山水相连,民间风俗及节日受中国影响很大,许多民间传统节日在时间上与中国相同,尤其是春节,在越南与中国一样的,都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其他时间都觉得自己是异乡人,只有在过年时,我们中国人聚在一起,用香蕉的根部做成大大的象棋,直接在操场上画了棋盘就下;踢足球、打篮球,还有破甘蔗比赛。在胸前扎红花扭秧歌,唱刘胡兰,唱毛主席……”郑先生动了情,眼睛湿润了。
一切都为了更幸福
八十岁的李金花奶奶当年是被丈夫骗回来的,“他说中国的盐都是甜的,瞎话!回来后我卖了我的手表、戒指才活了下来。”新加坡归侨是参加运动被关押三年后“遣送”回国的;杜副场长回来时海南没有他一个亲人,“我的妻子回来时全中国都没有一个亲人!”
不管什么原因,他们来了,从他乡来到了刀耕火种的海南。面对一地荒凉,平静地开始改造。仿马来西亚风格的高角屋被台风刮没了,仿黎苗族的茅草屋被水冲走了,他们都没有灰心气馁。摸索着,从住所到食物,一样一样地改造着生活也改造着自己。当一切美好不可思议地建设起来,他们说,“年轻人要重视教育!”他们说,“老年人要锻炼好身体!”这样,年轻人才能让幸福变得更幸福,老年人才能在幸福中享受到幸福。(来源:商旅报/记者 谌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