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华人社区 | 中国侨界 | 华商 | 留学生 | 华文教育 | 人物聚焦 | 华侨农场



中华文化瑰宝共聚一堂(图)
——北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一瞥

2006年02月27日 10:00




被称为中国织锦工艺“活化石”的云锦

  为全力拯救中国独有的非物质文化,内地破天荒地举办的首次全面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展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最近在国家博物馆开幕。2000多项堪称中华文化瑰宝的艺术成果集中亮相,这场堪称中国民俗“基因”的展会上,既有瞎子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原始录音,也有福建提线木偶、江苏泥塑、海南传统纺织、陕西剪纸、北京风筝扎制等民间绝活表演,让观众看得不亦乐乎。民间大师们则一边表演,一边感慨“绝艺要失传”。而在现场,在人们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叹为观止的同时,更能听到不少观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灭失的惋惜之声。

  “陕西地方戏种曾经是中国戏种最多的地区之一,但如今,当地地方戏种能够保存下来的,除家喻户晓的秦腔之外,其它戏种渐渐远离人们的视听,如不有效保护,灭失只是早晚的事。”正在参观北京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一位戏剧专家如是说。

  原汁原味的《二泉映月》

  在“综合展厅”,一套《二泉映月》原声采录设备引人注目,不少观众通过现场准备的多副耳机,亲耳聆听到“瞎子阿炳”当年演奏《二泉映月》时那曲折动人的琴音。

  现场讲解员称,《二泉映月》采录于1950年,当时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杨荫浏、曹安和在无锡采访民间乐人华彦钧(阿炳)时,用钢丝录音机录制了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等三首二胡曲和三首琵琶曲,阿炳于当年底就病逝了。而今,《二泉映月》已被公认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经典曲目。而这次采访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民间音乐采访史上的大事,也深刻影响著后来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整理和保护工作。但时至今日,在现代艺术的冲击之下,潜心于非物质文化的搜集和整理的一流专家越来越少,致使众多一流民间艺术加快灭失,而无人发现和很好保存。

  目睹“寸锦寸金”

  步入综合展厅,展场中央最显眼的地方,一架长5.6米、宽1.4米、高4米的大花楼木织机吸引了观者目光,在织机上,两位男性中年师傅一上一下在现场演示云锦制作过程。据悉,依靠这种传统的大花楼木织机,用手工织成的南京云锦,质地坚实、图案精美、纹彩华丽、雍容华贵,被称为中国织锦工艺的“活化石”。现代机械无法取代。

  南京云锦研究所所长王宝林有些激动地说,在中国古代束综提花机中,云锦大花楼木织机最复杂、最奇特、最完美。它是由南京云锦艺人于15世纪发明,其设计非常合理,科技含量极高。

  据了解,每台织机分楼上楼下两部分,织造时,楼上拽花工根据花本要求,提起经线,而楼下织手则根据“程序”对织料上的花纹,妆金敷彩,抛梭织纬。一根纬线的完成,需要小纬管多次交替穿织,自由换色,工艺十分复杂,上下两人配合,一天仅能织5-6厘米,所以古人有“寸锦寸金”之说。而今云锦已成为南京的标志性“产品”,去年连战、宋楚瑜分别访问南京、江苏省向他们赠送的礼物都是云锦“金丝团龙”。

  史料称,南京云锦已有700多年历史,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就有五次驻跸于江宁织造局欣赏云锦。可是到了1949年,云锦濒临人亡艺绝的地步,只剩4台织机,4名挑花艺人。如今,这种木织机已增加到30多架,手工艺人60多人,全在南京市云锦研究所。但后继人才不足和资金缺少是这个研究所面临的困境。

  凭感觉剪出一片天

  在现场,来自陕西安塞的民间艺人吕会琴正用一手剪纸绝活为观众表演,博得阵阵喝采。她出生于陕西省千阳县南寨乡阎家村,没上过学。成为名人后,她曾随中国文化交流团在法、美、德、澳等国家巡回展出,原始、本真、充满想象力的她以其“最具原生态的乡间质朴风格”打动了所有观众。

  专家称,像吕会琴这样的艺术是中国非物质文化的一大特点,他们靠口传心授,多没有文字资料可寻,有些民间绝技受门户之限,秘不外传,影响传承发扬,一旦失传,无法整理和恢复。记者在现场看到,许多类似的现场展示如年画刻印、唐卡绘制、风筝紮制、提线木偶、泥塑等都是最有魅力、土得掉渣儿的艺术,表演者大都是该技艺的掌门人,年纪较大。

  主办者表示,这次大规模展览集中了中国非物质文化的艺术精华,但由于准备仓促,许多优秀展品未能入选。这位人士透露,一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长期保护不利,到主办方征集时,早已失传,无法入选,实在可惜可叹。

  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据了解,在本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上不少专家坦言,当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还面临著严峻的形势。

  其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依靠口传身授方式加以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

  其二,法律法规建设有待加快步伐,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没有得到依法保护;管理尚不健全,保护工作还缺乏制度要求、保护标准和目标管理。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人员培养等工作相当薄弱,保护管理资金和人员不足的困难普遍存在。

  其三,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有待提高;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少数地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存在商业化、人工化倾向,甚至借继承创新之名随意篡改民俗艺术,极大地损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文化空间、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它的范围包括: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及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来源/香港大公报,作者/徐林)



编辑:刘郁菁】


·翁诗杰抢先宣布将于30天内召开马华特别代表大会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就绪 领军人物相约“上海见”
·谦虚难敌"抢功"文化 海外华人需练习举双手邀功
·十二个国家和地区踊跃报名参加第十届世界华商会
·两岸三地明星华府联袂演绎“金秋月圆”中秋晚会
·马来西亚霹雳州政府新规:行政议员必须学华文
·外国移民潮活跃意劳工市场 华人女老板多于男性
·美中餐馆售出头彩分红83万 1.7亿巨奖料属华人
·中国驻葡使馆官员走访华人区 赞叹华商发展前景
·弄虚作假警方介入 英国21家华人移民中介受调查
更多>>>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