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建 明 郭 丹 摄影/王南海
2006年6月18日晚上,北京音乐厅的帷幕徐徐拉开,吴碧霞似六月碧荷、似六月朝霞照亮舞台。这位身材不高、有着洋娃娃般圆脸、眼睛比月亮还明亮的她,征服了千余名陶醉在她美妙歌声里的观众。一曲委婉清晰、俏丽动人的《槐花几时开》开场,鸦雀无声中,千余双眼睛从曼妙的歌声中看到了“穿花蝴蝶深深现,点水蜻蜓款款飞”的音乐与诗画的融合;《今年梅花开》则有“一枝春雪冻梅花,满身香雾簇朝霞”的奔放流利、舒卷怡然,仿佛歌声就是刚啄开树干外壳的初绽花蕾,苏醒的生命在咋暖还寒的风声中对着阳光雨露抒情;《春江花月夜》、《红楼梦》则沉浸在“西阳影堕仍浮水,南曲声低屡变腔”的余音缠绵之中不能自拔。特别是2000年11月第一届中国国际声乐比赛获第一名的一曲《枫桥夜泊》,仿佛一幅淡雅平和、露滴花瓣、燕儿衔泥的水墨画冉冉升起在眼前。
今晚,最幸福、最自豪的是碧霞的父母和她的老师。当碧霞谢了六次幕还不能平息全场雷声轰鸣般掌声的时候,两位老人热泪盈眶了。当碧霞和着观众掌声的节奏将鲜花送给观众席上父母时,碧霞流泪了。当碧霞的父母将鲜花转送给金铁霖、邹文琴、郭淑珍老师时,老师们流泪了。可以说,东方的音乐森林,长出碧霞这棵大树。如果说,一个奖就是树上的一个果实,碧霞深深感激浇水施肥的园丁们。当天是“父亲节”,碧霞对观众、对父母,仿佛对整个世界说,感谢启蒙她走入音乐殿堂的父母亲。在谢幕的掌声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从掌声沸腾的观众席走上舞台,握着碧霞的手真挚地说:“碧霞是与生俱来的、天生的纯真,你的气质里、眼神、笑容里都透露着孩子般的纯真,将来有一天无论你当多大的艺术家,这份纯真千万不要丢掉。”碧霞倾听着,依然是一脸孩子般的笑容。
东西方演唱的融合,也充满风雨的冒险,但她成功了。作为中国声乐界第一个民声和美声兼容的双主科研究生,中国第一位巡演东西方举办30场音乐会的“夜莺”,碧霞身上那种湘女多情的“情”,全都释放在音乐上,辣妹子辣的“辣”儿也洋洋泼洒在音乐上
吴碧霞先后师从邹文琴、金铁霖和郭淑珍教授,获硕士学位,是中国声乐界第一个民声和美声兼融的双主科研究生。中国声乐教育重量级专家的恩泽,让她解开了声乐领域的一道“哥德巴赫猜想”,成为中国唯一在国内民族声乐获得大奖又在国际上获美声大奖的歌唱家。多年来,她在系统的声乐训练和大量声乐作品的探索中不断更新、升华,并以她过人的天赋和持之以恒的刻苦追求,掌握了演唱中国声乐作品与国外声乐作品两种不同风格的声乐演唱方法,是中国首位在中国民族唱法和西洋美声唱法集于一身并获得最高国际奖项的歌唱家。
由于她创新一举成功,备受音乐界和媒体的关注,被媒体称为“吴碧霞现象”。歌剧艺术表演上她也是另辟新风。歌唱家除了要有动听的嗓音,还得有一定的表演技巧。这对中国人来说是比较难的,中国人讲究含蓄、内敛,要演唱西方歌剧往往是在演唱技巧上达到了,但缺少表演的神韵,碧霞却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她演唱时将内心的感受洋溢在面部神情和肢体语言上,尤其是一双传神的眼睛能准确地到达每一个音符。声音自然,毫不做作,像一股清泉涌出,高音清脆响亮。吴碧霞的演唱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她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她演唱《弄臣》、《霍夫曼的故事》、《夜莺》等颇具难度的歌剧咏叹调时,高音甜美圆润,字正腔圆,眉目传情,手眼身法步准确表达每个细节。在民族与美声的音乐大海中,她自如地抛出一条弧线,就像山东威海的黄海与渤海交界处,一望无际的大海中,两种颜色的海水泾渭分明又相互交融。
得到和付出,在她身上是如此地公正。除了音乐以外,碧霞几乎没有其他休闲。她看的书、她看的碟、她听的歌,都跟音乐有关,东方的、西方的。而时光老人也很厚待她,不断给她以新的惊喜。1998年,美国马里兰大学声乐系教授卡门到中国音乐学院讲学,碧霞争取到了8分钟的一个演唱机会,当卡门先生听完了她的《茶花女》咏叹调以后,竟兴奋地上台抱着她转了三圈,说:“你到美国来学习吧,你天生就应该唱歌剧,我们将为你提供全额奖学金。”此情此境,让当时在场的所有老师和学生都激动地流泪了。
碧霞的血液里流淌的都是七彩的音符,她有两双夜莺的翅膀,东方的、西方的。她是目前东西方乐坛第一位同时兼吃“鱼”和“熊掌”的“美食家”,她将美妙的歌声传播到世界各地,让世界翘首瞩目中国——吴碧霞
碧霞经常参加中国内地、台湾、香港等地区及欧洲、东南亚等国家的重大演出交流活动。并与国内、国际的艺术家们共同参与了众多国际演出活动,如2001年受国际声乐组委会和西班牙国家广播电视台邀请赴马德里参加了GalaLirica音乐节。2001年12月应国际声乐组委会和西班牙ARRIAGA歌剧院的邀请成功出演了威尔第的歌剧《弄臣》中的女主角吉尔达。2002年受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邀请出演大型清唱剧《马可波罗与布鲁汗公主》中的布鲁汗公主,2003年在北京国际音乐节上出演了郭文景的歌剧《狂人日记》和《夜宴》。2004年在慕尼黑国际双年歌剧节上首演了瞿小松的歌剧《试妻》中的扇坟女和田氏,2005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首演陈其刚作品《一个法国女人梦》,2006年新加坡华人艺术节等。还多次与中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波兰、俄罗斯、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十家国际国内的职业乐团合作演出。2003至2004年进行亚洲地区个人独唱音乐会巡回演出,2006年中国巡演,每到一处,均是音乐和鲜花、音乐和掌声相互交融,美不胜收的激动人心。
吴碧霞是目前东西方第一位同时兼吃“鱼”和“熊掌”的“美食家”,第一位将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声乐艺术演唱方式在同一台音乐会让不同国籍观众倾倒的中西合璧的“夜莺”。2001年,个子不高的碧霞,却让世界惊讶地看着她,站在了西班牙的国际声乐大赛的奖坛上高举着代表“中国第一”的奖杯。而没听懂西班牙语的她,开始只是平静地面对以为是一般的奖,当获得男声一等奖的韩国歌唱家告诉她“你是一等奖”时,她竟不敢相信地说:“没想到,真没想到呵!”目前,还没有哪一位30来岁的歌唱家在世界音乐的殿堂获得如此殊荣,碧霞1993年获得中国音协和文化部主办的全国声乐比赛银奖。1996年获文化部“96全国声乐比赛”民族唱法一等奖、1997年获“国际青年艺术节”金奖、2000年获第一届“中国国际声乐比赛”第一名和最佳中国作品演唱奖、2000年获第八届“西班牙毕尔巴鄂国际声乐比赛”第一名、2001年荣获第四届“波兰玛纽什科国际声乐比赛”第二名并同时获得最佳女高音和最受观众欢迎的歌唱家两项特别奖、2002年获堪称音乐界“奥林匹克”,世界最大音乐赛事之一的第十二届“柴可夫斯基国际声乐比赛”第二名。还曾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北京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
自2000年至今,碧霞一直风尘仆仆地穿梭在国内外的音乐殿堂。“山高人为峰”、小个子的湘妹子竟然跋涉到了乐坛的山巅、30场个人独唱音乐会,场场爆满、座无虚席,经常还有买不到票而环绕在音乐厅旁边、待演出结束后等待碧霞签字的音乐爱好者。近年来她出版了7张个人专辑,并获得第四届中国金唱片奖、中国金碟奖、中国轻音乐学会最佳美声专辑及最佳民族歌专辑奖。她撰写的声乐论文《论“鱼”和“熊掌”能否“兼得”——中外作品演唱的歌唱观念和思维方法》在音乐界平静的池塘吹涌一波波浪花。
碧霞带着困惑和问题开始歌唱实践。在学习初期,她刻意同时选修与外国古典艺术歌曲反差极大的河北梆子,两门科目都当代主课一样的学习,而检验的标准是在每次分别回课让两位指导教师都能满意。这一实验性的学业完成得非常顺利,结果是她找到了第一个答案:中西方的声乐艺术的确有很大差异,但一个人的歌唱机能完全具有足够的张力,最重要的是从主观上必须具有开放的歌唱观念和灵活的思维方式。碧霞经常演唱中国原生态民歌,力求在张嘴发音之前,心里已先听到具有准确音色、力度、弹性表现的声音效果。她认为,用真情实感来演唱是一种观念,至于具体用法及分寸的掌握,决定权在自己。对每一首作品的演唱,都要深刻理解作品背后的人文环境。她试图在俄罗斯艺术歌曲《夜莺》的花腔部分配合眼神和动作来表现夜莺的灵巧轻盈。虽然这样的表演方式也引来许多负面意见,但出身戏曲家庭的她深知“手、眼、身、法、步”是中国戏曲表演中十分强调的功夫,而学习演唱外国音乐作品的目的并非为了把自己变成外国人。即使在音乐学院接受了大量的西方音乐文化教育,在音乐创作和表演中仍旧自然地含有中国民族的音乐风格和精神气质。因而,西班牙媒体称她的演唱为“天上传来的声音”,俄罗斯媒体称她是“来自东方的声音天使”。而国内音乐圈内的同仁则亲切地叫她“中西合璧的夜莺——碧霞!”。
碧霞带着天真喜悦的神情,给我们讲述昨天的故事。音乐给了她其乐无穷的快乐。父母的启蒙给了她无尽的财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在东西方音乐史册上,如今,又增添一位湖南籍吴碧霞这个名字。碧霞1965年出生在湖南常德这个美丽的鱼米之乡。碧霞几乎是在呀呀学语的时候,就喜欢跟父母哼哼唱唱,至今,父母还珍藏着她三岁时唱歌的录音。1986年,湖南常德电视台让一个12岁的小姑娘的名字家喻户晓,吴碧霞的名字和《木鱼石的传说》如春雷贯耳震撼了湖南观众。2006年的7月6日,吴碧霞应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我爱世界杯”节目,一首《春之声圆舞曲》,将音乐与足球的完美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在接下来的访谈中,她回顾在德国举办的音乐会,德国观众对她音乐的痴迷与对足球的狂热同样令人难以忘怀。吴碧霞带着天真喜悦的神情,一直笑着给我们讲述她昨天的故事——
我第一次上电视一点不怯场,一方面可能是与生俱来的热爱舞台、热爱音乐,另一方面就是在家里父母给我灌输的“要唱就好好唱,要唱就认认真真地唱,就像在舞台上一样”,因为我从小就见过我父亲演戏,从小就知道舞台什么样,知道舞台的崇高,我崇拜舞台。所以无论在家里,走在路上,或是在病房里看病人,或者是在亲戚朋友家里,只要我唱歌,无论是三两人,还是一群人,我都会以同样的态度,认认真真地像在舞台上一样演唱,我觉得这样一种不择场地的艺术理念的灌输,从小就培养了我对舞台喜爱、自由、宽松的情怀。十二岁我随湖南省少儿艺术团到北京参加国际六一儿童节演出,在民族文化宫演出,当时王昆老师还坐在台上看,我当时唱了一首《木鱼石的传说》,台下观众连续鼓了十二次掌,我快乐极了,哈哈大笑起来,根本忘了是在舞台上。
我童年学习音乐,不是父母拿鞭子抽出来的。我从未感觉到枯燥,更从未感觉到厌恶,也从未感觉到练习是辛苦的。我只觉得唱歌是我最大的快乐,我童年到小学、初中没有其他业余生活,就是唱歌。我太爱唱歌了,非常愉悦。在我童年刚刚对音乐有种浓烈的爱好时,父母就教会了我审美,告诉我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为什么好。所以我觉得在这种追求美的过程中其乐无穷,它可以没有尽头,不断超越,所以其乐无穷。我从小观察我父亲,他看电视时,模仿电视里人物的表情、对白,很认真。我对这事感触很深,父亲多敬业啊,这影响了我一生!考入音乐学院后,我特意让自己去观察生活。走路时,我很愿意坐公共汽车、坐地铁,这是很好的舞台,观察人们的各种表情。这也是一种积累,把它记在心上,我想将来都是创作的源泉。
碧霞的今天和昨天是幸福的、辛苦的,而她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2006年,是碧霞承前启后跨越新驿站的一年,在她国内外巡演30场的个人音乐会后,将于7月22日在香港演出,10月又将前往美国访问。她太阳般灿烂的笑容,她月亮般明亮的眼睛,她夜莺般的天籁之音,让中国和世界在美好的音乐中和谐交融。她的歌声征服了世界,她的歌声让世界记住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