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报北京消息:6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盛华仁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关于检查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实施情况报告时说,中国各级政府针对安置归侨农林场存在的实际困难,在财政上给予了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据新华网报道,从上世纪50年代起,为妥善安置回国定居的归难侨,中国分别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建立了84个国营华侨农场,集中安置归难侨约24万人;同时在近200个国有农林场,分别安置了9万多归难侨。
从2001年起,财政每年拨发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定额补助8990万元;截至2005年,中央财政共安排7.6亿元用于84个华侨农场基础设施建设。国家还减免了华侨农场金融机构债务16.41亿元。报告指出,这些措施已“有效缓解了”华侨农场的生产生活困难。
他说,各级政府贯彻侨务政策,尊重归侨侨眷,从政治、经济、教育、就业、救济等方面坚持一视同仁。从1991年以来,当选历届全国和省级人大代表的归侨侨眷达640多人次,担任全国和省级政协委员的归侨侨眷900多人次。
中国目前有3000多万归侨侨眷散布生活在国内广大城乡。
盛华仁说,侨务法律的事实和侨务政策的落实,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他说,在一些地处边远和山区的华侨农场,自然条件差,交通、供电、饮水、治病都比较困难。不少归侨仍然居住在简陋破旧的危房中。这些危房年久失修,透风漏雨,影响了归难侨的正常居住。
他说,解决华侨农场问题,要在今明两年内全部清偿拖欠归难侨职工的工资、退休金、医药费和社保缴费。另外,归难侨生产生活中的若干重大难题,如改造危房、土地权益维护,基础设施建设,债务处理,以及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都亟待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