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华人社区 | 中国侨界 | 华商 | 留学生 | 华文教育 | 人物聚焦 | 华侨农场



传统文化技艺亟待“抢救”(图)

2006年03月16日 14:45




福建泉州的传统艺术“提线木偶”以精湛的表演技巧闻名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中心主任田青如是说:“除了我们的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除了我们写汉字说汉语之外,所有决定了我们是中国人而不是外国人的一切,几乎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者与之相关。”

  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很大特点在于技艺传承方式的口传身授。由于一系列原因,许多这样的传统技艺正濒临著灭亡。据上海文广局的调查,南汇锣鼓书、青浦田山歌和松江顾绣技艺的民间老艺人大多年迈体弱。在2004年的普查阶段,南汇区就有四名锣鼓书老艺人相继去世。这种青黄不接的情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比比皆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毫不客气地指出,几乎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需要抢救。

  难度高 年轻人不肯问津

  古老的松江顾绣,被誉为鲁绣、苏绣、湘绣的渊源,以技法精湛、形式典雅、艺术性极高而著称于世。绣时以针代笔,以线为墨,画绣不分,要求绣工会看画、懂画理、认得画家笔势,因此难度很高。现已退休的顾绣传人朱庆华告诉记者,绣的时候要先将蚕丝撇成二十四份,然后用12号小针穿上剖成1/24细的蚕丝,耗时几个月至几年来完成作品。她年轻时视力很好,现在已经带上了三百度的老花眼镜,平均每日工作八小时。这样的高强度工作,令很多年轻人都望而却步。

  被誉为“中华一绝”的福建漳州木偶,以樟木为材料,需要经过开坯、定型、细雕、裱纸、磨光、刷泥、补泥、上粉、开脸、盖蜡等十道工序制作而成。漳州木偶传人徐强说,刻木偶要注重五形三骨,其最高境界是达到人物的性格表情维妙维肖,让人觉得美、飘。在雕刻的过程中,手心往往沁满了汗水,其中一丝不苟的苦累,很多人都吃不消。

  收入低 传统技艺难相传

  许多民间工艺都是祖上传下来的。在过去物质贫乏的年代,老一辈艺人对手艺活怀有钟爱之心。当看到自己雕刻出来的木偶神情生动、线条流畅,当自己“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工”的表演博得观众掌声喝彩,他们往往就已感到莫大的满足。然而,这种常常伴之以清贫生活的精神富足,对物质充裕时代里成长的年轻人,已很难获得共鸣。

  漳州木偶传到徐强已经是第七代了。他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从小就跟在父亲徐初竹的身边学做木偶。每月如果光做传统工艺,收入只有几百元,他们便以旅游工艺养传统工艺。徐强说:“干我们这行很清贫的,我爷爷去世时,兜里装着两千元钱,还缝得严严实实的。哎,一辈子的存款啊!”

  据了解,这些传统艺人普遍的月收入也就只有千把元。顾绣传人高秀芳对自己的收入不堪启齿,无锡惠山泥人大师喻湘莲更自嘲道:“捏泥人的收入,真还不如去卖茶叶蛋呢。”

  王文章说,我国还没有普遍建立给民间艺人发津贴的制度,光靠他们凭著一腔热情,自生自灭,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政府主导下社会齐参与,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来源:大公网)



编辑:候冬华】


相关报道
   · 青岛胶州秧歌、茂腔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江西省兴国山歌、赣南采茶戏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
   · 宁波花轿有望成为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图)
   · 弘扬中华文化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成立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在京开幕
   · 重申报轻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三大难题

·翁诗杰抢先宣布将于30天内召开马华特别代表大会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就绪 领军人物相约“上海见”
·谦虚难敌"抢功"文化 海外华人需练习举双手邀功
·十二个国家和地区踊跃报名参加第十届世界华商会
·两岸三地明星华府联袂演绎“金秋月圆”中秋晚会
·马来西亚霹雳州政府新规:行政议员必须学华文
·外国移民潮活跃意劳工市场 华人女老板多于男性
·美中餐馆售出头彩分红83万 1.7亿巨奖料属华人
·中国驻葡使馆官员走访华人区 赞叹华商发展前景
·弄虚作假警方介入 英国21家华人移民中介受调查
更多>>>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