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治污进展缓慢成果脆弱 期待全面加速
华声报讯(综合报道):据中国新闻社报道,中国国家环保总局近日公布的一组数据表明,中国治污“重点战役”进展缓慢。 据从国家环保总局获得消息说,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进展迟缓。在治污项目建设方面,截至去年底,国家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安排的1534个治污项目中,目前仍有700多个没有动工,占项目总数的一半。 在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方面,淮河、海河和辽河流域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仅分别完成应削减任务的25%、20%和20%,而氨氮排放总量基本未削减,一些省份甚至还有增加。 在污染防治投资完成情况方面,不少省份的落实情况很不理想。其中淮河流域的安徽省、海河流域的河北省和山西省、辽河流域的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仅完成总投资的20%左右。 二氧化硫和酸雨污染的控制形式同样不容乐观。2003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上升到2220万吨左右,比上年增加290多万吨。除经济增长、能源需求超出预计外,污染治理项目进展缓慢也是重要原因。截至去年底,“十五”计划安排的279个重点二氧化硫治理项目中共建成61个,仅占总项目数的22%。超过一半的项目尚未开工。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提出了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污染防治思路,确定了一批污染防治的重点地区。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地区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环境污染突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地区人口约占全国的62%,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75%,在全国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据了解,在距2005年只剩一年半的时间里,这些重点流域区域本应在“十五”期间完成的污染防治项目还有一半工程尚未动工,投资完成率只有30%,数百亿元治污资金没有着落。 另据报道,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在5月9日于无锡举行的全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现场会上说,“三河”(淮河、海河和辽河)流域仍有超过50%的国控断面水质达不到“十五”计划要求;全国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成果相当脆弱。 解振华在谈到水环境质量状况时说,太湖、巢湖、滇池流域有机污染及富营养化程度有所减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水质达标率为50%。三峡库区及其上游26个国控断面中,二类、三类和四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65%、12%和23%。渤海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比例较2001年增加了12%,赤潮发生频次和面积有所减少。 但他指出,“三河”流域仍有超过50%的国控断面水质达不到“十五”计划要求,其中,海河流域的山东与河北、河南与山东跨省界断面,淮河流域的河南、安徽跨省界断面,辽河流域的吉林、辽宁跨省界断面水污染仍相当严重。滇池草海水质仍为劣V类;巢湖的总磷和总氮等污染指标仍然很高;三峡库区部分支流水质呈恶化趋势,今春有7条次支流发生了水华;部分流域生态用水没有保障,海河、辽河流域水生态严重失调,其中内蒙古的西辽河已连续五年断流。 他在谈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状况时说,2003与2002年相比,是“十五”以来污染物排放量削减幅度最大的一年。但排放的绝对量仍然很大,远远超过环境承载能力。 据悉,2003年下半年,国家环保总局会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重点流域“十五”计划执行情况进行了评估。解振华认为,从评估情况看,尽管治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治理成果还相当脆弱。 解振华表示,中国将采取多项措施,加快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进度,确保“十五”环境保护目标实现。 他说,完成重点流域“十五”水污染治理任务,关键是按期完成计划内治理项目建设和运营。今明两年,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项目要全面开工,排污总量要按计划削减,水环境质量要力争达到规划要求。 他认为,产业结构不合理、污染排放强度高、结构性污染严重是重点流域环境问题的突出特点。他说,要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尽早从根本上解决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带来的污染问题。 他指出,流域治理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协调上游、中游和下游的关系;协调河流、湖泊和海洋污染治理;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协调工程措施和生态修复。 他说,“十五”规划考虑了流域治理的特点,提出了综合整治的要求和措施。今明两年,重点流域环境综合整治要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深化工业污染防;二是加强城市水污染防治;三是加强农业污染防治;四是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五是强化监管,加大环保执法力度。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提出了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污染防治思路,确定了一批污染防治的重点地区。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地区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环境污染突出;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地区人口约占全国的62%,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75%,在全国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