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华人社区 | 中国侨界 | 华商 | 留学生 | 华文教育 | 人物聚焦 | 华侨农场



堵截中华民俗文物外流暗道

2006年05月30日 15:19




贵州“百鸟衣”

  中国民俗竟需跑到国外看

  民俗文物外流令人忧

  民俗文物是一个民族民俗特征的再现,是研究人类学、民族学的“活化石”。保护民俗文物,便保存了对民族文化的记忆。记者最近从文化、海关等部门了解到,由于中国对民俗文物没有明确的界定,现行的法律法规对民俗文物出境也没有专门的限制性规定,从而造成中国大量民俗文物“合法出境”流失境外,尤其是许多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民俗文物为国外人士或机构大量收藏,对中国的文化安全构成危害。

  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副馆长付宁在最近几年的出国活动中特别注意到,在不少国家的博物馆、美术馆和图书馆等机构出现了大量来自中国的民俗文物。比如,在日本茨城县博物馆收藏了许多来自中国内蒙古地区的“牛鼻栓”,数量之多,品种之全,令人吃惊,而此类民俗文物在内蒙古博物馆仅有一二件。在日本大阪的民族学博物馆专设有中国民俗馆,其藏品之丰富甚至超过了中国的任何一个同类博物馆。在法国巴黎,一家私立博物馆收藏了100多件中国苗族服饰,其中极具文物价值的月亮山地区祭祀服“百鸟衣”就有10多套,这个数量比贵州全省文博单位的收藏总量还要多。

  近年来频繁出国的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塔拉也表达了同样的感受与忧虑:在很多国外的博物馆里,来自中国的文物或艺术品往往会占据一个比较显眼的位置,甚至有些民俗文物在国内已十分罕见,但在国外却被大量收藏,因此,国内学者要研究一些中国民俗须到国外去看实物资料,已绝非危言耸听了。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国门敞开,许多青睐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开始涌入中国大量收购民俗文物携带出境。其中包括各种生产生活用具,小到桌椅板凳,大到犁铧等劳动工具;各种岁时用品,如门神、对联、年画、老皇历等;各类传统民间艺术品,如皮影、面具、剪纸、泥人、木雕、石刻等;传统儿童玩具,各地区有特色的建筑构件等。尤其是许多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民俗文物,如蒙古族妇女精美的传统头饰,令外国收藏者趋之若鹜。

  中国民俗文物缘何大量“漂洋过海”

  首先,长期以来,民俗文物的保护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普通群众来说,随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许多传统的旧物件逐渐被当作了“垃圾”随意处理,一旦有人掏钱买,不管是什么人都给。从政府的角度来说,投入不足使国有收藏单位没有能力征集和保护民俗文物,使大量民俗文物流失于民间,为民俗文物出境提供了一个条件。近几年来,随着民间收藏热的急骤升温以及一些媒体对文物的“炒作”,民俗文物价格大幅攀升,国有收藏单位更是只能望“价”兴叹。

  其次,一些文物贩子到处搜刮民俗文物,然后通过文物市场或上门兜售给海外人士,甚至大批走私到境外牟利,直接造成了民俗文物的大量外流。由于文物贩子的冲击,国家文物工作部门征集民俗文物的工作也受到了严重干扰。半月谈记者最近在内蒙古、河北等地的古玩市场看到,大量形色各异的民俗文物成为许多商家支撑门面的“当家”商品,不少外籍游客在此流连忘返,频频选购。

  此外,民俗文物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也是民俗文物流失境外的一个主要原因。民俗文物有其特殊性:有的虽然年代很久远,但至今还在被使用,还有一些民俗文物又具有民间工艺品、民族用品的性质。以上特殊性导致民俗文物是工艺品、生活用品、生产用具还是文物,难以界定。尤其是对民俗文物的界定及出境,中国现有法律法规尚未做出规定。因而,大量民俗文物可在中国海关顺利出境。

  阻止民俗文物外流人人有责

  民俗文物是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活化石”。保护民俗文物,便保存了对我们特色民族文化的记忆。民俗文物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文化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我们现在着手保护民俗文物已经有点晚了,但是只要动手就还有希望。”一位文物专家恳切地说。

  如何应对中国民俗文物大量外流?有关人士建议,一方面要加强民俗文物的抢救征集工作,要安排一些专项抢救经费,尤其是对一些文物价值较大、独具民族特色、濒临失传的民俗文物要加大抢救力度,并要支持和鼓励建设一批国营和民营的民俗博物馆;另一方面要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对民俗文物的界定、保护措施等做出明确规定,使民俗文物的保存、流通、征集等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尤其要严格控制一些珍贵民俗文物的出境。

  文物专家认为,保护民俗文物也是全体公民的责任。比如,作为一名普通公民,要“善待”家中被“淘汰”的“老家什”,若家中不具备保管条件,可将其赠、卖给文物收藏单位。还有,作为收藏爱好者一定要守法爱国,莫将珍贵民俗文物作为谋“外币”的商品。 (来源/《半月谈》,作者/柴海亮、刘晓莉、朱峰)



编辑:候冬华】


·翁诗杰抢先宣布将于30天内召开马华特别代表大会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就绪 领军人物相约“上海见”
·谦虚难敌"抢功"文化 海外华人需练习举双手邀功
·十二个国家和地区踊跃报名参加第十届世界华商会
·两岸三地明星华府联袂演绎“金秋月圆”中秋晚会
·马来西亚霹雳州政府新规:行政议员必须学华文
·外国移民潮活跃意劳工市场 华人女老板多于男性
·美中餐馆售出头彩分红83万 1.7亿巨奖料属华人
·中国驻葡使馆官员走访华人区 赞叹华商发展前景
·弄虚作假警方介入 英国21家华人移民中介受调查
更多>>>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