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华人社区 | 中国侨界 | 华商 | 留学生 | 华文教育 | 人物聚焦 | 华侨农场



黄柳霜:默片时代崛起的华裔艳星

2006年03月23日 15:20




黄柳霜在《上海特快车》的剧照。她的一双纤手,在好莱坞被公认为“第一美手”。

  早期华人背景离乡来美国修建太平洋铁路,筑成后各奔东西,但大部分落脚加利福尼亚州自求发展。可是自1882年排华法案通过后,炎黄子孙,倍受歧视与凌辱,加上文化的差异、语言的隔阂,及风俗的迥异,日子难过苦难当。洛杉矶的中国城,就是在这些成群被赶的先民中,自行“筑城”而诞生的。

  原籍广东台山的黄柳霜(ANNA MAY WONG),是1905年生在加州洛杉矶的第三代华裔,家中靠经营洗衣店为生。黄柳霜共有兄弟八人,她排行老二。

  在她上小学的岁月里,正是好莱坞电影制作的开端,看电影成了人们时髦的玩意,小小的黄柳霜姊妹们,一下子就被电影所吸引,黄柳霜常常翘课溜进戏院,也曾为了看电影省下午餐饭钱而生过病。

  当时在默片时代的好莱坞,常常拿挖苦东方人或丑化华人的故事作为拍片的题材,因而也时常到中国城出外景,而且常常就地取材招用华裔临时演员。

  有一天,正好一部叫《红灯笼》的影片在中国城出外景,由当时第一红星纳姬睦娃来饰演一位欧亚混血儿,剧情需要东方脸孔来搭配,才14岁的黄柳霜在毛遂自荐下,轧上龙套一角,从此便在1919年,踏入星光之路。

  在她40余载的电影生涯中,黄柳霜共拍了50余部电影,她也是第一位进入好莱坞闯荡的华裔,在那充满族裔歧视的环境下,同时还得承受家人的极力反对,单刀直入在那有如鲨鱼出没的好莱坞水域里力争上游,历久不衰,若是没有两把刷子,早就像《星海浮沉录》般地消失无踪了。

  她的脍炙人口的作品,有《怒海狂涛》、《小飞侠》、《巴格达之盗》、《皮卡迪礼大街》等,都是当时卖座的电影。

  从默片开始一直到天然彩色,逐步将她推向世界级的明星地位,不折不扣地成了一东方红的艳星。当时黄柳霜的芳踪和动态,也三不五时地出现在北美、欧洲、澳洲、南美,及东南亚、中国、日本的电影杂志上。

  1928年在她姊姊露露陪同下来到欧洲,在她旅欧的3年间,黄柳霜首先在德国拍一部叫SONG的电影。在欧陆也带来了旋风,从英国到荷兰、从西班牙到意大利、从匈牙利到罗马尼亚等,都抢登她的报道。

  德国名摄影家爱德华·史坦钦,也将黄柳霜的写真集,刊登在法国发行全球的vanity fair杂志上,这份杂志在当年上海法租界也可买到。

  欧洲影迷对她的热情反应,也使得美国国内的高级杂志为她保留版面。不久黄柳霜又足踏法国,法国人本来就对中国的丝绸、磁器和建筑有兴趣,这回来了一个有血有肉、风情万种的华裔艳星,因此更造成法国观众对她的爱慕。

  不久黄柳霜来到英伦三岛,并在这里拍摄《皮卡迪利大礼》,她特别喜爱伦敦,深觉人们对她的关心与友善。她的风采与神韵不仅让前来采访的记者为之倾倒,连一般的影迷也因她那股神秘的吸引力,而争先恐后地一睹她的真面目。

  《皮》片巨大的宣传海报悬挂在伦敦各个电影院、餐馆、舞厅及剧院里,同时海报也在亚洲出现,上海也可看到。黄柳霜欧洲之旅,确实造成一连串的“东方效应”,所到之处无不轰动。

  30年代末,25岁的黄柳霜自欧陆返美,片约立刻如雪片般地飞来,就在她尚未办好入关手续之前,片商们已备好合约书并捧着预付的酬劳在关口守候。在纽约上岸后,她先在百老汇演了167场舞台剧,事后又拍成电影,同样造成轰动。黄柳霜此刻的影业事业如日中天,在巅峰上跳跃历久不衰。

  这位小女子爱国又爱乡,1936年春,她终于踏上从未去过的母国土地──上海。当船尚未靠岸前,一群记者坐着舢板抢先访问,当她通关后,不慌不忙地摆出各种pose,任由记者猎取镜头。

  和她前来的洛杉矶记者,也将画面一一纳入镜头,以备返美后在洛杉矶《赫司特时报》发表。到场欢迎黄柳霜的,除了上海电影界外,还有国际学权威顾维钧大使及夫人,和林语堂博士等社会名流。

  在上海期间,她饱览了“东方巴黎”的风光,并和国剧大师梅兰芳共进晚餐。当时的《良友画报》也对她作出一系列的报道。

  黄柳霜数度强调她对母国文化的渴望与敬仰,不时还能将林语堂博士在美国出版的《吾土吾民》朗朗上口。

  可是在另一方面,上海的“狗仔队”对她以往在好莱坞演出伤害华人形象的电影,却作出刻薄的人身攻击,黄柳霜就此作出正面的捍卫,声称若不由她接片,势必由白人演员来饰演,反而更没有机会维护华人起码的形象。

  有的小报对她既没结婚,又无男友,也翻出来炒作。黄柳霜刚刚抵达上海时,虽然媒体的报道颇为负面,但黄柳霜都能耐心对答,迎刃而解,即使那些特别难缠的记者在访问完后,都会要她的签名照。

  另一方面,她能被国剧大师梅兰芳招待,同时又和红遍全国的胡蝶双双同进同出,这也大大的改变了国人对她的态度。

  除了在上海外,黄柳霜也上访北京,在路过南京时,也成了国民政府的正式来宾,北上时她还去了天津的妈祖庙,也登上了山东泰山。当时的《北洋画报》也大幅刊登了她的芳踪。对黄柳霜本人来说,真是一次文化的“寻根之旅”。

  在中国停留9个月的黄柳霜,于同年返回美国,并决定在洛杉矶长住,以便和好莱坞保持关系。

  在《好莱坞派对》这部电影中,她和克拉克盖博对戏,黄柳霜在片中巧用她那婀娜多姿的身材,把她刚从中国带回来的旗袍一件又一件地在影片中展示出来,同时也多了很多对提升中国人形象的对白。

  在30年代期间,由赛珍珠所写的诺贝尔文学奖巨著《大地》,也被改编拍成电影,片中公正地描绘了中国农民的善良与纯朴,因而也改变了美国社会多年对华人的偏见。后来黄柳霜也因此和赛珍珠在公益事业上,彼此合作。

  战后的黄柳霜,随着年华已去,片约大不如前,有段时间她还投入美容事业,成为“中国养生美容”的代言人,她告诉客户,要多看家中所养的金鱼,因为这样可以增加眼球的运动。

  差不多息影5年的黄柳霜,终于在1949年,派拉蒙电影公司又找上门来,为她摄制新片。

  此外,还有电视公司,为她制作《柳霜夫人的画廊》影集,但好景不常,她无法在新来的媒体宠儿――电视里有所斩获。

  人到中年,体力上及情绪上也大不如前,黄柳霜不时在片场向他人讲述以往的风采,同时也对好莱坞总是叫她饰演东方“坏女人”角色而不满。

  还有米高梅未能让她在名片《大地》担任第一女主角,也使得她怨气难消。黄柳霜原本纯真、果敢的形象后面,隐藏了许多忧伤。

  为了不沉沦,她将卡奈基的《正面思考》研读一番。在她演艺事业的晚期,还好不像好莱坞那些过气的明星,走向自我毁灭的路途,尤其是在私人财务管理上,未使她陷入潦倒的窘境。

  她虽然不是特别富有(仍拥有数栋房产),但绝对不需他人的接济,不但如此,她还能把她的弟妹们拉拔成人。到了60年代,黄柳霜还在《花鼓歌》及《苏丝黄的世界》电影拍摄中相继被邀,准备演出。

  人生无常,正当她重返影坛之际,在1961年2月的一个下午,黄柳霜因突发心脏病,而猝逝寓所,享年56岁。死后葬于洛杉矶母亲墓旁,在那光溜溜的花岗岩墓石上,没刻上一个字,好象是一种无言的抗议!

  这位本土华裔影星,从默片时代崛起,历经了好莱坞电影的黄金时代,在对华人歧视和歪曲的岁月里,黄柳霜还能独自冲刺力争上游,心系母国,当可以“奇女子”称之,并令人无限钦佩。

  笔者走访了洛杉矶美华博物馆,看到了黄柳霜小姐的玉照和生平事迹。

  美国历史学教授格理汉·何杰还为这位半世纪前的华裔明星著书立传。她的力战群魔、勇渡好莱坞的黑水沟,为后辈的华裔演员开创了更宽广的戏路,真是功不可没、永垂不朽啊!(来源:北美《世界日报》,作者:李友正)



编辑:田晓容】


·翁诗杰抢先宣布将于30天内召开马华特别代表大会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就绪 领军人物相约“上海见”
·谦虚难敌"抢功"文化 海外华人需练习举双手邀功
·十二个国家和地区踊跃报名参加第十届世界华商会
·两岸三地明星华府联袂演绎“金秋月圆”中秋晚会
·马来西亚霹雳州政府新规:行政议员必须学华文
·外国移民潮活跃意劳工市场 华人女老板多于男性
·美中餐馆售出头彩分红83万 1.7亿巨奖料属华人
·中国驻葡使馆官员走访华人区 赞叹华商发展前景
·弄虚作假警方介入 英国21家华人移民中介受调查
更多>>>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