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报百色消息:据右江日报报道,5月12日至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盛华仁率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赴广西百色市,检查百色市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情况。
立夏刚过,右江河谷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地处右江河谷腹地的百色华侨农场更是果树枝繁叶茂。生活在那里的归侨和侨眷能否享受到《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赋予的权利,他们的生活情况怎样?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此次百色之行关注的重要问题。12日下午,盛华仁一行驱车到地处右江区四塘镇的百色华侨农场第八生产区检查。该生产区是百色华侨农场最早建立的居住点之一,居住着归侨及侨眷313人。职工以承包土地种植甘蔗、芒果、荔枝、龙眼为主。
盛华仁深入到归侨叶松柏、林湘云家中,与他们拉家常,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现年61岁的叶松柏是印尼归侨,1961年回国,全家8口人,大儿子从事汽车运输业,大儿媳当护士,二儿子从事会计工作。进得家来,刚一落座,盛华仁就拉起叶松柏的手,亲切地问他:“你平时种地还是在工厂做工?”叶松柏说:“我原来在农场的一个加工厂工作,现在和老伴都退休了。”“退休了靠什么生活?”盛华仁接着问。“领养老金,两个人加起来一个月2000多元。”叶松柏答道。“2000多块够花吗?”盛华仁又问。叶松柏说:“够。”盛华仁听后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现年56岁的林湘云同样是印尼归侨,现在是一名水电工人。盛华仁一进他家,就打量起房子来。“你住房条件不错嘛,房子多大?是自己买的吗?”他问林湘云。林湘云说:“这套砖瓦房有122平方米,花了3000多元买的。”盛华仁问:“你有养老保险吗?保险金怎么交?”林湘云答道:“有。场里交60%,自己交40%。”“除了工资之外,还有什么收入?”盛华仁又问。“家里还有6亩地,种甘蔗,风调雨顺的年景,能有1万元左右的收入。”林湘云说。盛华仁听后很高兴。
13日上午,百色市委、市政府在百色城举行汇报会。与会人员观看了《千姿百色》和《春风化雨润心田——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纪实》专题片。市长刘正东用“古、少、边、山、穷,红、白、绿、蓝、通”十个字概括介绍了百色的市情、经济社会发展和实施“十一五”规划情况,并代表市政府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汇报百色市贯彻执行《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的情况。
刘正东说,百色市现有归侨3498人,侨眷3894人,归侨和侨眷主要居住在右江河谷4县(区)和靖西、那坡两县,其中,百色华侨农场有归侨722人,侨眷813人,是国家安置印尼、越南归难侨生产生活基地。百色市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及其《实施办法》,把归侨当作市民,让广大归侨侨眷安居百色,发展致富,安居乐业。实施“侨居工程”,改善归侨侨眷居住环境,不断提高归侨侨眷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切实维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确保归侨侨眷在政治上享有参政议政的平等权利,依法享有社会保障权益等;积极鼓励和引导归侨侨眷拓宽就业门路。经过扶持和培训,使263名归侨侨眷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深化改革,使百色华侨农场的经济发展一年上一个大台阶,2005年,全场生产总值达5205万元,比改制前的1998年增长89%。
听取汇报后,盛华仁说,近几年来百色经济发展很快,百色市委、市政府对侨务工作很重视,工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目前,百色的侨务工作发展还不平衡,散居在边境地区的部分归侨侨眷还生活在贫困线下,生活困难。有关部门要采取措施,解决他们的困难。
在谈到如何进一步抓好百色华侨农场下一步的工作时,盛华仁要求,从长远发展的高度考虑,进一步理顺农场管理体制和机制,再接再厉,壮大农场的经济实力,把农场办得更好更活,让职工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归侨侨眷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富。
在百色期间,盛华仁一行还参观了红七军军部旧址和百色起义纪念馆,瞻仰了百色起义革命烈士纪念碑,并向革命烈士敬献了花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