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华人社区 | 中国侨界 | 华商 | 留学生 | 华文教育 | 人物聚焦 | 华侨农场



北大拆园有损人文精神传承

2006年02月13日 15:20




北大镜春园的四合院

  北京大学将进行大规模拆迁,涉及朗润园、镜春园、全斋等区域,要建新的研究中心。消息传出后,许多人对拆毁“百年老园”表示反对。中国青年报2月13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虽然媒体报道不无误导倾向,但北大拆建行动仍然不是一个明智、必要的抉择——拆建新楼后必将使上述区域明清园林的余味尽失。

  文章说,北大拟拆迁的朗润园、镜春园等建筑因为经过多番变迁,早已不是旧模样,非“百年老园”,更非什么“明清建筑”。虽说上述建筑并非原汁原味,但其作为明清园林的基本格局与神韵依然存在,可谓“风韵犹存”。更重要的是,2001年国家公布的第5批全国重点文物单位,北大未名湖燕园赫然名列其中。而上述建筑即属于燕园主要组成部分,其中全斋还是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1920年所建的“德才均备体健全”七斋之一。

  文章指出,当年参与评选的专家、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认为:“北大的未名湖燕园的建筑,一定程度上忠实于当时的传统建筑风格,建筑材料、建筑风格是上个世纪初期的建筑形式的代表,同时又具有中西结合的特征。”可见“新建筑”已成为“老古董”,即便朗润园是后来兴建的,同样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可随意拆除。

  不仅如此,朗润园等处作为北大教职工宿舍,不少德高望重的著名学者乃至大师级人物曾经或至今居住于此,由此形成了新的人文传统,对于北大精神的传承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比如,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张中行等北大名师因住在朗润园而被称为“朗润园四老”;自谓“43年居住背阴房”的周一良先生,晚年也搬到朗润园并逝于此地。可以说,这些建筑与名师们相得益彰,成为北大校园不可或缺的人文景观。

  文章认为,这些建筑不必说待数十上百年后,即便现在也应当妥善保护,或加以修缮成为名人故居,以使后学睹物思人、砥砺学业,不能动辄“辞旧迎新”。毕竟,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一旦失去便不可复得。所以,北大方面有必要重新审视建设规划,以免重蹈覆辙。

  文章说,有大师才有一流的大学,否则徒有高楼又有何用?如果不尊重人文精神传承,又何来大师?大学的人文传承并不仅在于学问传播,更在于大学内在精神的延续,而前辈名师、大师的行迹包括其物质遗留在内,便是展示和承继大学人文精神传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编辑:候冬华】


相关报道
   · 北大两座百年古园将拆建 属于清代八大古园遗址

·翁诗杰抢先宣布将于30天内召开马华特别代表大会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就绪 领军人物相约“上海见”
·谦虚难敌"抢功"文化 海外华人需练习举双手邀功
·十二个国家和地区踊跃报名参加第十届世界华商会
·两岸三地明星华府联袂演绎“金秋月圆”中秋晚会
·马来西亚霹雳州政府新规:行政议员必须学华文
·外国移民潮活跃意劳工市场 华人女老板多于男性
·美中餐馆售出头彩分红83万 1.7亿巨奖料属华人
·中国驻葡使馆官员走访华人区 赞叹华商发展前景
·弄虚作假警方介入 英国21家华人移民中介受调查
更多>>>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