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建华 温键键
刘亮华辗转来到好莱坞拜访李小龙。这是李小龙接待的第一位远涉重洋,前来诚聘他的港台制片商,他心理自然感到很舒服。受到感动的李小龙,口头答应了为“嘉禾”拍两部影片,并接受“嘉禾”给出的每部7500元美金的片酬,这按照好莱坞的标准是很低的,但按照香港的标准却是很高了,尤其是对“嘉禾”这样的小公司来说,李小龙认为他们是花了血本的。
刘亮华到美国拜访李小龙的事虽然是在暗中进行,但不久便大白于天下。这时邹文怀紧张了一阵子,他担心邵逸夫这时会来插一杠子,但是,邵逸夫并没有这样做,他不想参加这种“逐李”的游戏,他认为这样一来,会把这个本来就很傲气的李小龙捧到天上去。再说他“邵氏”并不是没有人,这么强大的演员“卡士”,难道就缺他一个李小龙不成?就是这样的想法,让邵逸夫后来追悔莫及。
邹文怀的剧本通过航空飞到李小龙手中。这就是后来轰动一时的《唐山大兄》。这个本子由罗维和倪匡联合完成,倪匡拉出初稿,罗维进行电影技巧处理。倪匡是香港大师级的武侠小说名家,他与金庸、梁羽生并称香港武侠小说“三剑客”。李小龙平时喜读武侠小说,对倪匡自然不陌生,马上给邹回话,答应任主角并同意签约。
该片只用60天拍完,导演是“嘉禾”门下的罗维。封镜后,李小龙去了一趟美国。1971年10月,李小龙带着妻子莲达飞赴香港,出席《唐山大兄》首映式。这一夜,可说是李小龙一生当中最辉煌的一夜。他在美国多年的失意和屈辱,都在这一夜观众的狂欢中一扫而光。《唐山大兄》上映不到三个星期,就大破港片纪录,在香港一地就赚了350万港币。
该片不仅在香港走俏,在台湾、澳门、新加坡也一路畅通,就连在对中国文化、中国功夫非常陌生的罗马、贝鲁特、悉尼、布宣诺斯艾利斯等外国大都市,《唐山大兄》也受到热烈的欢迎。
继《唐山大兄》之后,李小龙又为“嘉禾”主演了《精武门》。编剧仍是倪匡和罗维。该片的打斗场面比《唐》片更精彩,体现了李小龙个人的风格、第一次在影片中展示李小龙的“绝技”——双节棍。
《精武门》的上映,可谓“战况空前”。最初两星期的票房收入,就达到了400万港币,比《唐山大兄》19天的收入还高出50多万。香港报纸在显著位置用大标题报道了这一新闻。有记者说:“这些影迷简直就疯了!”
《精武门》在新加坡上映时,门票时时告罄,炒票的“黄牛党”大发其财,把15元一张的票炒到27元一张。首映场后,成千上万的影迷涌向电影院,造成严重的交通阻塞。在菲律宾,《精武门》连映6个月,久战不衰,打破了当地所有影片的纪录。
在美国,所有唐人街的影院都上映《精武门》,在白人居住区也颇受欢迎。《精武门》和《唐山大兄》两片,卖下了600万美元的票房收入。
就连在日本也大行其道——虽然这是一部反日情绪很浓的影片,影片中几位参演的日本空手道高手,无一不是中国人李小龙手下的败将,但日本人照看不误。
《精武门》上市后如此轰动,实在让邵逸夫遗憾终生。接下来,李小龙的影片一部比一部走俏,一部比一部卖座,创造了一个电影界的神话。1973年7月20日晚,年仅32岁的李小龙不幸英年早逝。他从香港影星丁佩小姐的闺房被送往伊莉莎白医院,结果抢救无效,一代巨星殒落了。李小龙生前死后,一直绯闻不断。“邵氏”想亡羊补牢,利用李小龙与丁佩的暖昧关系,拍了一部《李小龙与我》的影片到日本去卖钱,并亲自陪同丁佩到日本去宣传,结果效果不佳。日本影迷喜欢的不是丁佩,而是喜欢与李小龙关系密切的苗可秀。
为了夺回失去了江山,邵逸夫再一次重用好马回头重入“邵氏”的大导演李翰祥。李翰祥出奇制胜的杀手锏是《大军阀》。《大军阀》一面市,果然捷报频传,轰动了香港。影片的风格迎合大众的口味,诙谐幽默,史无前例,扮演韩复榘的男主角许冠文的表演活灵活现。这部影片的票房收入突破了400万元大关。
《大军阀》一片,不仅在1973年的亚洲影展上,获得“幽默滑稽片导演奖”,而且让许冠文脱颖而出,成为香港影坛“黑马”,新一代的“天皇巨星”。“邵氏”由此又可转危为安,在香港影坛扬眉吐气了。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无论是李翰祥的重返,张彻的加盟,还是方逸华的“执政”,都难以让“邵氏”电影业葆有全盛期的辉煌。这种挑战就是来自电视业的冲击和威胁。邵逸夫冷静地审时度势,开始新的选择。于是,“邵氏”公司便出现了多元发展的新格局。
邵逸夫的第一个举措,就是大幅度减少电影制片量,集中购买戏院。戏院到手后,再租给独立制片公司。他说:“电影的成本甚高,目前演员身价动辄数百万港元,拍片的赌博性大,任何投资都要看收支平衡。”他以2400万元首先收购文华戏院。又一鼓作气,以1700万元,购买了翡翠和明珠两间戏院。
1979年,邵逸夫不惜巨资,兴建碧丽宫戏院,其豪华富丽的程度,实在是开香港戏院之先河。开业后,观众趋之若鹜,生意兴隆。之后,邵逸夫又看中房地产业,清水湾影城那么大的一方地皮,如今可成了他的摇钱树。1987年,“邵氏”停止了电影制作,正式告别影坛。
邵逸夫淡出影坛之后,一方面从事物业,另一方面则向新崛起的电视业进军。1980年,一个天赐良机,让邵逸夫顺理成章接替了猝然去世的利孝和,成为新一任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即无线电视)及其子公司电视企业有限公司(TVB)董事局主席,从而掌管了香港电视业大权,成为香港电视业的又一位新霸主。
香港娱乐业重头戏电视业竞争甚为激烈,作为无线主席的邵逸夫除了狠抓收视率外,还扩展TVB的业务范围,出版刊物(博益集团)、办唱片公司及零售店、旅游服务等,广开财路,多元发展。但是,邵逸夫的主要精力还是在“无线”——无线、亚视的“大火拼”,永远是邵逸夫一段辉煌的历程,也是香港娱乐业一段五彩纷呈现的历史。
无线有一个保留节目,就是《欢乐今宵》,这是一个大型歌舞节目,播映时间由晚上10点35分到11点20分,长达45分钟。这个节目从以来,收视率相当高,广告效益也很可观。亚视多次推出新招,想夺回观众,结果总是强攻不下。周梁怡入主亚视后,便组织“第三度剧场”,专演警匪斗智、激战的剧目,欲以紧张刺激的“火药味”、“血腥味”来干扰观众视听,吸引和分散观众对无线《欢乐今宵》的注意力。
1988年,两台因转播汉城“奥运”一事,最后竟闹到法庭。最初,亚视抢先一步,和“奥运传讯”机构签约,以200万美元获得专利独播权,同时以港币200万元为酬,重金礼聘香港金版司仪何守信签约当奥运转播节目主持人。
无线董事长邵逸夫立即约晤何守信,殷勤相待,软语劝解,最后无偿地付给何守信350万港币,让他不要过于忙碌,过一段清闲日子。何守信含笑收下邵老板的一片心意,立即到“奥运传讯”机构解除同亚视的合约。亚视见报后,大动肝火,“奥讯”机构还扬言要控告何守信毁约。何守信变成“没守信”,电视观众为此哑然失笑。据香港专栏作家金峰先生撰文报道,无线以招拆招的策略确实厉害,一招拆完,再拆一招,化有形于无形,以消除亚视的影响。无线的“第二招”是解除亚视的独播权。无线先向政府有关当局申诉和申请,要求与亚视同播奥运,并且入诉法院,要求得到公正解决。无线的这一要求既合乎观众要求,又合乎法理观念。最后结果是法院判决两台同播。
后来,亚视先后从无线“挖”去的“角儿”有沈殿霞、郑少秋、卢海鹏、林建明、李香琴、谭炳文、任达华、黄日华、刘丹、秦沛、高雄、贾思乐、麦丽红、何美婷、梁思浩、陈玉莲、李丽蕊、麦浩文、狄宝娜·摩亚、戚美珍等人,使其士气大振。
面对亚视的“银弹”政策,无线人心浮动,而六叔邵逸夫并未惊慌失措,他果断地使出两招:一曰“挖”,二曰“捧”。“挖”者,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大挥银锄向亚视挖去。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期间,亚视女演员顾纪筠因在汉城采访中表现出色,受到香港传媒及观众的好评,于是,无线高层趁赴汉城慰问本台采访队之机,约请顾纪筠见面,力邀其“弃暗投明”,一时间成为香港娱乐界的新闻。继此之后,无线也成功地从亚视方面,挖来王伟、梁舜燕、文雪儿、余安安、吴刚、罗乐林、陈奕诗等人。连亚视的节目总监李光熊,后来也成了无线的麾下之臣。
除了“挖”之外,邵老板的“捧”也是一手绝招。当年在“邵氏”,他一手捧红了多少名不见经传的影星,使他的“邵氏”影城群星灿烂;如今在无线,他又力捧新人。邵逸夫认为,走了老角,可捧新角,不但无线“卡士”不倒,香港演艺圈后继有人,这可是一举两得。
为造就新一代歌星和影视名星,无线举办了一个长寿音乐节目《劲歌金曲》,这个节目每天都有节目预告和宣传,并在入夜时分播出,激发了歌星和歌迷的极大兴趣。《劲歌金曲》每年度进行年度竞选,年选后还隆重地举行“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并作为重头节目在电视播映。1991年度,选出的最受欢迎男歌手是刘德华,最受欢迎的女歌手是叶倩文,最受欢迎的国语歌曲金奖林忆莲,最受欢迎的新人奖——刘锡明、黎明、刘小慧。除了金奖还设有银奖、铜奖,另外还有最佳歌词奖、监制奖、编曲奖、最佳音乐录影带奖等等。
无线的许多歌星,都是通过这种比赛发掘出来的,经过进一步的培训,使其成为“巨星级”歌星。徐小凤、汪明荃、沈殿霞、罗文、郑少秋、谭咏麟、许冠杰、钟镇涛、林子祥、叶倩文、梅艳芳、张国荣、刘德华、夏韶声、李克勤、黎明、张学友、麦洁文、邝美云、吕方、杜德伟、林忆莲、李美凤、陈慧娴、陈松龄、许志安、郑秀文、郭富城等人,都是出自无线或走红于无线。
为把某些歌星培养成歌星或歌影视三栖的佼佼者,无线还特地为他们“度身”而炮制剧本,让其演唱剧集中的主题歌或其他歌曲,使这些艺员既歌且演,相得益彰。从而使其中的一大批人,成为歌迷、影迷、视迷们崇拜的偶像。
1973年,无线承办“香港小姐”的竞选活动,此后每年一届,从未间断,这对无线来说,实是一大盛事。每到这时,电视台现场直播,观看的市民至少有九成以上,无线的收视率达到了极致。
1985年,亚视亮出“亚洲小姐选美”的巨幌,与无线的“香港小姐选美”对决,从此,香港选美又成了一种龙争虎斗的新招式。到周梁淑怡出任亚视行政总裁之后,亚视的选美便进入正常化,声势逐年浩大。时至今日,“亚姐”与“港姐”几乎是平分秋色,难分伯仲。既便是入围的美女,也同样是身价百倍,除了不菲的奖金外,还可由此而走上终南捷径,或进入演艺圈做明星,或谋取一份令人垂涎的好职业,或嫁上一位嗜美的阔少阔佬,从此金屋藏娇,享尽人间富贵。
两台之间的剧集对抗,从邱德根主政亚视之前,原来是无线的一统天下。待到邱德根主政,便开始了无线与亚视的这种新的竞争。邱德根主政亚视后,聘请了李兆熊为亚视总监,徐小明任助理节目经理。电视剧的制作由李、徐二人全面负责。李兆熊是出色的制片人,徐小明是名导演,于是,两人发挥己之所长,相继推出《霍元甲》、《陈真》、《武则天》等电视剧,一时风靡港台、东南亚及内地,分得无线一杯羹。
两台除自制剧集外,还斥巨资收购剧集。这方面,六叔可谓老谋深算,棋高一着。1993年,邵逸夫亲自“钦点”被人视为老套陈旧的台湾长篇剧集《包青天》,并安排在无线黄金时间播出。当时,许多人对该剧的收视率都持怀疑态度,认为六叔真是老糊涂了,这样的“正剧”,在港岛哪有市场?岂料《包青天》一出笼,一炮走红,反映热烈,收视率节节上升。
亚视一见,迅速作出反应,“趁火打劫”,也在黄金时间播放《包青天》,于是,弹丸之地的香港打开了一场“双包电视大战”,刹时间热闹非凡。更没有想到的是,“《包青天》热”马上波及内地,内地10多家电视台也同时猛播《包青天》。
在邵逸夫执掌无线之后的这些年来,港岛荧屏,真可谓烽火连天,狼烟四起,好戏连连。面对亚视接二连三的强攻,无线电视在香港的霸主地位最终还是处于领先地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