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华人社区 | 中国侨界 | 华商 | 留学生 | 华文教育 | 人物聚焦 | 华侨农场



政协常委冯骥才:重要的是唤起民众对文化的热爱

2006年03月12日 11:10

  中新社北京三月十二日电  记者 邢利宇

  自三年前倡议推动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启动以来,“忙碌”成为形容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最恰当的词。此次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冯骥才接受本社记者专访,谈起又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文化遗产”保护。

  “这两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很大进展,”冯骥才说,这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国家重视。今年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写入“加强优秀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说明这项保护已成为国家关注的内容。

  二是现在正在加紧制定《中国非物质遗产保护法》。这部法律出台后,做相关的保护工作就有了法律依据。

  三是国家现在开始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过去只有物质性的文物保护名录——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网上已公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五百零一项,预估近期首批名录将公之于众。

  四是从今年起,每年六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六,被规定为全国性的“文化遗产日”。此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抢救保护体系已初步构成。公民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珍惜保护的意识也加强了。

  “以上都说明文化遗产保护已列入整个国家的视野,这是现代文明进步的标志。”冯骥才说。但他同时强调,如果谈到保护本身,还是不容乐观。“因为历史的遗存在城市改造中已剩余不多,仅存的部分文化版块、历史街区也正受到现代化、商业化的冲击,许多民族文化还受到旅游化的冲击。”

  以农村为例,冯骥才说,农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载体,少数民族的文化也基本在农村。随着农村的城镇化、城镇的城市化以及经济全球化、商业化,农村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年轻人出来打工,使在农村传承的文化失去了继承人;有钱后盖起新式住房,也使千姿万态的村貌失去原样;大规模的旅游,更使很多民俗因为商业表演,失去了原发的冲动和情感;还有文物贩子,大量从遗存丰富的地区淘宝……

  “尽管我们有了基本形成的保护体系,但仍然跟不上它们受到冲击和破坏的速度。所以,最重要的是唤起民众对文化的热爱,只有老百姓认识到了并自觉地去保护这些东西,我们的文化才能传承下去。”冯骥才强调,“长远来看,文化是民族真正的主体,我们的工作是让人们认识到它,自觉地爱惜它,传承它,发展它。”



编辑:谢萍】


进入相关专题: 全国人大政协十届四次会议

·翁诗杰抢先宣布将于30天内召开马华特别代表大会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就绪 领军人物相约“上海见”
·谦虚难敌"抢功"文化 海外华人需练习举双手邀功
·十二个国家和地区踊跃报名参加第十届世界华商会
·两岸三地明星华府联袂演绎“金秋月圆”中秋晚会
·马来西亚霹雳州政府新规:行政议员必须学华文
·外国移民潮活跃意劳工市场 华人女老板多于男性
·美中餐馆售出头彩分红83万 1.7亿巨奖料属华人
·中国驻葡使馆官员走访华人区 赞叹华商发展前景
·弄虚作假警方介入 英国21家华人移民中介受调查
更多>>>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