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记者 张恩
吃罢大年初一的饺子,尚未来及喘口气,山西翼城县西关村的花鼓队已经风风火火地敲起来。
剪窗花、蒸花馍、扭秧歌、敲花鼓。这些天来,山西翼城县一带庄户人家把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而敲花鼓是人们的“主要功课”。
翼城县西关村的花鼓表演艺术远近闻名。当地曾流传一首民谣“正月初一到十五,翼城东西南北走,百岁老翁五岁童,花鼓打的震天响。”
一千多人口的西关村至少有三分之二的人是花鼓迷。每到逢年过节时,庄户人披红戴绿,喜气洋洋聚在一起,展示各自的才艺,敲击花鼓成为人们节日里的最爱。
懂行的人评论:山西翼城花鼓具有独特的民间风味,表演时热烈奔放、刚健有力,锣声震天,鼓声雄厚,舞姿灵活多变。
今天是大年初四,西关村里又在进行曲艺表演,咚咚锵!咚咚锵!一阵紧似一阵的花鼓声,搅得四邻八乡的人们纷纷涌来,与此间的鼓手一同欢度民间狗年的新春。村里的大街小巷,处处人流涌动,连房顶上都站满前来观看的孩子们。
花鼓表演队伍中有七八十岁的老翁,也夹杂着七八岁的孩童。鼓声拌着舞姿,笑声接着喝彩声,人们已经沉浸在新春的欢乐中。小鼓手们的精彩表演引起人们的注意,孩子们浑身上下挂满花鼓。仔细数来,总共有八面至多。
小鼓手介绍:头上的花鼓表示皇冠,为最高等级,其余的肩鼓、胸鼓、腰鼓,还有腿鼓。部位不同,表演时的讲究也不同。每一支曲牌,八只花鼓都要一一敲到。而且表演手法繁多,舞姿变化多端。
一道民间习俗演绎出一段地方风情。据说,翼城花鼓与皇家还有一些关联。传说在明万历年间,皇上母亲李娘娘生长在西关村。有一年,她回家省亲时,乡亲组织社火活动欢迎她,李娘娘对其中的花鼓表演最感兴趣,当场赏了鼓手三千两银子。从此翼城花鼓名声大震。年年岁岁,延续至今,花鼓越敲越红火。
其实,在唐朝贞观年间翼城花鼓已经名声在外。历经一千多年的传衍,翼城花鼓不仅演变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山西民间舞蹈,而且还传播到陕西、内蒙、天津、河南等多边省份。前些年,京城里开展建国五十周年大庆时,天安门广场彩车上表演的花鼓就是翼城人的花鼓。二00四年中国文化部春节联欢晚会的开场节目也是翼城花鼓。
当地民间艺人介绍,通常花鼓称之腰鼓,在翼城县叫花鼓原因有二,一是当地鼓的样式多,另外打鼓的花样也多。一个鼓手最多能背八个,击打的手法有转身鼓、浑身鼓、馒头鼓,还有边鼓等。
凡逢有重大的节庆活动,翼城人的花鼓总要乘机亮相,尽情表演一番。此时,鼓手们精神抖擞,在街头边走边打,动作大方,鼓点整齐,节奏舒缓,往往与秧歌、抬花轿等民间社火节目配合在一起表演。
翼城花鼓还喜爱在围观人群密集的地方停下来表演一阵,艺人此时表演都要露两手绝活,所以又叫斗花鼓。广场表演发展到现时已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这种表演节奏明快、气氛热烈、高潮迭起,表演形式有二十多种,鼓点曲牌有四十多个。
岁月难改老习俗,敲着花鼓过大年。踏着激昂的鼓点,踩着欢快的舞步,翼城人的花鼓敲出百姓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期望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日子越过越红火,是农家人的最大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