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华人社区 | 中国侨界 | 华商 | 留学生 | 华文教育 | 人物聚焦 | 华侨农场



造访云南和顺侨乡

2006年02月14日 10:46













  腾冲和顺一向被誉为滇西高原的驿道商旅第一村,经过600年的岁月积淀,这里既有中国最早、规模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也诞生了大批精英,如缅甸四朝国师尹蓉、被英国女皇授予金质奖章的翡翠大王张宝廷,被孙中山誉为华侨领袖、民族光辉”的辛亥元老寸尊福,被毛泽东赞为“学者、战士、真诚的人”的哲学家艾思奇……和顺全乡1300多户,6300多人,侨居海外的和顺人几乎与此相当,遍及欧、美、澳和东南亚、西亚地区,其中归侨和侨眷占全乡人口的80%。

和顺子弟多才俊

  和顺虽地处边疆僻壤,交通不便,但历史上文人众多,文化积淀深厚。有幼儿园到师范的各级学校多所,有藏书十万多册、名列全国乡村第一的和顺图书馆。远在2400年前,就有一条从长江中部地区经过云南腾冲通往缅甸、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的陆上贸易通道,即中国的西南丝绸之路——蜀身毒(印度)道。据说,这条比西北丝绸之路早200多年的古道,直至晚清,仍在中外商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处在交通要道上的腾冲和顺乡人,加入了充满艰险与诱惑的商旅行列,到国外去谋生创业。他们对故土情深难忘,一旦有积蓄,便投资建设自己的家园和乡里公共设施,经过一代接一代人的努力,改变了村容乡貌,和顺从一个普通村落成为名闻远近的文化侨乡。“十人八九缅经商”是对侨乡的真实写照,现有归侨侨眷300多户,侨居国外15个国家和地区的有近万人。 

  走进和顺乡,条条街巷几乎都是赭黑色石板铺就的道路,坚实平整。这些路有的三条石宽,有的五条石宽,是根据海外游子捐款多少而定。巷口皆建有闾门,门上的匾额题字有“说礼敦诗”、“古处同敦”、“俗美风淳”、“兴仁讲让”、“景物和熙”……无言地传扬着古朴的道德教育。

中国农村举世无双的图书馆

  建于1924年,被誉为“文化之津”的和顺图书馆,是中国乡镇创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图书馆,馆藏古今图书及地方文献达7万余册,其中不乏善本和珍本书籍,清代木刻版本、大型丛书为馆藏之宝。1980年,和顺图书馆纳入了国家公共图书馆建制,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书馆的门额上至今悬有胡适、李石曾等人题匾。

  从藏书量与规模上看,小小和顺图书馆不要说与世界上藏书千万、上亿册图书馆相比微不足道,就是与一般藏书数十万、百万的省、地、市图书馆相比也难望其项背。但是,把她放在曾被人谈之色变的蛮荒之地的祖国西南前哨的“极边第一城”的位置上,放在曾是穷乡僻壤的农村环境里,放在侨乡的氛围里,放在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起点上,放在历史风云变幻的进程中考察,至少应该得出这样的结论:和顺图书馆是中国农村举世无双的第一座图书馆。

没有围墙的乡间万国博物馆 

  走进中国云南的腾冲和顺乡,走进任何一个平常人家,走进深宅大院,当你听到墙上的老钟敲响,一种穿越时空隧道、走进远古的感觉便会油然而升。信手拂去楼梯转角处一架脚踏式缝纫机上面的灰尘,金属商标上用英文写着“德国制造”; 捷克斯洛伐克的玻璃灯罩被细心的女人用棉纸裱补过,静静地放在窗台的一角;当年那些赶着马帮在外闯荡的男人集一生的财富回到家乡修房建屋,也沿着驿路驮回了骆驼牌的香烟,美国的压面机、印度的托盘、伦敦的牛皮箱、洋碗、梳妆盒、相机、礼帽、缝纫机……

  走进和顺乡间,每一个宅院、每一栋楼房都象是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推开门,总会有热情好客的主人招呼你进去坐,端上一杯热茶,幽幽道出祖先的故事。老宅的主人说道:当年他的先辈从江西的景德镇买一对青花瓷缸回腾冲,一路请人肩挑回来,把那大缸装了水,养上两尾金鱼,以此检验青花大缸是不是有裂纹,艰难万险回到家,那鱼要是还活着,青花大缸才被证明是好的。细思量,从前的腾冲人为了玩景德镇的名瓷可是费尽了心机!(来源:天水在线)



编辑:谢萍】


·翁诗杰抢先宣布将于30天内召开马华特别代表大会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就绪 领军人物相约“上海见”
·谦虚难敌"抢功"文化 海外华人需练习举双手邀功
·十二个国家和地区踊跃报名参加第十届世界华商会
·两岸三地明星华府联袂演绎“金秋月圆”中秋晚会
·马来西亚霹雳州政府新规:行政议员必须学华文
·外国移民潮活跃意劳工市场 华人女老板多于男性
·美中餐馆售出头彩分红83万 1.7亿巨奖料属华人
·中国驻葡使馆官员走访华人区 赞叹华商发展前景
·弄虚作假警方介入 英国21家华人移民中介受调查
更多>>>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