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华人社区 | 中国侨界 | 华商 | 留学生 | 华文教育 | 人物聚焦 | 华侨农场



马来西亚新山黄亚福街

2006年03月20日 16:34

  历史往往涉及政治权力与政治视角。常常,历史真实虽已盖棺,后人的定论却还变化多端,永无宁息。

  近来,马来西亚新山两条以华人开埠功臣命名的街道,即陈旭年街与著名的中央大道黄亚福街,在政府未来的新山中央区发展蓝图中,不但功能上被改为颇不实际的步行街,同时,路名也改为马来名称。阿福街就被建议改称苏丹阿布峇卡人行道。

  面对这些不断来自官方以发展为名的挑战,倡议中的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便显得更具意义与迫切性。

  上个星期天,新山历史文物馆筹委会开始对新山五大籍贯乡会展开交流访问,第一站便是具有120多年历史的广肇会馆。

  说来惭愧,身为年过半百的新山人,却等到这回访问交流,才破天荒第一次走进新山关卡附近这间颇像功夫武馆的老会馆。

  小时候,从长堤东侧的小山坡外随母亲步行下坡,跨过了那道开往新加坡的火车铁轨,便能看见广肇会馆。但那时先见到的总是会馆右侧的殡仪馆,就在那贴近马路的哀伤空间,我也记不起曾在那儿送走多少亲朋戚友。

  也许儿时对殡仪馆的排斥,使我一直都没想过要走进隔壁的广肇会馆,即使广肇殡仪馆早已“结束营业”,而那曾经哀乐喧天的角落,也变成最靠近新山关卡的餐饮店,人气旺得不得了。

  广肇会馆成立近130年,这古色古香的馆址却“老当益壮”,每天瞅着眼前的车水马龙,像个偶尔陷入沉思的武林人物,处变不惊。

  今天登堂入室,跨入门槛,迎面是一大张靠着内墙的神台,供奉着关云长等神明。除此之外,最引人注目的是黑底金字高高挂在侧墙上的一块大匾,写着“黄亚福纪念堂”。

  黄亚福是19世纪末的港主,从木匠泥匠发展为有实力的建筑商。他与苏丹阿布峇卡关系很好,连苏丹王宫、新山大监狱等重要王族与官方大建筑都由他承建,堪称新山开埠之大建筑师。黄亚福是广东人,早年的广东人大多聚居纱玉河东靠近火车站与关卡这一带,黄亚福是这区主要的发展商,在新山开埠初期,此区曾一度被称为“甘榜黄亚福”。

  广肇会馆的会议厅在楼上,挂着一幅严威的黄亚福像。百年前的会堂格局,在今天显得有些狭窄,更何况,其中一侧,还摆放着两套光绪十五年的铜铸“暗八仙”仪仗礼器,合共十八件。这套设计精美的“十八般武器”堪称广肇会馆的镇馆之宝,在马国也算罕见。

  广肇会馆会长曾振强先生说话了:“当年,这里是宽柔的前身,是育才书院。楼下是庙,隔壁是疗养院,其楼下便是殡仪馆了。”他口里的当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华工在柔佛各地种植甘蜜的年代。当时是新山华人人口据说比马来人还多的年代。就在那样的“当年”,黄亚福先生捐地捐店屋,附近的店家甚至多间妓院也慷慨捐出些许银两,建成了广肇会馆,让神庙、学校、疗养院、殡仪馆四合一结合在同个屋檐下。

  历史文物馆筹委会的说明幻灯片述说着叫人感慨的历史岁月和华人社群在新山的转型命运。我突然在心里冒出个想法,这武馆般的广肇会馆,正是述说黄亚福生平事迹最好的舞台。那纪念堂大匾下,不能空无一字一画一物,谁要改掉二百米外阿福大街的名字,得来这里拜读拜读,什么是新山历史的原貌。(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作者:陈再藩传自新山)



编辑:田晓容】


·翁诗杰抢先宣布将于30天内召开马华特别代表大会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就绪 领军人物相约“上海见”
·谦虚难敌"抢功"文化 海外华人需练习举双手邀功
·十二个国家和地区踊跃报名参加第十届世界华商会
·两岸三地明星华府联袂演绎“金秋月圆”中秋晚会
·马来西亚霹雳州政府新规:行政议员必须学华文
·外国移民潮活跃意劳工市场 华人女老板多于男性
·美中餐馆售出头彩分红83万 1.7亿巨奖料属华人
·中国驻葡使馆官员走访华人区 赞叹华商发展前景
·弄虚作假警方介入 英国21家华人移民中介受调查
更多>>>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