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华人社区 | 中国侨界 | 华商 | 留学生 | 华文教育 | 人物聚焦 | 华侨农场



浙江丽水通济堰前景不妙(图)

2006年08月07日 16:35




  通济堰,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碧湖镇堰头村边,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通济堰首创拱坝形式,在我国水利史和力学原理应用上,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1962年,它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2001年,它又被列为国家级文保单位。

  通济堰完全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石头大坝、水流湍急、两岸卵石堆积——我们是以都江堰的形象来想象它了。而通济堰,它是一座江南的“堰”,秀美而平和。

  通济堰隐身在两岸茂竹修林的青山之间,一条呈拱型的石桥把松荫溪隔成有明显落差的上下两段,上游的一潭碧水“哗哗”地通过堰区,除了鸟鸣,一切静谧。

  为了一座堰 修了一本志

  通济堰大坝首创了拱坝形式,这在古代堰坝中是罕见的,现存的多为直形坝。拱坝较直坝加长了坝体,相应地降低了大坝的单宽流量,减少了水流对堰坝单位宽度的冲击力,从而使其具有较强的抗洪峰能力;其次,拱坝改变了水流方向,使溪水沿拱坝圆心方向泄流,并相互消长,减轻了对堰坝护坡、溪岸的破坏;拱坝与排砂闸共同作用形成螺旋流,能排去通济闸前的淤沙。

  通济堰坝露出水面的部分仅一二尺左右,似貌不惊人,但它的底部工程则是浩大的,拱坝截流时也颇费了番功夫。大坝最初为木筱结构,南宋年间改为石坝。1954年维修大坝时,发现坝底的卵石层上铺有两层巨松(水底松木不易腐烂),现代称之为“眠牛”,可大大均衡坝身的重量,稳固坝体。

  碧湖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落差20米,通济堰即根据这样的地理形势营造,从而基本实现了自流灌溉,不需再靠外力支援。通济堰每天能拦入堰渠20多万立方米的水量,干渠长22.5公里,分为上中下三源灌区。干渠分凿出支渠48条,支渠再分凿出毛渠321条,并在堰渠上建有大小概闸72座,各渠边又有众多的湖塘储蓄(像长藤结瓜般),以备旱时不足,形成以引灌为主,储、泄兼顾的竹枝状水利网,完全符合现代水利工程多级水利网分派布置。

  由于通济堰在堰坝形制、生产生活上的重要性,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时,首次汇编宋元明历代有关通济堰的碑记,辑成《通济堰志》,后在清代乾隆、道光、同治年间又三次重修增补。通常说来,志书或为府治记史或为名人作传,而像这样为一个地方性的水利工程专门修志成书,在我国志书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1]  [2]  [下一页]



编辑:候冬华】


·翁诗杰抢先宣布将于30天内召开马华特别代表大会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就绪 领军人物相约“上海见”
·谦虚难敌"抢功"文化 海外华人需练习举双手邀功
·十二个国家和地区踊跃报名参加第十届世界华商会
·两岸三地明星华府联袂演绎“金秋月圆”中秋晚会
·马来西亚霹雳州政府新规:行政议员必须学华文
·外国移民潮活跃意劳工市场 华人女老板多于男性
·美中餐馆售出头彩分红83万 1.7亿巨奖料属华人
·中国驻葡使馆官员走访华人区 赞叹华商发展前景
·弄虚作假警方介入 英国21家华人移民中介受调查
更多>>>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